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网都在讨论海南13岁女生被同校同学殴打这件事,反转反转又反转,剧情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大家也被公布出来的信息闹得晕头转向,不知道该信谁,谁的话更接近真相。
一开始是一些小地方官媒和民间自媒体大号爆料,海南一个13岁女生被一群人霸凌,被迫跪地求饶,从而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关注,冲上了热点话题。
当地的官方看到事态比较严重,社会舆论压力也比较大,第一时间出面做出回应,先是把学生就读学校的校长给撤了,然后出个通告,说是互殴,各打五十大板,算是给了大家一个交代。
可是这个不痛不痒的交代却并没有让大家买账,既没有对打人的孩子或者家长做出回应,也没有对被打的女孩提供具体帮扶,只是撤了一个背锅的校长。而且从视频中看到的内容,跟官方说的互殴好像有些比较明显的差异。
互殴是什么?是两个人或者两伙人有来有往,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腿,有了相互之间的联系,才叫互殴。而视频里面只看到一群人对着一个人互殴,这种互殴的说法,其可信度就有点像电影情节的搞笑片段了。
大家也都是从青春期走过来的,在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年纪,就算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霸凌事件,也听说过或者见过其他人被霸凌或者去欺负别人,多多少少也可以分得清互殴和被霸凌之间的区别。
当地官方的做法或许是为了尽快将这件事降温,以免影响当地在外界的形象和口碑,只不过处理的太过草率,内容里面没有干货,而且很多细节也没有认真对待,存在很大的可挖掘空间。
随后,更大的官媒也觉得不太寻常事有蹊跷,派出记者上门暗访,通过一些目击者提供的信息,得出来一个结论,女孩不是互殴,就是被霸凌了,并且之前就被霸凌过很多次。
不仅仅是在视频中这一个地方被打,在路边、厕所、水沟旁等地方,都被那群家长眼中“调皮”孩子给打过。
所谓的互殴是被打女生的表姐在家里看到表妹被欺负,正巧在护送妹妹回家的路上撞见了打人一伙女子中的宋某某,就找了几个朋友将这个宋某某打了一顿,警告她不要再欺负自己妹妹。
这件事在警方这边也有记录,表姐也为此受到了行政处罚。
不知道是不是当地部门把表姐的行为也算在了被打女生的头上,所以才定了一个互殴的结论。
通过记者的走访,村里的人也对女生被霸凌一事感到十分生气。
其中一个打人者的奶奶在跟记者的交流当中透露,她孙女曾经承认参加过殴打女孩的事,只不过视频中的这一回没有动手,而是在那之前,地点也不是在加来镇,而是另外一个地方。所以当警方叫去询问当天的情况,也因为不是当天施暴的主要人员,就放了回来。
根据被打女孩小朱提供的信息,最后一次被殴打后,打人者将她送到了镇上的车站,就跑了,这一点,在镇上车站附近做生意的王女士也能够证实。
王女士看到一个女生在车站哭,身上还有伤痕,就上去询问,这才知道女生刚刚被霸凌了。
然后拨打了女生家里的电话,联系上她爸爸。
那么多的目击者和打人家属都认为,女生小朱是单方面被霸凌,而不是互殴,那么,官方的说辞就显得有点粉饰太平的嫌疑了。
这一次央广网记者的上门调查,算是给了当地官方一个响亮亮的大耳光。
忽视事实真相,报喜不报忧,拍拍脑袋就决定,然后随便找个出气筒出来给大家顺顺气,多少学生家长的问题让老师和校长成了替罪羊,多少城管工商的丑事让临时工挡了枪,难怪老百姓心中的疑惑越来越多。
这次的官方翻车事件,也给很多媒体从业者以及自媒体人,提了个醒,在评论一件事之前,先去现场走一走,或者在网上搜一搜,看看自己知道的跟别人知道的有没有比较大的出入。
如果发现一件事情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是不是应该更加深入基层去了解更多的资讯,通过整合整理,然后推理出更为合理一点的结论。
现在记录信息的工具和发布信息的渠道这么发达,真要想着去隐瞒什么遮掩什么,难度太大了,而且还不被人所接受。
处理民间的纠纷热搜事件,不能只为了上头负责,草草了事,更应该为下面的具体当事人负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核心节点,才能够让百姓让网友更加信服。
人无信,则不立,更何况是官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