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刀全刃的兵器
兵器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剑”jiàn,会意兼形声字,本作‘鐱’,从金从僉qiān,古文有‘劎、劒、劔’等写法,秦朝开始写作‘劍’,“鐱”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劍’相较其它字形更为贴切,从僉从刂,僉,收缩、聚拢;刂,与刀有关。造字本义:一种似刀,刀身皆磨(收缩)成刃的兵器。
古文释义
【唐韻】【集韻】【韻會】居欠切,檢去聲。
【玉篇】籀文劒。
【說文】人所帶兵也。
【釋名】劒,檢也,所以防檢非常。
【管子·地數篇】葛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爲劒鎧矛戟。
又操劒殺人亦曰劒。
【潘岳·汧督馬敦誄序】漢明帝時有司馬叔持者,白日于市,手劒父讎。
剑的历史
剑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冷兵器,其形制特点是:直身、尖锋、两刃,后接短柄,并常配有剑鞘。一般单手握持,主于击刺,古人称之为“直兵”。
在中国,最早用剑的是北方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始于商代,使用的是一种曲柄式青铜短剑(铜羊首剑)。西周时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出现了与北方草原地区流行的剑有明显区别的早期青铜剑。这些剑均器身短小,长30厘米左右,不便实战,一般只用于随身佩带,防卫非常。由于它们的形制与成熟的东周青铜剑存在一定联系,因此有可能就是中原古剑的始祖。
西周时期,在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北等地出现的是一种扁茎柳叶形剑,其特点是扁茎、无格,柳叶形剑身,扁茎上一般有穿孔。这种剑的完整形态应该是在扁茎上钉夹柄形木板,并在木板外缠绕丝绳,有的还将柄末端插入铜质中空的剑首。
关于西周时期的剑,以前还存在一种传世品,其特点是扁茎两面都有凹槽,剑身基部饰人头纹,装柄方式可能与扁茎柳叶形剑相似。此种剑近年在陕西和江苏出土了实物,可以认为是一种早期青铜剑。
西周人头纹青铜剑
西周人头纹青铜剑 细节
西周人头纹青铜剑 细节
西周人头纹青铜剑 细节
西周凤鸟剑
西周时期,在长江下游的吴越地区也出现了一些早期形态的青铜剑,其特点是圆首、有格、圆茎或扁圆茎,有的茎上还带有箍。这些剑或许可以称为南方类型的早期青铜剑。
东周时期,青铜剑的发展可分两个阶段。春秋中前期仍属于早期青铜剑的范畴,器形短小,比较原始,值得注意的是西周时期出现于吴、越地区的南方类型早期青铜剑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中原地区也出现了一些不同于西周的新剑型。
春秋 同心圆嵌绿松石青铜剑
春秋 同心圆嵌绿松石青铜剑 底部
春秋晚期吴王诸樊剑
春秋晚期吴王诸樊剑 细节
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青铜剑的发展步入了成熟、鼎盛的时代。此时期铜剑的剑身普遍加长,达50~60多厘米;南北铜剑的形制逐渐趋于统一,形成了三种主要的剑型;制作精良,形式典美,在实战(特别是步战和骑战)中大量使用,并作为佩饰受到贵族和士人的普遍重视。
战国 中山国铜剑
越王州句复合剑
春秋晚期,精于铸剑并首先把剑大量装备军队的是南方的吴、越两国,因此吴越地区在西周开始流行的南方类型早期青铜剑可能就是东周青铜剑的主要祖源之一。在吴越故地,至今仍流传着关于古代铸剑术的神奇传说。之后,越灭吴,楚灭越,战国时期,吴越精湛的铸剑技术在楚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 细节
同时中原诸国的铸剑术也有了空前发展,达到了高峰。据《战国策·韩策》记载,当时韩国出产的名剑有“邓师、宛冯、龙渊、大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齐国官书《考工记》的“桃氏为剑”篇还第一次对青铜剑的铸造技术做了系统总结。
东周时期,开始在剑上安装玉质剑首和剑格,并在剑鞘上安装玉质的璏(zhì)和摽(biào),这种装有玉质附件的剑,即所谓“玉具剑”,典雅华贵,主要用于佩饰。
剑璏
剑璏
剑璏
剑璏
剑璏
剑作为兵器的便利之处不仅在于可击可刺,还在于它可以随身佩带,而不妨碍其他活动。东周时期,中原地区都采用以璏贯带、以带将剑系束于左侧腰间的“璏式佩剑法”。璏即剑鞘上贯带的装置。这种方法春秋初期即已出现,之后一直沿用到南北朝时期。
