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历史——动物篇(鹿)



    鹿    
   动物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鹿”,象形字。鹿与中国早期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考古证明,蓝田猿人、北京人以及他们的后代都曾依靠猎捕鹿群为生。时至殷商时代,猎鹿仍是先民们最为重要的狩猎活动之一。因此,甲骨文中有许多神态各异的“鹿”字,商周两代的青铜器铭文和图形中,更有许多姿态各异、漂亮的鹿形铭刻。
甲骨文中的“鹿”字,不仅形体画的十分优美,更突出了枝权状的双角。这种十分美丽的鹿角,正是鹿的典型特征。金文中的“鹿”字,上部是鹿的头部正视图形,下部乃是鹿有着悬趾的两条腿,整体上似乎应该是一幅正视与侧视交叉的散点式图画。小篆在金文的基础上有了更多变化,已不太像鹿的形象了。楷书中,鹿的模样已荡然无存,但文字一步步演变的痕迹犹在。
“鹿”的形象源自梅花鹿中有着漂亮双角的公鹿。如《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鹿”字通常也用来泛指鹿科动物,包括马鹿、獐鹿等等。鹿是一种性情胆小而温顺的动物,食草而与世无争。只有每年的交配季节,雄鹿为争夺交配权,才会斗得你死我活。因而在国人的眼中,鹿是一种性欲旺盛的动物:鹿茸成了男人强身壮阳的灵药;母鹿的胎盘,则认为对各种妇女病有奇特疗效。
“鹿”与“鲁、陸、旅”的古音相同。《说文解字》因此说:“鹿之性,思食急则必旅行”。“鹿”的发音,大概与俗语中的“花花绿绿”(绿古音读为lù)也有关系。
鹿,在世世代代猎人的目光中,乃是一种只会逃跑而无丝毫反抗能力的动物,猎鹿被当作一种有趣又有极高价值的活动。所以,人们用“逐鹿中原、群雄逐鹿、鹿死谁手”,比喻对国土政权以及帝王王位的争夺。
“鹿”字也是个偏旁字,乃是许多与鹿有关汉字的类旁,如“麂、麝、麞(獐)、麋”等。也是“辘、麓、塶、鏕、漉”等字的声义构件。
古文释义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竝卢谷切,音禄。
《说文》:兽也。
《玉篇》:麞(獐)属。
《尔雅·释兽》:鹿牡麚牧麀,其子麛,其迹速,绝有力𪊑。
《埤雅》:仙兽也。牡者有角。
《字统》:鹿性惊防,羣居分背而食,环角向外以备人物之害。
《易·屯卦》: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疏:即鹿若无虞官,虚入林木中,必不得鹿。
《诗·小雅》:呦呦鹿鸣。
又鹿蜀,兽名。见《山海经》。
又钜鹿,郡名。《前汉·地理志》:钜鹿,即禹贡大陆。○按今属顺德府。
又获鹿、束鹿,竝县名。
《唐书·地理志》:隋鹿泉,唐改获鹿。隋鹿城,唐改束鹿。
又地名。《左传·僖二十四年》:出于五鹿。注:在今卫县西北。
又山名。涿鹿在上谷。白鹿在荆州。鹿门旧名蘇岭山,在襄阳。沙鹿在晋平阳元城县东。
又鹿门,关名。
《左传·襄二十四年》: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注:鲁南城东门。
又台名。《书·武成》:散鹿台之财。薛瓒曰:在朝歌城。
又衡鹿,官名。《左传·昭二十年》:山林之木,衡鹿守之。
又囷鹿。《吴语》:大荒荐饥,市无赤米,而囷鹿空虚。注:先儒以圆曰囷,方曰鹿。囷,聚也,亦散也。鹿善聚善散。故囷谓鹿。俗作簏。
又鹿车小车也。《风俗通》:鹿车小,裁容一鹿。
又酒器。《鲁相韩敕修孔庙礼器碑》:有雷洗觞觚,爵鹿柤梪。
又缕鹿,妇人冠名。见《蔡邕·独断》。
又鹿豆。《尔雅·释草》:蔨,鹿𧆑,其实莥。注:今鹿豆也。
又活鹿,鹿蹄,鹿肠,鹿首,鹿麻,竝草名。见《本草纲目》。
又与麓通。
《诗·大雅》瞻彼旱麓,棒楛济济。
《周语》作旱鹿。
又姓。《正字通》:汉鹿旗,明鹿麟。
又五鹿,复姓。汉有五鹿充宗。
又鹿鹿,与录录通。
《前汉·萧曹传赞》:录录未有奇节。注:录录,犹鹿鹿也。亦作碌碌。
又作陆陆。
又《荀子·成相篇》:刭以独鹿,弃之江。注:独鹿,与属镂同。 
卢谷切,入屋来 ‖鹿声屋部
兽名。《国语》曰:“周穆王征犬戎得四白鹿、四白狼而荒服不至。”
又姓,《风俗通》云:“汉有巴郡太守鹿旗。”

 文字 | 六叔     图片 | 六叔  
排版 | 六叔     审核 | 六叔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