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操作前请注册或者登录。

李世民临终前,突然下令把名将李勣贬到外地,李勣直接赴任。事后,李勣暗暗庆幸:我若稍有迟疑就死定了


李勣是唐朝的开国功臣,自古功高震主者最容易遭君王猜忌。而他又身份特殊,既有勇又有谋,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宰相。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也是最让皇帝不放心的一类人。

李勣正是小说《隋唐演义》中徐茂公的原型,原名徐世勣,字懋(mao)公,投降唐朝后因为功劳显赫,特赐李姓,改名李勣。隋末大乱时,李勣本是瓦岗军中的一员,后来由于瓦岗军崩解,他投降李唐。他不仅骁勇善战,而且有智慧,善谋略。他的到来使李渊如虎添翼,实力大增。在唐朝打江山的过程中,他每次都身先士卒,立下奇功。

他跟随李世民扫平割据势力,大败宋金刚、平定窦建德、俘获王世充,后来又大破突厥、高句丽......在诺真水之战中,李勣以6000兵击败薛延陀20万兵,生擒5万人,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和奇迹。他不仅功勋卓著,为人处世更是低调富有智慧。在他降唐之前,他的首领李密早就归顺了李唐。所以,李勣如果将手中地盘和军队直接交给李渊的话,那可是立大功,会受到非常大的礼遇,但他并没有这么做。

他将所统辖地区的户籍名单和地图,全部交给了李密,再由李密献给李渊。李渊不解,问他:“你为何这么做啊?”李勣答:“那本来就是李密的地盘,我若拿来邀功,岂不是拿别人的失败来给自己请赏吗?这么可耻的事,我不能做。”此举真是让李渊刮目相看,大赞他:“纯臣也。”这件事不仅体现了李勣高尚的品德,更是他大智慧的体现。他在向李渊传递一个信号:我过去不会辜负李密,以后也定不会辜负你。

他凭借着赫赫战功和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在李渊和李世民两朝都混得风生水起。有一次,他生了一场病。太医却给了一个奇怪的药方,要以圣人的胡须作药引才行。李勣当时一听就放弃了,他就算是死了也不可能去跟皇帝要胡须呀。可没想到的是,这事让李世民知道了,他二话不说就把胡须剪下来给他送了过去。李勣感动的跪地叩头叩到流血。

虽然李勣特别受恩宠,但他做事一直都有自己的立场。玄武门之变时,尉迟敬德、长孙无忌等都旗帜鲜明的站在李世民这边,正因为有了他们的支持李世民才能夺得皇位。但据史书记载,当李世民将消息传给李勣时,他并没有表态,自始至终都保持中立的态度。但作为军方,不反对就是最大的支持者,所以李世民登基后依然重用他。

到了后来的李承乾和李泰争夺太子时,他依然是装聋作哑,谁都不支持。包括李世民与大臣们商议,要立李治为太子的会议上,李勣也没有发言。他为了明哲保身,不愿意掺和到任何宫廷争斗中。换句话说,李勣的态度就是,他效忠的是李唐,负责给朝廷卖命干活,至于领导是谁都一样。因此,李世民虽然很欣赏他的才华,会重用他,但关键问题上,李世民还不是很信任他。

甚至在李世民去世前还对他动了杀心。李世民病重时,对仁弱的儿子李治很不放心。他特意安排了三位顾命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还有李勣,希望他们能尽心辅佐李治,治理好大唐江山。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是文臣,相对来说威胁性小,而且长孙无忌又是李治的亲舅舅自然放心。但李勣是武将,而且从之前的几次事件中可以看出,他不会全心去效忠某一个人。

李世民向来善用权术,他对李治说:“李勣才智过人,但你对他没有恩典,恐怕不能让他信服。现在我将他贬到外地,如果他马上出发赴任,那等我死后,你就再提拔重用他;如果他徘徊观望,就直接杀了他。”李世民这么做只是为了试探他是不是一个听话的将领,如果他拥兵自重,不愿意服从安排的话,留着必是祸患。而李勣是怎么做的呢?他接到被贬的命令后,不但没有怨言,连家都没有回,直接离开长安赴任。由此可见,李勣确实是可用之才。虽然威望、功劳已达到顶峰,但决不恃宠而骄,只要皇帝安排他的事,不管好坏,他都无条件服从。

李世民果然没有看错人。在他去世后不久,李治重新将李勣提拔为宰相,此后李勣更是尽心尽力辅佐李治。李世民去世19年后,他率领唐军攻灭高句丽,完成了李世民未能完成的宏伟遗愿。他的画像本在李世民时期就已经被画在了凌烟阁上,但李治又再次命令给他画像,甚至亲自给画像题写序文。

668年,李勣病重拒绝治疗,还劝慰家人说:“我本一山东农夫,遇明主建功立业已满足,何必苟活?”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为了告诉李治,他们家对现状已十分满足,让李治放心。不久后,他溘然长逝,享年76岁。李治听说后痛哭,下令辍朝七日,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李勣这一生也算功德圆满,历经三朝屹立不倒。为将立下赫赫战功,为相谦恭低调,为人以德为先。最终,寿终正寝,名垂青史,他的处世之道真可谓大智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