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捐给慈善机构一批新书,转天机构就以六折变卖,要钱不要物?


刚刚捐出去的东西,就被慈善协议借用“义卖”的机会给卖掉了,慈善机构的这套做法,有可能会让这个世界从此少了一个好人。
近日从上海电视台新闻主播口中看到这样一条消息。

来自广东的一位热心市民,捐赠了价值2000元左右的崭新图书,给到了肇庆市自闭症互助协会,这些书都是这位热心市民精心挑选出来的,能够给读者提供正能量价值,鼓励一些对生活有所障碍的人,适合不同阶段的自闭症孩子或者成人阅读。
这个热心市民怀着一份滚热的心,将这批书捐了出去,希望能够给世界带去一丝温暖,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绵薄之力。
谁知,这些书刚刚送到,没过多久,就被该协会机构按照六五折的价格给“义卖”了。
这件事被这位好心市民知晓后,实在是想不通难以接受,原本滚烫的热心突然被浇上了一大盆冰水,太寒心了。
难道这一家慈善协会也像街边行乞的职业乞丐那样,只要钱,不要馒头?
好心市民立刻联系上该慈善机构的相关负责人,满腔怒火去怒斥该机构,希望对方能够给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面对这个热心市民的质疑,机构工作人员连忙解释说,这是误会,后续会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这个回答实在太诡异太可笑了,如果是因为工作失误原因给弄错了,并不是真的要卖,也问心无愧,为什么不大大方方给出解释并向这位市民诚恳道歉呢。
难道这个机构在卖书之前就没有编好一个”借口“给到捐赠人吗?是不是他们觉得,这只是一笔价值2000元左右的小钱,好心市民捐完之后,不一定还会惦记,所以就偷摸将它们给变卖了。
又或者以为,自己变卖的事,是在小范围内干的,捐赠人不一定能够知道,于是就这么干了。
如果这批新书按照原价卖的话,出售起来肯定比较困难,套现也慢,干脆学学超市搞促销,安排一个力度比较大的折扣,赶紧把这批书卖出去。
看到热心市民不依不饶,慈善机构又改称:这是”义卖“,不是变卖。
2000元的东西,打个折扣就当”义卖“,变成1300。
早知道贬值这么快,这个热心市民恐怕也不会费时费力伤脑筋去挑这么多书,直接捐1300,还能给自己省下700,给家里孩子买上几张动物园的门票,让自己的孩子长长见识。

市民之所以捐书,目的是为了给那些自闭症患者阅读使用。
而义卖来的钱,机构又会把它们用到哪里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它们还得先回去想一想,再回答。怪不得如今慈善的公信力就像纸糊的窗户一样,一捅就破。
慈善机构的”不透明“和”不合理“,渐渐让社会热心人士失去了信心。损失点钱财无关紧要,最怕的是自己的一片善意被欺骗了。
世道变坏,人更冷漠,往往不是因为一些坏人干了一些坏事,而是好心人干了一些好事,还被坏人给利用,如此心冷过后,也就没有人再去干好事了。
小时候,我们都争着抢着想要去扶老太太过马路。
现在,不仅仅是老太太,任何人过马路,都不敢扶了。
不知道,等我老的那一天,摔倒了,有没有人敢扶我。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