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问姚崇:姚爱卿的儿子现在担任了什么官啊?姚崇惊出一身冷汗,他想大事不好,一定是有人要害他


一日,唐玄宗与姚崇闲聊时,悠闲地问姚崇:“听闻姚爱卿的儿子都很聪明,现在担任了什么官啊?”姚崇惊出一身冷汗,他想大事不好,一定是有人要害他。
那时,正是姚崇春风得意时,唐玄宗十分信任他,他话语权很重。但他这人,生性傲慢,也得罪过不少人。

他脑子转得很快,马上就想到了这个背后要害他的人就是魏知古。
于是,立即如实回答:“我有三个儿子,两个在洛阳当官。他们一定是去求魏知古帮忙办事了,这两个孩子没有教育好,如果他们犯了什么错,老臣绝不包庇。”
唐玄宗没想到姚崇会如此坦白,不由得转怒为喜,接着问姚崇:“你怎么猜到的?”
姚崇说:“魏知古当年潦倒的时候,我曾帮过他,我的儿子肯定是以为他会记得这份恩情,能替他们办事,才去找他。”

魏知古是与姚崇地位相当的宰相,只是他是小吏出身。早年曾得到姚崇的引荐,但由于出身低,上升的过程比较艰难。后来成为唐玄宗的政变功臣,地位一跃与姚崇并列相位。
但姚崇很看不起他,仗着早年曾对魏知古有恩,跟魏知古说话总是趾高气扬。魏知古对姚崇也越来越反感,两人明明平起平坐,却要常常受他的气,这让魏知古很难受。
714年,因朝廷一年一度的选官问题,两人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
选官在长安和洛阳分别举行,但长安的更重要一些,魏知古本应该主持长安的选举工作。但姚崇很看不起他,便上奏说魏知古水平不行,于是唐玄宗便把他调到了洛阳。

为此,魏知古怀恨在心。而姚崇的两个儿子也在洛阳当官,他们只知父亲对魏知古有恩,却不知俩人早已闹僵。
他们听说魏知古到这主持选官,便大肆招权纳贿,然后把名单塞给魏知古,让他提拔。
这让魏知古一下子抓住了姚崇的小辫子,你姚崇不是天天说整顿吏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可你自己儿子都这副德行,我看你袒护不?
他回到长安就把这事禀报给了唐玄宗,唐玄宗虽然很生气,但他心思深沉并没有立刻传姚崇来问罪。
他找了个闲聊的机会,面不改色地故意试探姚崇。可姚崇实在是太聪明,他知道魏知古从洛阳回来没多久,而自己的儿子品行又不端正,肯定是被抓到了把柄,此时当然不能庇护。

而唐玄宗一直对姚崇高度信任,这次也不例外,他很高兴自己没有看错人。
他反而觉得魏知古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他接着对姚崇说:“魏知古这样的小人真不配当宰相!”
听闻玄宗要贬魏知古,姚崇立马跪下劝玄宗:“是臣的儿子不守法,陛下不怪罪已是开恩,您如果贬了魏知古岂不是影响您的盛德啊?”
唐玄宗高兴地点点头,对姚崇更是赏识。虽然没有立即惩罚魏知古,但没过几天还是找了个理由贬了他的官。

说实话,这次姚崇凭借政治智慧,不仅保住了两个儿子,还把魏知古整下了台,看似是赢了一局,但也为自己的仕途埋下了祸根。
而此事也让姚崇更加傲慢。
他为了独揽大权排挤同僚,魏知古只是其中的一个。像宰相张说比姚崇地位还高,但也被他三言两语说动了玄宗,贬为了相州刺吏,而他则取而代之了。
他私心很重,凭借自己在朝中的威望庇护着儿子。他的儿子们便肆无忌惮地搞腐败,不仅不会受到惩罚,反而步步高升。

但这样的事做得多了,慢慢就传到了唐玄宗的耳朵里。唐玄宗也开始对姚崇有意见,便对他身边的小吏赵诲出手了。
赵诲也犯了经济错误,这下玄宗为了敲山震虎决定从严从重处罚。按说姚崇这么聪明该看出了玄宗的用意,及时收敛,好好教育儿子才对。
可他太高估自己在玄宗心目中的地位了,不但不收敛,还多次为赵诲求情,希望玄宗能原谅他。
唐玄宗这一次是铁了心跟他较劲。

716年,唐玄宗发布诏书:大赦京城罪犯,除十恶不赦的一律免罪,但中书主书赵诲除外。
姚崇终于明白了,如果再不知进退,怕是难以善终。他主动提出退位,玄宗也顺水推舟,罢免了他的相位,而此时距离他任命宰相仅有三年。
姚崇是一代能臣的标杆,他既有能力又有智慧,真可谓奇才。只可惜教子无方,过于自负,早早落得黯然收尾的结局。当然,他的离去也是唐朝的一大损失。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