垄断央企:吞噬财富的黑洞
2010年国资委下属央企营业额16.69万亿,占我们全年GDP的42%。也就是说,全国4成的财富被我们这些垄断央企拿走了。那么,这些拿走巨额财富的央企又给我们国家什么回报呢?
2011年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高明华对记者说,他参与调研的《国有企业性质表现与改革》报告显示,中国国内居民收入远不如美国,但一些垄断行业产品的价格,却高出很多,而美国这些行业却不一定有国有投资。同为报告起草人的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赵农指出:2001年——2008年,国有与国有控股企业累计获得利润总额是4.92万亿,但是,同期国有与国有控股企业少支付利息是2.84万亿,少支付地租3万多亿,资源租金5000多亿,亏损补贴1198亿,合计是6.47万亿。所以,2001年——2008年,国有与国有控股企业真实的资产收益率为-6.2%,所谓的垄断央企创造巨额财富实际是一个伪命题。
我们这些垄断央企一直是国家的香饽饽。不仅行业准入上空间最大(全社会80个行业,国有企业可以进入72个,民营企业只能进入42个),而且在银行贷款、上市指标等方面总是得到最大程度照顾,它们不但可以获得各种财政补贴,还可以通过垄断市场肆意提高商品价格。
就算是这样,我们的垄断央企对社会的贡献却少得可怜。他们占有数十万亿国有资产,拿走全社会4成的财富,却只养活3%的适龄劳动力,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提供不到14%(如果扣除国家给它们的各种补贴,这个数字还要大幅度下降)。
中国有一个特别奇特的现象,政府在民营企业中抽取巨额的税收,这些财政收入又有相当一部分以各种方式转移支付给垄断央企,最后摇身一变成为垄断央企帐面利润,这些帐面利润只交纳5%给国家就万事大吉,其余的就“体制内循环了”!这是何等荒谬的财富转移!
国进民退意味着什么?
据统计,2002-2010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长到24.42万亿元;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长到16.69万亿元;利润总额从2405.5亿元增长到8522亿元,上缴税金从2914.8亿元增长到1.48万亿元。
这一份貌似光鲜的成绩单后面藏着什么?
2009年8月《南方周末》推出一篇报道《央企的无边界扩张时代》,在这篇报道里,我们看到了在央企凶猛扩张的背后,是民营企业生存空间被挤压的辛酸。
首先是央企的规模是怎么做大的。
“央企间的强强合并已不新鲜,除此之外,各类涉及央企的大小并购,也已呈合纵连横之势。现在,地方政府也对高攀“央企”非常热衷。按照现行规定,若是地方国企被央企看中,政府不仅不会失去税收,还可拿到大笔现金。“对接央企”已成为地方政府口中的热词之一,各地都在以抱住央企为荣。
领导班子共谋央企对接大计,营造对接的良好氛围”、“央企对接是值得骄傲的!”、“把对接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事项来抓”、“影响企业顺利入驻,部门一把手必须引咎辞职”等等,像这样措辞来表达急迫心情的地方政府,全国比比皆是。
仅在辽宁一省,从2006年至今就有近4成的国企重新回到央企的怀抱。在环渤海的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等省区,能源重化工领域的国企官营化正风起云涌。
从2005年11月开始,内蒙古800多个小煤矿的命运就开始转变。那些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要么将被大型煤炭企业整合,要么就地消失。地方企业投奔央企之后,企业的行政级别几乎都上升一步。市级变省级,省级变央企,或是省级托拉斯式的“小央企”……” ——摘自《央企的无边界扩张时代》
接着就是民营企业生存空间被挤压的辛酸。
现在,在和中石油斗争了多年之后,赵友山正在和老对手商谈收购事宜。这位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的会长,创办了自己的龙庆石化,高峰时拥有7座加油站,4万多立方米库容的油库,以及铁路专线等配套设施,总资产1亿多元。
这些年,他一直在代表民企不断上访。先是在盼文件,后来又盼《反垄断法》。反复失望后,决定不干了。“黑龙江大多数民企已经被中石油收购,现在北方市场上快要见不到民企的加油站了。”赵友山说。
西安海星集团董事长荣海有名言说:“民营企业家一定要低估自己的能力。”
“国企有的是钱,不惜代价。”中坤地产董事长黄怒波在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将央企比作房地产市场的“野蛮人”,他甚至担心这会是“一个灾难的开始”——摘自《央企的无边界扩张时代》
黄怒波的比喻立刻就被印证。2010年3月,在两会结束后的第一天,在各界对高房价的一片讨伐声中,北京土地市场又涌现出3个“地王”,全部由央企制造!
