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历史——动物篇(象)



    象    
   动物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象”xiàng,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丛林中的哺乳动物,身大力强,食草叶而性情温和。造字之初,也就是殿商时代的先民,尚能见到这种身躯庞大的动物在黄河流域四处游荡。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和开发,至汉代时,象群已南迁数千里,退到中国的边疆云南一带。因此《说文解字》释象为:“象,南越大兽,长鼻牙。”现今的人们,只能在动物园里或电视的画面中见到它们的身姿,或者通过文字的描述,来想象这种巨大而奇异的动物。
甲骨文中的“象”字,乃是大象的侧视图形,长长的鼻子,宽厚如墙的身躯,勾画出了大象的典型特征,可谓笔画简单、形态生动的象形典范。金文的“象”字,仍保留了大象的典型特征:长鼻、象牙和一颗硕大的脑袋。小篆的“象”字,已看不出大象的模样,但演变的行迹一路可寻。楷书则是从小篆的形体演变而来。
也许,正因为大象在古人的视线中渐渐消失,人们用“象”字来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子,如“景象、想象、形象”,以及成语中的“气象万千”、“万象更新”等。也许,正因为大象的鼻子能自如运用,像人手一样。“象”,也用来表示对事物的摹拟,如“象形、象声”等词,并由此引申为使其相类仪的意思,即模拟、仿效之义。这个意思后来写作“像”。
“象”与“像”二字在使用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作形象、景象、象征时只能写作“象”,而不能写作“像”。作画像、塑像,以及用作动词表示相似时写作“像”。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将“像”并入“象”字。1986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又重新恢复了“像”字。
“象”字也是一个部首字,尽管在它统领下的汉字寥寥无几,只有“橡、像、豫、潒”等字。
古文释义
《唐韵》徐两切。《集韵》《韵会》《正韵》似两切。竝详上声。
《说文》: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
《尔雅·释地》: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疏:犀、象二兽,皮、角、牙、骨,材之美者也。
《诗·鲁颂》:元龟象齿。
《左传·襄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礼·玉藻》:笏,诸侯以象,士竹本象可也。
又王安石《字说》:象牙感雷而文生,天象感气而文生,故天象亦用此字。
《易·系辞》:在天成象。疏:谓悬象日月星辰也。
《礼·乐记》注:象,光耀也。
又《韩非子·解老篇》: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易·系辞》:象也者,像此者也。疏:言象此物之形状也。
《左传·桓六年》:申繻曰:名有五,以类命为象。注:若孔子首象尼丘。
《周礼·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二曰象。注:谓灾变云物如众赤鸟之属,有所象似。
《前汉·王莽传》:白炜象平。注:象,形也。万物无不成形于西方。
又法也。《书·舜典》:象以典刑。传:法用常刑,用不越法。
《仪礼·士冠礼》: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注:象,法也。
又象魏,门阙也。一曰书名。
《周礼·天官·大宰》:正月之吉,县治象之法于象魏。疏:周公谓之象魏,雉门之外,两观阙高魏魏然也。
《左传·哀三年》:命藏象魏。疏:由其县于象魏,故谓其书为象魏。
又象尊,酒器。《左传·定十年》:牺、象不出门。疏:象尊以象凤凰。或曰以象骨饰尊。
《三礼图》云:当尊腹上画象之形。
《礼·明堂位》:牺象,周尊也。
又通言之官。《礼·王制》:南方曰象。注:刘氏曰:象,像也。如以意仿象,其似而通之,周官象胥是也。
又舞名。《诗·周颂序》:维淸奏象舞也。
《正义》:文王时有击刺之法,武王作乐,象而为舞,号其乐曰象舞。
《礼·内则》:成童舞象。
《史记·乐书》:文王之舞,舞之以未成人之童,故谓之象舞。
又象人,若今戏虾鱼、狮子者也。
《前汉·礼乐志》:郊祭,常从象人四人。
又罔象,水怪名。《史记·孔子世家》:水之怪龙、罔象。注:罔象食人,一名沐肿。
又药名。《本草纲目》:卢会,一名象胆,以其味苦如胆也。
又象敎。即佛敎也。王巾《头陀寺碑》:正法既没,象敎陵侇。注:谓为形象以敎人也。
又郡名,州名,山名。《史记·秦始皇纪》:三十三年为象郡。注:今日南。
又百越地,陈置象郡,因象山名。隋平陈置象州。
又姓。《姓苑》:颍州望族。今南昌有此姓。
又《正字通》:象有平、上、去三声,诸韵书收入养韵,漾韵不收,《正韵》:亦然。
《六书》:有一字备四音者,有转十数音者,独至象必限以一音,此古今分韵之谬也。
又叶徐羊切,音详。《晋书·乐志·地郊飨神歌》:祇之体,无形象。潜泰幽,洞忽荒。

 文字 | 六叔     图片 | 六叔  
排版 | 六叔     审核 | 六叔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