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失、鲁莽、莽撞
行为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莽”mǎng,会意字。甲骨文的“莽”字,恰似一只狗(犬)在树林灌木丛中搜索的情形。金文将两边之木(林)改为双草(屮)cǎo之形;小篆将“林”字割裂,成为上下四个小草的形状;楷书又将上下的小草分别整合,写作“莽”。变来变去,但都表示猎犬在灌木丛林或草丛中追逐、驱赶猎物的意思。
狗的祖先,远一些是灰狼,近点便指野狗,本是一种食腐动物。嗅觉灵敏是其特长,真要它们在树木草丛中捕杀猎物,肯定不会猎获什么,顶多是把动物驱逐出来。狗为猎人驱兽时,并不知草丛之中是否趴伏有猛兽,潜藏有危险。人之聪明便在于己所不愿,可驱狗为之,把草丛中潜伏的危险,让狗承担危险。因此,“莽”字有直率、冒失之义,表示行为上的不合时宜或不可理喻,如“鲁莽、草莽英雄、莽撞”等。
另一方面,“莽”字也用来表示草木茂盛望无际。如《易经》中的“伏戎于莽”,以及“莽原、莽苍”等。两种词义并立,在古汉字学中便叫做“名动分化。”鲁莽之“莽”是动词,源自犬的扑入灌木丛林(因而与“忙”语音同源);莽原之“莽”是名词,源自驱狗进入的草丛灌木(因而是“蟒”的声义偏旁)。
古文释义
《玉篇》《唐韵》《广韵》莫朗切《集韵》《类篇》模朗切,𠀤音蟒。《说文》南昌谓犬善逐兔草中为莽。
又《扬子·方言》草,南楚之闲谓之莽。《孟子》在野曰草莽之臣。《赵岐注》莽亦草也。《屈原·离骚》夕揽洲之宿莽。《注》草冬生不死者。
又《周礼·秋官·剪氏》掌除蠹物,以莽草薰之。《山海经》朝歌之山有草,名曰莽草,可以毒鱼。
又《拾遗记》有草名莽煌,炙人衣则焦,刈之为席,方冬弥温,以枝相摩则火出。
又《尔雅·释草》莽,数节。《疏》凡竹节闲促数者名莽。
又《小尔雅》大也。
又草深貌。《楚辞·天问》草木莽莽。
又《庄子·则阳篇》君为政焉勿卤莽。《注》犹粗率也。
又莽苍,见苍字注。
又国名。《列子·周穆王篇》西极之南隅,名古莽之国。
又姓。《前汉书武帝纪莽何罗注》孟康曰:本姓马,明德皇后恶其先人有反者,易姓莽。
又《广韵》莫厚切,音某。义同。
又《唐韵古音》莫补切,音妈。《楚辞·九章》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汨徂南土。
又《集韵》谟郞切,音茫。莽苍,亦读平声。 俗作莾、莽。
文字 | 六叔 图片 | 六叔
排版 | 六叔 审核 | 六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