璏和摽图示
秦代铜剑的制造极为精致,它较战国铜剑,剑身显著加长,达90厘米左右。它具有锐利的锋,薄如纸的刃,细而长的身,这种长、窄、薄、利的形制特点显然大大增加了剑的穿刺力量。出土时,剑刃无锈而有光泽,还保持着昔日的锋利。经检验,铜剑原系铸造,再经锉磨,抛光,加工面的光洁度颇高;剑的含锡量增加,使组织细化,硬度增加;剑身表面经过氧化处理,具有抗腐防锈的良好功能。这些都标志着秦代铜剑的制造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秦 八棱剑
在汉代剑仍是主要的短柄格斗兵器,同时也是百官的必佩之物,以作为权力的象征。《晋书·舆服志》记:“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其后惟朝带剑。”西汉时,青铜剑逐渐减少,钢铁剑日益增多,到东汉末年,青铜剑就几乎绝迹了。汉代的铜剑继承了秦代的风格,多属于扁茎长剑,最长者达1.11米,是目前所知最长的青铜剑。
汉代的铁剑基本沿袭了战国末年的形制,亦多为扁茎长剑,但在制作技术上却有很大提高。如出土于河北满城西汉墓的一柄钢剑,是经多次加热、渗炭,反复锻打而成,刃部又经局部淬火,致使刃部硬度甚高,脊部硬度较低而具韧性,具有刚柔相济的优良性能。东汉时,使用了“百炼钢”技术锻造钢剑,即用炒钢作为原料,加热后反复折叠锻打,或用数种成分不同的原料反复叠锻得到的,钢剑组织致密,成分均匀,坚韧锋利,质地更加精良。
西汉铁剑
汉代 鎏金把子玉剑
宋代军中已很少用剑,一般多作为军官的佩饰,剑形为短刃、厚脊、剑锋方钝,给人一种拙重之感,显然不利于击刺。剑柄部饰有金银玉石等,显得较为华贵。
南宋 佩剑
元代蒙古军尚剑,使用较普遍,刀次之。刀剑的刃极锋利,雕工精致,多镶嵌金银宝石,制作精美。至于汉人所佩刀剑,仍保持着唐宋的风格。
元 镔铁剑
元 镔铁剑
明代剑的制式继承了宋剑,实战剑比较偏向圆盘格,目前常见的元宝格、灵芝格比较偏向于装饰。
明代剑还多作为职官佩戴,以及皇帝赏赐。早期明剑沿袭宋风。目铆短茎,剑条宽大,外张,中段略收腰,剑尖饱满。如:永乐大剑。中期剑条渐渐收窄,但是还是具备目铆短茎,中段微微收腰,剑尖饱满的特征。因为比之早期有收窄,所以在根部到尖的宽度变化不是很大。晚期剑尺寸渐渐变短,剑身收腰几乎不再。如:万历末龙虎将军剑。总体来说,明代剑在剑条上具备:目铆短茎、或收腰、除清根外张,根部和尖部宽度差异小、根部和尖部厚度差异小、剑尖饱满,或圭形尖,或鸭舌尖、刃面饱满类蛤等特征。装具上具备:大剑首(或实心或镂空)、或一手短柄、片镡或云芝格/双龙头格、或包边鞘,套筒式锤碟滚边装、多采用柿蒂挂、多采用牛角制柄/一体铁桶柄、柄作六棱处理/棱角镶嵌铜丝等特征。
明 永乐大剑
明 剑
明 剑
刀与剑在清代的地位极不相同,刀仍是清军的主要格斗兵器,同时作为皇室、官佐的佩刀,而剑已极少装备军队,只作为皇室贵族的玩物。刀有长柄、短柄之分,长柄刀军中已不多用,形制仿明。短柄刀的种类却很多,按其作用有三大类:一为兵卒用刀,有双手握柄劈砍的大刀,刀刃宽大厚重;有单手砍刺之短刀,与藤牌配合使用,刃较锐尖,以利刺割。二为官佐佩刀,形制与明代有异,其钢刃较窄薄,刃上有血槽,前部微曲,尖锐而锋利,刀柄作弓曲弧形,有鞘,此种腰刀各省官佐一律佩用。三为皇室宝刀,其形与官佐佩刀大同小异,但制作却异常精美,尤以乾隆御制宝刀、宝剑最为著名。乾隆帝曾四次命内务府造办处成批制作御用刀剑,共计90把。刀剑用宿铁制成,刃部近格处用金、银、铜丝镶嵌成龙、凤、云、水等各种图案及刀剑的名称、编号、年款;护手金制,镶红宝石、珍珠等;柄用木制,缠黄丝带,或用白玉、青玉、墨玉等整块玉石琢刻而成,镶有各种宝石;鞘为木质,蒙红、绿鲨鱼皮,或用金桃皮拼组成“人”字图案;刀剑按名号分组放入楠木箱中。这些造型古雅庄重、装饰华丽斑斓的御用刀剑,经常在大阅庆典、秋弥隆礼、巡幸省方、命将出征及款洽外藩等重要场合使用,虽历时200余年,至今仍尖锐锋利,寒气逼人,实是清代兵器中的瑰宝。
清 九龙宝剑
清 龙泉钢剑
清 七星龙泉剑
清 铁柄鲨鱼皮鞘辅德剑
玉具剑:是指用玉料制作的附属物嵌缀于剑体和鞘上的一种剑。它始于东周,西汉时达到鼎盛期,以后逐渐衰落,唐以后就很少见了。剑上的玉具最完备时共有四件,即《汉书·匈奴传》颜师古注引孟康所说的“摽、首、镡(xín)、卫”,其中首和镡装在剑上,而摽和卫装在鞘上。东周时的玉剑饰,多半只有两件,直到西汉才出现一剑而四件玉具齐备的标本,魏晋以后,玉具剑饰又变得简单了。玉具剑主要是高层统治者佩用,以显示“尊卑有度”。玉剑饰上常有云纹、谷纹及龙虎凤鸟、兽面等纹样,皆是古代吉祥、尊严的思想反映。
图片:六叔
文章:六叔
相关汉字
佥
刂
您点的每一个在看
我都认真的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