巨无霸央企不仅在地产市场上一执万金,大规模圈地,在其他领域,也凭借自身优势肆无忌惮的挤压民营企业的空间。
2011年11月《中国产经新闻》报道,虽然“财政部在中小企业减负方面动了真格”但是,“形势却并不乐观。因为越来越多的央企正依托着雄厚的资本到全国各地“跑马圈地”,“占领”当地的优势资源和市场份额,势单力薄的中小企业在劲敌面前变得不堪一击,从而不得不拱手相让苦心经营多年的市场空间。”文章列举了大量例子,描绘了央企在火力发电、煤层气、风电、医药、建材、信息、商贸流通、旅游、港口、大型围垦等几十个领域大规模扩张。
面对央企咄咄逼人的态势,民营企业又能怎么办呢?
万通冯仑有一段名言:“面对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只有始终坚持合作而不竞争、补充而不替代、附属而不僭越的立场,才能进退裕如,持续发展”。(有没有想哭的感觉?嗯,我每次读这段话就想哭一场)
这些央企虽然规模庞大,却效率低下,对社会贡献低得惊人。2002-2010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长到24.42万亿元,不过这与老百姓没有什么关系;2002年,央企拿走全国25.3%的财富,8年后的2010年这个数字增长到全社会43%的财富,却只养活3%的适龄劳动力,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直到2010年才是可怜的13.45%,2001年——2008年,他们在获得6.47万亿补助情况下,只有4.92万亿的利润,这些利润除了上交5%,其余的都在体制内循环了!
可以看出,央企扩张得越快,对整个社会就是一场双重灾难。第一,央企占有的社会财富越多,其他企业不得不在更少的财富份额里完成整个社会80%以上税收,养活80%以上的人口。第二,央企扩张得越快,对金融贷款资源的占有额就越大,大部分中小企业在不能获得银行贷款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民间高利贷来解决融资问题,从而加剧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危机。
2008年,中小民营企业的银行贷款比例是3.7%,2010年跌到0.6%,民营中小企业几乎在银行贷不到钱,所以,从2010年开始一大批典当行、担保公司包括小额贷款公司生意非常火爆,接下来就是温州老板的跑路潮。
国进民退可以休矣!央企管理思路必须彻底改革!
2010年国资委下属央企营业额16.69万亿,占我们全年GDP的42%。也就是说,全国4成的财富被我们这些垄断央企拿走了。那么,这些拿走巨额财富的央企又给我们国家什么回报呢?
2011年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高明华对记者说,他参与调研的《国有企业性质表现与改革》报告显示,中国国内居民收入远不如美国,但一些垄断行业产品的价格,却高出很多,而美国这些行业却不一定有国有投资。同为报告起草人的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赵农指出:2001年——2008年,国有与国有控股企业累计获得利润总额是4.92万亿,但是,同期国有与国有控股企业少支付利息是2.84万亿,少支付地租3万多亿,资源租金5000多亿,亏损补贴1198亿,合计是6.47万亿。所以,2001年——2008年,国有与国有控股企业真实的资产收益率为-6.2%,所谓的垄断央企创造巨额财富实际是一个伪命题。
我们这些垄断央企一直是国家的香饽饽。不仅行业准入上空间最大(全社会80个行业,国有企业可以进入72个,民营企业只能进入42个),而且在银行贷款、上市指标等方面总是得到最大程度照顾,它们不但可以获得各种财政补贴,还可以通过垄断市场肆意提高商品价格。
就算是这样,我们的垄断央企对社会的贡献却少得可怜。他们占有数十万亿国有资产,拿走全社会4成的财富,却只养活3%的适龄劳动力,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提供不到14%(如果扣除国家给它们的各种补贴,这个数字还要大幅度下降)。
中国有一个特别奇特的现象,政府在民营企业中抽取巨额的税收,这些财政收入又有相当一部分以各种方式转移支付给垄断央企,最后摇身一变成为垄断央企帐面利润,这些帐面利润只交纳5%给国家就万事大吉,其余的就“体制内循环了”!这是何等荒谬的财富转移!
国进民退意味着什么?
据统计,2002-2010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长到24.42万亿元;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长到16.69万亿元;利润总额从2405.5亿元增长到8522亿元,上缴税金从2914.8亿元增长到1.48万亿元。
这一份貌似光鲜的成绩单后面藏着什么?
