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历史——动物篇(狐)



    狐    
   动物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狐”,也称狐狸,这是一种毛皮亮丽柔和、尾巴粗而长、十分美丽的动物。除了在动物园能见到这种美丽的野兽,今天的人们,更多地是在女人的脖子上,见到从这种动物身上完整剥下来的皮毛。
如图所示,甲骨文的“狐”字,是一只似犬而尾长头尖的多毛之兽。小篆的“狐”,乃是一个“从犬从瓜”的会意兼形声字。“狐”之从犬,因其本是犬科动物,其形体也近似于犬;“狐”之从瓜,乃是说这种小动物尾巴很长,蓬松而粗大,就像瓜蔓拖着一颗瓜一样。小篆以此会意,十分巧妙地展现了狐狸的典型特征——尾巴的形状。
《说文解字》释曰:“狐,妖兽也。”从古至今,人们一直认为弧狸狡猾多疑,善于迷惑猎人尤其是喜爱美色的青壮男子。因而,
“狐疑、狐媚、狐群狗党”等词语都具有贬义。
古文释义
《唐韵》戸吴切《集韵》《韵会》《正韵》洪孤切,𠀤音胡。
《说文》妖兽也,鬼所乗之。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丰後。
《尔雅·释兽》貍狐貒貈丑。
《埤雅》狐性疑,疑则不可以合类,故从孤省。
又曰:狼狐搏物,皆以虚击孤,狐从孤省。
又或以此故也,音胡,疑词也。《易·解卦》田获三狐。
又《未济》小狐汔济,濡其尾。《诗·邶风》狐裘蒙戎。
又《北风》莫赤匪狐。
《周礼·地官·草人》凡粪种勃壤用狐。
《山海经》靑丘国,其狐四足九尾。
又《尔雅·释兽》貔,白狐。
《注》一名执移,虎豹之属。
《疏》貔,一名白狐。或曰似熊。
又鸺鶹一名训狐。因其声以名之。见《唐书·五行志》。韩愈有射训狐诗。
又地名。《左传·僖二十三年》济河围令狐。
《晋语》使令狐文子佐之。
《注》令狐,邑名。
又《史记·赵世家》秦伐我,至阳狐。
又《孝文帝纪》军飞狐。
《注》如淳曰:在代郡。蘇林曰:在上党。
又姓。《广韵》晋有狐氏,代为卿大夫。
《晋语》狐氏出自唐叔。
又令狐,复姓。

 文字 | 六叔     图片 | 六叔  
排版 | 六叔     审核 | 六叔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