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戍边战士壮烈牺牲,新婚20天就分开的妻子生下遗腹子,并拒绝改嫁。35年后,妻子凑够路费带儿子来为丈夫扫墓,她扑在墓碑上大声痛哭:“我的承诺做到了,你怎么食言了呀……”
2019年清明,李发英带着她的儿子陶凯,来到了她魂牵梦绕36年的麻栗坡烈士陵园。
她们母 子跋山涉水二千多公里,是专程来这里为她长眠在此的丈夫陶荣华扫墓,来看看丈夫是否安好,来让父子相认…
经过仔细寻找,终于见到了新婚20天就离开家,让她苦等36年的“丈夫”!
她伸手抚摸着冰冷墓碑上的照片,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她说:“荣华,我的承诺做到了,你怎么食言了呀……”
“荣华,你看这是咱们的儿子陶凯,已经长大了,和当年的你很像;爸爸前两年走了,走的很安详,妈妈身体还行!”
儿子陶凯看着头发花白的妈妈哭的那么伤心,也跪在墓前拥着母亲肩膀,不停的为母亲擦拭眼泪。
“荣华,你还是这么年轻,可是我已经老了,你不会嫌弃我吧!”
就这样,李发英在丈夫墓前不停的诉说,这么多年的情绪在这一刻,全部释放出来,她哭诉着这么多年的艰辛、思念与等待。
在场的人纷纷落泪,几次劝她起来,可是根本拉不起来,她要多陪陪丈夫。
李发英和陶荣华是同学,家都是茶旺村的。上学时二人虽对彼此有好感,但是并没好意思表白。
1979年秋天,陶荣华报名参军,去守卫边疆。在军营里,他给李发英写信,吐露自己的心思,谁知,李发英很快回信,两人正式开始交往。
那个年代,电话还没普及,二人就以书信传情,一来一往,二人感情迅速升温。
1983年的春天,陶荣华趁回家探亲,和李发英举 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
可蜜月还没度完,部队来了加急电报,原来边境发生战事,要陶荣华速速归队。
就这样,一对新婚仅20天的小夫妻面临分别,李发英虽不舍,但她懂得丈夫,也深知有国才有家。
那夜,二人几乎都没睡,心里充满不舍和一丝担忧。陶荣华临走拉着妻子的手说:“我走了,家里就辛苦你了,爸爸妈妈脾气不好,你要多担待点儿。”
李发英含泪答说道:“你放心,家里有我。”谁知这竟成为永别,而李发英为了对丈夫的这句承诺,付出了自己的一生。
陶荣华走后不久,李发英就发现自己怀孕了,公婆非常开心,她也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写信告诉了陶荣华。
陶荣华收到信,忙给妻子回了一封信:“发英,不管男孩女孩,都起名叫陶凯吧,希望我早日凯 旋,到时我一定多陪陪你们。”
然而,世事难料。1984年4月,在抢占某高地的一场激烈战斗中,陶荣华不幸中弹身亡,年仅23岁。
李发英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时,儿子才4个月,上有老下有小,她以后该怎么过啊?
父母劝她,孩子那么小,再找个人一起过吧!
谁知,李发英擦干了眼泪,说:“这一生,我只是陶荣华的妻子。”她硬是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任。
公公有腰痛的毛病,不能干重活,婆婆也年龄大了,平时就帮她带带孩子。
李发英农忙时节插秧、收稻子,还要到山上去砍毛竹,砍下来后,用车子拖着去卖,赚取生活费用。
农闲时到处找活干,满是男人的工地,她求着工头留下她,搬砖、扛水泥、卸钢筋、铲沙子,她干得一点不比男人少。
工头看她干活麻利又不偷懒耍滑,有些小活都愿找她干,很多男同志也都敬佩她,有时想帮帮她,可是却被她婉言谢绝了。
只有她自己清楚,孩子上学要交学费,公公的腰腿疼不能断药,这些钱都是她一分一毛的用汗水换来的。
地里没活时,她就上村里竹器厂干活,竹器厂里的活出了名的难干,没几个人愿意去。
而李发英却从不嫌弃活累钱少,只要能给钱她就干。
有一次,她扛着一根粗壮的楠竹翻山越岭,她几次滑倒在泥泞的山道上。回到家时,膝盖磕肿了,手也划了一道口子。
婆婆看了心疼的直掉泪,对她说:“发英,你要不再找个人嫁了吧!你一个人养这个家太难了!”
而发英却说:“妈,你放心我不会丢下你们和孩子的,荣华不在了,我就是你们的女儿!”
夜里,她也曾偷偷的掉眼泪,也曾不止一次的幻想荣华突然出现在她面前。
但第二天,发英都没舍得休息,继续出去赚钱。她在外面省吃俭用,把挣到的每一分钱都带回家里。
也有人劝她说,荣华是为国牺牲,你可以向国家申请补助,可是她没有那样做。
后来,婆婆不幸中风,她更忙了。婆婆卧病在床的日子里,发英每天都帮她擦身子,洗脸、洗澡、喂饭。这些事情说起来简单,但家里有病人的都知道,久病床前无孝子,而发英却一坚持就是七八年,直到92岁的婆婆安详离世。
军人这个词,神圣而又伟大,陶荣华肩负着使命,担负着责任,始终冲锋向前,永远站在第一线,值得尊敬和学习。
而李发英,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却坚守承诺,用自己一人的辛苦付出,换来两个失子老人的幸福晚年。
有人笑她傻,有人敬她忠,只有她自己觉得值!
现实中有无数个像李发英一样的军嫂,你守大家,我守小家,他们一样是最可爱的人,致敬军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