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柱、拱门、木窗、
圆顶、露台、雕花墙面
……
经过一年多的施工
112岁的巴公房子
终于展现出
百年前的主体和外观
近日
长江日报记者走进巴公房子
探访它重新“活起来”背后的故事
↓↓↓
56万块砖铲出砖面基层
耗时4个多月修复清水墙
楼高四层的巴公房子
有三层是用清水红砖砌成的
被称为清水墙
面积约有8000平方米
按一平方米墙面70块红砖计算
大约有56万块红砖
外墙修复如新。记者刘斌 摄
为复原外立面红砖的原貌
施工人员在具有代表性的
点位选取破损的红砖
送到同济大学材料力学实验室
检测其配料、强度、色泽等
保留外墙砖雕造型。记者刘斌 摄
巴公房子历经多次维修
其中不乏整体粉刷清水墙面
修缮班组通过
洗、铲、磨等方式
对墙面上的老旧粉刷层
进行剥离、清理、检查
外墙修复如新。记者刘斌 摄
拿到检测结果后
项目团队采用
同配比色调的砖粉及老砖进行修补
待砖粉到了适时的强度
再用专用工具勾缝
并进行墙面打磨
最后淋涂憎水剂
保护墙面起到防水效果
遵循“最小干预”原则
最大程度保留
巴公房子的历史信息
近百位工人耗时4个多月
才将清水墙全部修复成功
保留原有红砖。记者刘斌 摄
三扇门拼成一扇门
修旧如旧也要区分新旧
记者走进巴公房子的大厅
一扇斑驳的木门映入眼帘
由于使用年限过久
巴公房子内不少木门腐朽破损
武汉旅游体育集团金建投公司
项目现场负责人彭钊说
“我们把保存相对
比较完整的构件留下来,
将同类型的木门
按照原来的样式拼成一扇门。”
巴公房子内院。记者刘斌 摄
拼接修复
不仅能将旧木门完整地保留下来
还能与新做的木门相区别
巴公房子内院。记者刘斌 摄
记者在木门旁的楼梯上看到
扶手上既有原来的旧木柱
也有不少刚装的新木柱
楼梯踏板也是新旧不一
老踏板边角圆润
中间部分有内凹的弧度
带着岁月的痕迹
新踏板棱角分明,平整光滑
楼梯上还保留了原始雕花
保留原楼梯构件,进行修复。记者刘斌 摄
为确保修缮材料
与原材料最接近
工作人员将不同部位的
木构件取样送至检测单位检测
尽量使用相同或相近的材料
巴公房子大门。记者刘斌 摄
中信工程子公司中信建筑院副总经理、
项目设计总负责人肖伟表示
古建筑修缮要遵循可识别性原则
就是修缮后要让别人知道
哪些地方被修过
哪些是原始的
“这样才能真正
体现历史建筑的价值。”
应用传统工艺
装饰门柱多花了6倍工夫
门厅前
57岁的柯金朋和工友站在脚手架上
用钢抹子将混合着
碎石子的水泥砂浆涂抹在
高达3米多、
两人才能合抱的门柱上
他轻轻拍平露出的石子尖棱
柱子表面不时被压出水泥浆
施工人员精雕细琢。记者刘斌 摄
柯金朋干这个活已有32年了
他向记者介绍
门厅里的4根门柱
采用传统工艺“水刷石”装饰门柱
这比用真石漆等涂料进行装饰
多花6倍的工夫
在他一次次涂抹与冲刷下
墙面呈现出
天然质感和庄重色泽
保留外墙原有石雕。记者刘斌 摄
“修旧如旧,
不仅表现为
保持文物本体的原真性,
还包括修缮技艺的传统性。”
彭钊告诉记者
巴公房子的修缮
先后整合应用了榫卯工艺、
油漆底擦色工艺等
十余项传统工艺
增设新设施
老房子有了新气象
为了适应未来酒店的需求
巴公房子内部正在安装
排水管道、强电弱电管道、
空调、无障碍电梯等
各种现代化设施
记者刘斌 摄
此次修缮
对原有的房梁进行加固处理
还采用了BIM技术
将建筑现状建模后
结合墙、柱、梁、板等参数构件
让管网高低错落分布后
保证内部房间有最低3.2米的层高
还打通了
大、小巴公之间的通道
两座公寓之间以前有隔断
现在每一层都环行无阻了
记者刘斌 摄
巴公房子历史背景
☞巴公房子位于江岸区鄱阳街、洞庭街、兰陵路、黎黄陂路交会处,由俄国茶商“大巴公”J·K·巴诺夫和“小巴公”齐诺·巴诺夫兄弟共同建造,1901年始建,1910年建成。
☞巴公房子属近代古典复兴式建筑,用红砖砌成,砖木结构共四层,廊檐、露台、曲栏、拱券和立柱各显精致,是当时汉口最大的高等公寓楼。整个大楼外观立面严谨对称。最特殊的是整栋大楼呈三角形,其尖阁三楼是一僧侣帽形的厅室,被称为“俄国缠头尖”。
☞巴公房子1993年被公布为武汉市首批一级优秀历史建筑,2019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1年被列入第八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巴公房子
将被打造成融合茶道文化
具有历史体验感的高端酒店
↓↓↓
巴公邸酒店
酒店内还规划了展示
汉口茶叶商贸历史与繁盛的
万里茶道博物馆
后期将向公众免费开放
“大巴公”一楼
还将开发沿街商业
巴公房子保护修缮工程
已进入尾声
即将迎来竣工验收
一起期待
长江日报出品 采写:记者彭仲 汪丽婷 通讯员翁能 李辰 冯蕾 图片:记者刘斌 视频:记者刘斌 彭仲 汪丽婷 制作熊丽 审看蔡敏莉 校对:张莹莹
推荐阅读
武汉大学:免费开放!
致敬,最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