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阳光
自然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阴,原为形声字,“隂”的简体字。金文左边为阜,表示山地,作形旁;右边为侌(yīn),作声旁。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阜”写成“𨸏”。隶书将左边的“阜”写成“阝”。楷书笔画化。《说文》:“阴,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从𨸏,侌声。”一说阴字当从𨸏从云今声。云与阜皆遮挡阳光之大的物体,故从𨸏从云,本义为(qióng)也,引申指水之南,山之北阳光照不到之处。西周金文㠱伯𪾔铭文:“其阴其阳,以征以行。”正用水之南、山之北之意。今声,声中也含义。《汉字简化方案》用“月”(与“日”相对,表示没有阳光)代替繁体楷书字形中的“侌”(天空多云而没有阳光),另造会意字“阴”。
考古学家曾发现,在原始人所居住洞穴的入口有便于出入而挖的踏脚浅坑,到了干栏式建筑时,上下则需要木梯。大多数现代学者认为,“阜”字本义即为这些用于出入的阶梯。到了许慎的时代,“阜”确实已变成“山丘”之意,这也应是由上下的阶梯引申而来。
古文释义
古文:霒、侌、𨽙、𠊺、瘖。《说文》:闇也。《释名》:阴,荫也,气在内奥荫也。《玉篇》:幽无形,深难测谓之阴。《易·坤卦》: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礼·月令》: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
又《周礼·天官·内宰》:以阴礼敎六宫。注:阴礼,妇人之礼。
又《内小臣》:掌王之阴事阴令。
又《地官·大司徒》:以阴礼敎亲,则民不怨。注:阴礼,谓男女之礼。
又阴晴。《诗·邶风》:曀曀其阴。又以阴以雨。
又《说文》:山之北也。《书·禹贡》:南至于华阴。
又《说文》:水之南也。《前汉·地理志》:河东郡汾阴县。注:介山在南。
又《玉篇》:影也。《晋书·陶侃传》:大禹惜寸阴,吾辈当惜分阴。
又《正字通》:背曰阴。杨修解曹娥阴八字。
又《前汉·郊祀歌》:灵之至,庆阴阴。注:师古曰:言垂阴覆徧於下。
又《玉篇》:默也。《战国策》:齐秦之交阴合。
又《诗·秦风》:阴靷鋈续。传:阴,揜軓也。《释名》:阴,荫也。横侧车前,以阴笒也。
又地名。《左传·襄九年》:济于阴阪侵郑。又《昭十九年》:楚工尹赤迁阴于下阴。又《二十二年》:帅师军于阴。《前汉·地理志》:南阳郡阴县。注:卽左传下阴也。
又汉有两阴山县。《地理志》:西河郡阴山,又桂阳郡阴山。
又山名。《史记·秦始皇纪》: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注:徐广曰:在五原之北。
又姓。《广韵》:管修自齐适楚,为阴大夫,其後氏焉。按《史记褚少孙龟筴传》:阴兢活之,与之俱亡。索隐曰:阴,姓。兢,名也。是商时卽有阴姓矣。
又《左传·僖十五年》:晋阴饴甥会秦伯,盟于王城。注:饴甥,食邑于阴。战国策有阴、阴姬,疑卽出於此。又《昭二十四年》:阴不佞,以温人南侵。疑阴亦姓也。
又《正字通》:男子势曰阴。《史记·吕不韦传》:私求大阴人嫪毐为舍人。
又《逸周书》:墠上张赤帟阴羽。注:阴,鹤也。《玉篇》:今作隂。《五音集韵》:俗作𨹉。《字汇》:俗作阥。《字汇补》:亦作阴。
又《集韵》乌含切,音菴。本作闇,治丧庐也。《论语》:高宗谅阴,三年不言。
又《集韵》《韵会》并於禁切,音荫。《集韵》:瘗藏也。《礼·祭义》: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注:阴,读为依廕之廕。
又《诗·大雅》:既之阴女,反予来赫。笺:覆阴也。《韵会小补》:荫,通作阴。
又《正字通》音饮。古医方有淡阴之疾,俗作淡飮。
又叶於容切,音雍。《诗·豳风》: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笺:凌阴,冰室。《扬子·太玄经》:日飞悬阴,万物融融。
又叶於虔切,音烟。《黄庭经》:上有䰟灵下关元,左为少阳右太阴。
又《韵会小补》:本作殷。浅黑色也。亦作阴。《诗·小雅》“我马维駰传”:阴白杂毛曰駰。阴,浅黑色也。
文字 | 六叔 图片 | 六叔
排版 | 六叔 审核 | 六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