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
动物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犬”,象形字。犬字的甲骨文(图1、图2)像头朝上、前后腿朝左或朝右、尾朝下的狗形,竖立是为了书写的方便。金文中有的字形,如图3、图5则更像站立或蹲踞的狗形,尾巴向上卷起,蹲踞的狗头上还有耳形。到小篆变作图9,其实同金文的写法差不多,腿、耳、尾依稀可辨。古文字之后,“犬”的字形逐渐线条化,到楷书时,将代表犬耳的部分变成点,与犬身脱离,整个字形变为大字上加一个点,不很像狗的样子了。在古文字中,“犬”与“豕”字形相近,其主要区别在于尾巴:上卷的、长的是“犬”,下垂的、短的是“豕”shǐ。
从甲骨文字形来看,“犬”最初之义就是指狗这种动物。从古籍的记载来看,“犬”“狗”并用,但是远古的甲骨文、金文中却有“犬”无“狗”。从“犬”与“狗”这两个字产生时间来看,是先有“犬”而后才有“狗”。由于“犬”的语言运用的历史悠久一些,“犬”作为书面语表达就多一些。用“犬”组成的合成词就多一些。如警犬、军犬、犬马、犬齿、牧羊犬,等等。而“狗”多用于口头语。
犬的主要特点是忠厚、老实。因此“犬”字就被引申为自谦之辞。如古代大臣对皇帝自称“犬马”,而“犬子”是谦称自己的儿子。由于人对狗的使唤,因而养成居高临下的心态,把这种心态迁移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犬”就含有对人蔑视的含义。
犬被人类很早驯化,成为人类的忠实的伙伴,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出现许多关于“犬”的成语。如:犬马之劳、鹰犬爪牙、鸡犬不宁、鸡犬升天、淮南鸡犬、声色犬马、犬牙交错、丧家之犬、见兔顾犬。
狗的驯化
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就是狗。狗之所以被人类驯化,在科学界有几个假说。
第一个假说是人类驯化了小狼。在过去,人类在打猎时,会将成年狼宰杀吃掉,然后将小狼暂时养在身边,等到长大后再宰杀。由于狼比较机警,能够在夜里为人类放哨,因此一些性格较为温顺、能够和人类和平共处的小狼被人们一直饲养长大,并繁殖后代,因此狼逐渐实现了和人们共同生存,并演化成狗。
第二个假说是因为狼是自愿被人类驯化的。虽然现如今的狗和狼区别很大,但是狗依然保持着狼的品性,奔跑速度达到了35公里每小时,700磅的咬合力。
人类虽然比较聪明,但是人类的咬合力以及奔跑速度都不行,需要依赖狼的捕食技巧。而狼又属于杂食动物,食谱和人类相似,人类可以将自己的食物分一些给它们。所以在过去,狼经常和人类一起捕猎,久而久之就驯化成了狗。
再者,狼本身就存在着等级关系,头狼占据着统治地位,其他狼要服从头狼的指挥。而人类在驯化狼的过程中,只不过是人类取代了头狼的位置,所以狼更容易被驯服。
根据现代分子学研究发现,人类至少4次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驯化了狗。这说明狼非常容易被驯服。
之所以人类驯化了狗,而不是其他食肉动物帮助人类打猎,是因为其他食肉动物属于纯正的食肉动物,比如:狮子,它们每天需要大量肉类来源,而人类打猎所获取的食物,根本无法满足它们的胃口。
再者,狮子非常危险,本身就难以被驯服,或许人们曾经试图驯服它,但最终失败了。
而熊类的脾气难以被驯化,熊好奇心很强,再加上它们锋利的爪子和强大的体型,使得它们容易对人类产生威胁。
有了狗的存在,人类捕猎效率大大提高。而且有了驯化狗的经验后,人类又驯化了其他动物,所以狗不仅帮助人类获取了食物,还可能加速了畜牧业的兴起。
狗和人类的关系
虽然我们常说,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但在几千年里,狗其实一直是人类餐桌上的一道食物。狗会保留濒临死亡离家出走的表现,这是因为在过去,狗即将衰老时,狗主人为了不浪费能量,会将它们炖汤,只有能够离家出走的狗子才能继续生存一段时间。
现如今我们生存条件变好了许多,而且在工业革命之后,农业生产的粮食变得更多、更丰富,我们不需要再从狗肉上获取能量。最近几百年来,狗更多地是作为人类的宠物出现。
相比于狼而言,狗有着更短更宽的鼻子,大大的眼睛,让它们看起来更可爱,更乖巧,生物学家认为,这是“幼态持续”的表现,而幼态持续可以激发生物的保护欲, 从而对它们更加温柔,所以很多人为了它们的外表而饲养它们。
正是因为如此,最近几百年来,人们培育了大大小小共计400多种的狗狗,虽然这些狗狗体型大小各异,但唯一相同的是它们几乎都非常粘人,喜欢和人类在一起。
为什么人和狗的关系如此密切?
人类和狗的关系之所以如此密切,是因为在过去人类和狗属于共生关系。人类为狗提供稳定的住所和稳定的能量来源,还能够帮助它们饲养后代。而狗又反过来能帮助人类捕猎、牧羊、看家等。可以说,如果没有狗,远古时期的人类很难驯化如此多的动物,也很难捕获大量动物。
而现如今,由于狗子的幼态持续表现,使得人们更喜欢它,能够作为人们的情感补充品,所以人们对狗子的喜爱度更多了一层,因此人和狗子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古文释义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苦𥌭切,圈上声。《说文》:狗之有县蹏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埤雅》:传曰:犬有三种,一者田犬,二者吠犬,三者食犬。食犬若今菜牛也。《书·旅獒》:犬马非其土性不畜。《礼·曲礼》:效犬者,左牵之。疏:狗,犬通名。若分而言之,则大者为犬,小者为狗。故《月令》皆为犬,而《周礼》有犬人职,无狗人职也。但燕礼亨狗,或是小者,或通语耳。
又《礼·曲礼》:犬曰羹献。《周礼·秋官司寇·犬人》疏:犬是金属,故连类在此。犬有二义,以能吠止人则属艮,以能言则属兑。
又《史记·司马相如传》:其亲名之曰犬子。
又《左传·隐八年》:遇於犬丘。注:犬丘,垂也。地有两名。
文字 | 六叔 图片 | 六叔
排版 | 六叔 审核 | 六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