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 | 零售哥 图来源 | 网络
本文来源 | 央视网综合法治日报、澎湃新闻、红星新闻、极目新闻、网友评论
导读:女子卖150份熟肉,职业打假人索赔近5万后发声
近日,
一起买家大量购买自制食品后
进行10倍索赔的案件引发关注。
重庆的王女士在卖出
150份扣碗类熟肉产品时,
虽然进行了真空包装,
但因没有标注产品相关信息,
被买家举报为“三无产品”,告上法庭。
最近二审结果出炉,
王女士败诉,
要退还4500元货款并给予10倍赔偿,
共计约5万元。
一单“大生意”,
却换来了起诉通知
买家邵某以“单位团购”为由
在王女士经营的网店购买了
150份扣碗类产品,
本以为来了单大生意的王女士,
两个月后却收到了起诉通知。
邵某称她出售无生产日期、
无质量合格证明、
无生产厂家的“三无产品”,
要求退还4500元货款,
且按货款的十倍金额予以赔偿。
图来源:红星新闻。
2021年11月,
重庆合川区法院一审判决王女士
退回原告邵先生4499.16元
并赔偿原告44991.6元。
王女士上诉后,
二审维持原判。
二审中,
重庆一中院认为,
案涉产品在销售时在外包装上
未标识生产者信息、
产品保质期等必要的产品信息
应认定案涉产品属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产品。
图来源:红星新闻。
在上诉中,
王女士一家还曾提出,
邵某的购买行为存在牟利目的,
因此不应支持十倍惩罚性赔偿的请求,
但法院未采信上诉意见。
商家称
买家在故意碰瓷敲诈
据王女士称,
邵某是自家老客户:
“邵某2019年就盯着我了,
后来还混入了我们的会员群。
那个扣碗,
他一开始买3份,
还说好吃,
后来一次买150份,
然后就直接到法院起诉。”
她还发现邵某此前有过多起类似案例,
怀疑对方是职业打假人。
对此,
邵某并不否认。
图来源:红星新闻。
而邵某的律师表示:
“ 法律对‘专职打假者’
没有作出任何解释和限制,
法无禁止即可为。
邵先生是懂法的消费者,
仅此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
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
邵某某涉及多起纠纷。
2021年,他曾在重庆对多家小作坊
、副食店提起多项起诉,
还有同一家小超市被多次起诉。
邵某某曾多次主动撤诉,
另外还有几次因
拒不出庭被判决为自动撤诉,
自行支付25元诉讼费。
法院最新回应
4月22日下午,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派员前往当事人所在的重庆市忠县马灌镇白高村,主动听取当事人意见,并对当事人享有的诉讼权利进行释明,告知其如对二审判决不服,可根据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在二审判决生效之日起6个月内提起再审申请。
对此,王女士表示,她感谢法院工作人员的耐心解释,但她仍会继续申请再审。
而同时,该案原告邵某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王女士这几天网上指责我敲诈勒索。如果法院这样判了,那她可以这样说,但法院没有这样判,她是对我的诽谤。我已向法院递交诉讼材料,起诉她诽谤。
网友热议
网友1:法律不应保护和鼓励故意购买三无产品骗取巨额罚款行为,它们不是受害者,而是变相的敲诈勒索…
网友2:如果他买10份,我无法辩解,如果他们故意买150份,那他们就是职业诈骗人!!!
网友3:........脸皮太厚了
网友4:三无不等于假货
网友5:当时的争议不是刚开始买了三碗,发现是三无后又下单150碗,然后索赔的。。。。。你买了三碗就索赔也没人说啥
网友6:她确实委屈,但没有规范意识;他确实懂了这些法律规定,但人品差。
网友7:“职业打假人”是干什么的?为谁打假?
网友8:一码归一码 卖三无就得处理 不值得同情 而恶意敲诈也得治 很讨厌 不喜欢 很烦
网友9:明知三无产品你还要买第二次,你是不是故意的???
网友9:如果真的想说明她的商品是三无产品,完全可以去有关部门举报,而不是,买了150碗后去法庭索赔5万元。这种又当又立的行为,真的让我作呕
新闻多一点,延伸阅读:
1、农家自制土特产,算不算“三无产品”?
有律师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八条规定,法律并不禁止出售散装食品,但要求在外包装上标注食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地址等信息。
因王女士销售的土特产均无相关信息,故被认定为“三无产品”,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职业打假人”目的不纯,算不算敲诈勒索?
在司法实践中,职业打假人是否为“消费者”一直存在争议。
有些法院认定职业打假人属于消费者,支持其索赔请求;有些法院则认为职业打假人不属于“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商品”的消费者,驳回其诉讼请求。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因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购买者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以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买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原则上只要索赔金额不超过法律规定的标准,通过诉讼要求赔偿并不违法。
不过,也有专家表示,民间打假人的“知假买假”行为虽是购买者范畴,但目的是为了获得加倍赔偿或惩罚性赔偿,并非出于“为生活消费需要”,故这种“知假买假”者不宜被认定为“消费者”。
3、普通消费者遇到“三无产品”,该如何维权?
现在,很多消费者喜欢在网络上购买手工食品、地方特产,想要“图个新鲜”。
不过,买到“三无产品”吃坏肚子、甚至住进医院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遇到这种情况,消费者应该如何维权?
1、吃之前看看包装,该有的信息都要有。
在购买商品时要查看卖家有无食品经营许可证,询问卖家产品有无生产许可证号、生产日期、厂名、厂址,发现收到“三无产品”时应及时拍照取证,以免发生质量问题时难以维权。
2、有争议时,进行有效维权。
消费者在收到产品后发现与商家描述不符,可能存在欺诈行为后,应及时以截屏等方式固定产品介绍页面,并保存聊天记录以保留作为证据。当消费者与商家以诉讼解决纠纷时,可及时与电商平台联系,要求其提供销售者的真实姓名、住所、联系方式等资料,以备诉讼需要。
你有遇到职业打假人
都会怎么处理呢?
欢迎评论区聊一聊!
免责声明:凡注明 “来源:XXX(非职业零售网)”的图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转载旨在分享交流,并不代表赞同文中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不用作商业用途。若侵权,版权等问题,烦告知及联系电话:13689515115,将马上安排删除。
点击在看,下次可以优先收到我的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