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历史——人与自然篇(炭)



    木柴在不饱和燃烧后生成的木炭    
   人与自然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炭”,会意字。金文的“炭”,上部的(广)乃是烧炭窑的外形,内里是一个“少”,表示“木余”;其下边则是一个“灭”,表示木柴燃烧到一定程度,覆盖使之下熄灭,也有木烬之义。所以说,金文“炭”字的本义为木炭。《说文解字》释为:“炭,烧木余也。”“炭,烧木末灰也。”即木柴在不饱和燃烧后生成木炭。
小篆的“炭”字,另起炉灶,上部是一个形似“火”形的“山”,在此表示石头;下边是一个火,中间是一个翻转符号“厂”,表示“石”在底,“火”在上。实际上,这是把“庶”(即煤炭)和“炭”两字混淆后,产生的一个新字(用庶的词义已经转移)。楷书在隶变过程中又发生讹变,成为个“从山从灰”的“炭”字。
“炭”,本指木炭,如白居易《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其中的“炭”即木炭。在汉语言的实际使用中,后来,“炭”字转指煤炭,《正字通·火部》因而释为:“炭,石炭,今西北所烧之煤,即石炭。”如唐代诗人贯休《寄怀楚和尚》诗:“铁盂汤雪早,石炭煮茶迟。”这里的“石炭”,即煤炭。至今,北方一些地区的方言把煤叫“炭”,如“阳泉炭”即阳泉煤。一般情况下,又以“煤”指称煤末,以“炭”指称煤块。
古文释义
《唐韵》《集韵》《韵会》他案切《正韵》他晏切,𠀤音叹。《说文》烧木馀也。从火,岸省声。《玉篇》灺也,火也。《礼·月令》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
又涂炭,涂泥也。炭,火也。《书·仲虺之诰》民坠涂炭。
又蜃炭。《周礼·秋官·赤犮氏》掌除墙屋,以蜃炭攻之。
又《正字通》石炭,卽今西北所烧之煤。《前汉·地理志》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徐陵春情诗》石炭擣轻纨。
又烰炭,俗作麸炭。《白居易诗》日暮半炉麸炭火。《本草》煎药焙火宜用麸炭。
又悬炭,古𠋫气法也。《後汉·律历志》权土炭放隂阳。日冬至阳气应则景长极,黄钟通土炭,轻而衡仰。日夏至隂气应,则景短极,蕤賔通土炭,重而衡低。《淮南子·天文训》水胜,故夏至湿。火胜,故冬至燥。燥,故炭轻,湿,故炭重。《梁𥳑文帝诗》月晕芦灰缺,秋还县炭枯。
又姓。《西京杂记》炭虬,长安人。

 文字 | 六叔     图片 | 六叔  
排版 | 六叔     审核 | 六叔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