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历史——自然篇(朵)



    草木顶端环状、多瘤的部分    
   自然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朵”duǒ,会意字,同‘朶’,从shū从木,‘朵’字目前只见于秦简,但根据‘殳’的孽乳字‘杸’可推测其甲骨文写法应为。秦简中‘朵’字其实是‘’和木组成的会意字,‘’,象形字,多瘤锤状兵器,此处引用‘’的多瘤状;木,与木有关。造字本义:草木顶端的环状、多瘤的部分,或为果实或为花蕾。引申为泛指植物花实之类,又特指花苞;也作量词;由‘多瘤’引申为‘嚼东西时,腮颊突鼓的样子(‘朵颐’一词出自于《易经》,这应属于文学创作,但目前出土最早的《易经》在西汉马王堆,无法查实‘朵颐’一词的渊源。)。新中国成立后,‘朶’作为异体字并入了‘朵’字。
古文释义
《唐韵》丁果切。《集韵》都果切。音埵。
《说文》:树木垂朵朵也。
《集韵》:本作朶,亦作䒳。
又动也。《易·颐卦》:观我朶颐。
又花朶也。杜甫《趋新津北桥楼》诗:白花檐外朵,靑柳槛前梢。
又《宋·仪衞志》:殿之东西曰朵殿。又卤簿用骨朵,以骨饰之,或范金为之。
《辍耕录》:骨朵,读若脉都。
又《鸡肋编》:以手捉物谓之朵,以手引小儿亦谓之朵。


图片:六叔
文章:六叔
相关汉字






您点的每一个在看
我都认真的当成了喜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