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叔说字——人篇(口)



   嘴    
   人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口”,象形字。其甲骨文像一个向上的嘴形,上面部分有出的意思,所以多用于指发音说话。本义为嘴,引申为容器通外边的部分,出入通过的地方等。口也是个部首字,像人口之形。甲骨文、金文的“口”字,像人嘴张开的样子。小篆略同金文,但字形上下拉长。隶书、楷书以直笔方折代替小篆的弧笔圆折,就不太像嘴的形状了。其本义即指口。金文中“口”字用作族氏文字。古文字中“口”一般写作两笔,至汉时可能出现了作三笔写的。
《说文解字》释为:“口,人所以言食也。”意思是说:口是人和动物用来发声和吃食的器官。因此,汉字中,凡以“口”为偏旁的字多与吃喝和言语有关,如“可、听、吟、号、唱”以及“吃、味、吐、吮”等等。中国人将有幸品尝美味佳肴称为“口福”,可以反复咀嚼的糖称为“口香糖”。“口”也可以用作言语的代名词(表示口头所讲),如“口舌、口供、口角、口才、口若悬河、口是心非”等等。
口形中空,嘴像一条打开的口子,因此,凡形状中空如口的事物都可用“口”来比喻,如“门口、渡口、洞口、关口、瓶口、伤口、疮口”等等。“口”中之牙锋利如刀,因而,又可指称武器或工具的锋刃,如“刀口、锯口”等;俗语说“张口之物难养”,因为口动便涉及到吃、喝、拉、撒。由此,口又用来指称系统、行业,如“农林口,对口赛”等。
由于“口”是人维持个体生命的通道,因而又引申指人或人口的意思。如《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又由人之口引申用作置词,如“一口锅、两口猪等等。
“口”也是古汉字中的一个基本构字符号,但作为“口舌”的“口”与作为镇邑和目标的“口”,以及表示伤口的“口”,表示裂缝和坑陷的“口”构形一样,在解析文字时需要认真辨析。
古文释义
《说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易·颐卦》:自求口食。《书·大禹谟》:唯口出好兴戎。
又户口。《孟子》:数口之家。《前汉·宣帝纪》:胶东相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馀口。
又《李陵传》: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单于为兵,以备汉军。
又姓。《唐韵》:今同州有之。《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禄。
又古口,复姓。《正字通》:汉有古口引。
又壶口,山名。《书·禹贡》:冀州既载壶口。
又谷口,地名。《史记·范睢传》:北有甘泉谷口。注:九嵏山中西谓之谷口。
又列口,县名。《前汉·地理志》:乐浪郡,列口县。
又《史记·仓公传》:切其脉时,右口气息。注:右手寸口也。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
又《韵补》:苦动切,音孔。《释名》:口,空也。空上声。
又叶康杜切,音苦。《诗·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前汉·沟洫志》:且漑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宋玉·风赋》: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缘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戸。按唐韵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韩文考异云:今建州人谓口为苦,走为祖。虽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与古暗合也。是直以为口当读作苦,非止叶音矣。
又叶恪侯切,音彄。《梁法云·三洲歌》:三洲断江口,水从窈窕河傍流。

 文字 | 六叔     图片 | 六叔  
排版 | 六叔     审核 | 六叔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