2009年8月《南方周末》推出一篇报道《央企的无边界扩张时代》,在这篇报道里,我们看到了在央企凶猛扩张的背后,是民营企业生存空间被挤压的辛酸。
首先是央企的规模是怎么做大的。
“央企间的强强合并已不新鲜,除此之外,各类涉及央企的大小并购,也已呈合纵连横之势。现在,地方政府也对高攀“央企”非常热衷。按照现行规定,若是地方国企被央企看中,政府不仅不会失去税收,还可拿到大笔现金。“对接央企”已成为地方政府口中的热词之一,各地都在以抱住央企为荣。
领导班子共谋央企对接大计,营造对接的良好氛围”、“央企对接是值得骄傲的!”、“把对接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事项来抓”、“影响企业顺利入驻,部门一把手必须引咎辞职”等等,像这样措辞来表达急迫心情的地方政府,全国比比皆是。
仅在辽宁一省,从2006年至今就有近4成的国企重新回到央企的怀抱。在环渤海的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等省区,能源重化工领域的国企官营化正风起云涌。
从2005年11月开始,内蒙古800多个小煤矿的命运就开始转变。那些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要么将被大型煤炭企业整合,要么就地消失。地方企业投奔央企之后,企业的行政级别几乎都上升一步。市级变省级,省级变央企,或是省级托拉斯式的“小央企”……” ——摘自《央企的无边界扩张时代》
接着就是民营企业生存空间被挤压的辛酸。
现在,在和中石油斗争了多年之后,赵友山正在和老对手商谈收购事宜。这位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的会长,创办了自己的龙庆石化,高峰时拥有7座加油站,4万多立方米库容的油库,以及铁路专线等配套设施,总资产1亿多元。
这些年,他一直在代表民企不断上访。先是在盼文件,后来又盼《反垄断法》。反复失望后,决定不干了。“黑龙江大多数民企已经被中石油收购,现在北方市场上快要见不到民企的加油站了。”赵友山说。
西安海星集团董事长荣海有名言说:“民营企业家一定要低估自己的能力。”
“国企有的是钱,不惜代价。”中坤地产董事长黄怒波在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将央企比作房地产市场的“野蛮人”,他甚至担心这会是“一个灾难的开始”——摘自《央企的无边界扩张时代》
黄怒波的比喻立刻就被印证。2010年3月,在两会结束后的第一天,在各界对高房价的一片讨伐声中,北京土地市场又涌现出3个“地王”,全部由央企制造!
巨无霸央企不仅在地产市场上一执万金,大规模圈地,在其他领域,也凭借自身优势肆无忌惮的挤压民营企业的空间。
2011年11月《中国产经新闻》报道,虽然“财政部在中小企业减负方面动了真格”但是,“形势却并不乐观。因为越来越多的央企正依托着雄厚的资本到全国各地“跑马圈地”,“占领”当地的优势资源和市场份额,势单力薄的中小企业在劲敌面前变得不堪一击,从而不得不拱手相让苦心经营多年的市场空间。”文章列举了大量例子,描绘了央企在火力发电、煤层气、风电、医药、建材、信息、商贸流通、旅游、港口、大型围垦等几十个领域大规模扩张。
面对央企咄咄逼人的态势,民营企业又能怎么办呢?
万通冯仑有一段名言:“面对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只有始终坚持合作而不竞争、补充而不替代、附属而不僭越的立场,才能进退裕如,持续发展”。(有没有想哭的感觉?嗯,我每次读这段话就想哭一场)
这些央企虽然规模庞大,却效率低下,对社会贡献低得惊人。2002-2010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长到24.42万亿元,不过这与老百姓没有什么关系;2002年,央企拿走全国25.3%的财富,8年后的2010年这个数字增长到全社会43%的财富,却只养活3%的适龄劳动力,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直到2010年才是可怜的13.45%,2001年——2008年,他们在获得6.47万亿补助情况下,只有4.92万亿的利润,这些利润除了上交5%,其余的都在体制内循环了!
可以看出,央企扩张得越快,对整个社会就是一场双重灾难。第一,央企占有的社会财富越多,其他企业不得不在更少的财富份额里完成整个社会80%以上税收,养活80%以上的人口。第二,央企扩张得越快,对金融贷款资源的占有额就越大,大部分中小企业在不能获得银行贷款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民间高利贷来解决融资问题,从而加剧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危机。
2008年,中小民营企业的银行贷款比例是3.7%,2010年跌到0.6%,民营中小企业几乎在银行贷不到钱,所以,从2010年开始一大批典当行、担保公司包括小额贷款公司生意非常火爆,接下来就是温州老板的跑路潮。
国进民退可以休矣!央企管理思路必须彻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