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行医点点滴滴,看病、读书、思考、写文章,进与病谋,退与心谋,不网诊、不咨询、不科普、不商务合作……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以中医为乐,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昨天看到新闻发布会,长春中医药大学采用纯中药治疗新冠奥密克戎,1天退热率72%,3天退热率96%,6天出院率69%以上。这样的新闻,却很少在大型媒体宣传。即便在朋友圈,也只是少数几个中医在宣传,毕竟中医的人数相对要少,而且中医队伍里面,真正对中医有感情的更少。
另一个视频,记者采访一位喝中药出院患者,他说他是中医黑,不要采访他。然后他就赶快躲,记者反问,既然是中医黑,为喝又喝中药呢,结果支支吾吾。
小时候发现,富人家的孩子,无论买上多么昂贵的玩具,别人都会认为是理所当然,哪怕他是偷来的,都不会怀疑。而穷人家的孩子,手里拿着个昂贵玩具,哪怕是自己辛辛苦苦赚钱买的,也有人认为他是偷来的,来路不正。
中医,就相当于这个穷人的孩子,哪怕靠自己的努力,让患者见识了疗效,依然会有人变着法狡辩。有人说,虽然你是纯中药,但是主要是靠人体的免疫力退热转阴的,是人家新冠患者自愈的,你中药就是安慰剂,有毛关系。
本来不想理这样的人,但是转念一想,还是反问了他一句:既然你说新冠患者都是自愈退热转阴的,姑且我们中药就是安慰剂,那么为什么至今我国还在严防死守抗疫,若真是是靠自身免疫就好,那就不用治了,大家都靠自身免疫呗。既然靠自身免疫就能好,都能自愈,干嘛还把美国的特效药让中国人吃,还这么贵,五天就需要三千多元,各种逻辑矛盾。
熟悉中国医学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上各种瘟疫,随着旱涝灾害和战争出现,每一次瘟疫后,中医就会产生新的理论和学说。包括李东垣,也是经历了瘟疫之后,用传统的治法效果很差,大量人口死去,于是痛定思痛,用新的思路去处理,结果有效率立马上来了,大量生命被挽回。
根据纪晓岚记载,清朝乾隆年间,有一次京城瘟疫,当时的医生用张景岳的办法治疗,结果十死八九,又改用吴又可的办法,结果依然无效。偶然间发现桐城来了一位儒生,懂医,运用剂量石膏,救活了许多人,这个人就是余师愚,他的验方也就是我们后世有名的方子,清瘟败毒饮。
我不知道为啥网络上总是有人见不得说中医好,并且这种“好“实实在在的有效数据,是客观的,并没有感情色彩。希望疫情过后,我们国人思考问题更理智一些,更全面客观一些,不要总是站到上帝的视角去看待中国古人,还有他们用无数鲜活生命总结出来的中医,能给中医一个合理公正的评价和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