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不新发版号?游戏圈再度上演“狼来了”


复工仅半个多月,好事者便在游戏圈内搅起一滩浑水。
2月21日,《科创板日报》援引业内人士称,“今年国内不发版号才是最大的利空,我们业内农历年前就已知道。”

这样一段无从考证的话,却引发了港股游戏概念股集体重挫,当天,哔哩哔哩跌超9%,快手跌7%,腾讯跌超5%……
而新浪得到的国家新闻出版署相关部门相关人士的回复则是,目前(政府部门)暂无明确回应,可以关注官网公告信息,但目前(出版署)仍在正常接收游戏公司的版号申请。

《科创板日报》的报道中还提到,多家游戏公司表示,网传的将继续加强青少年防沉迷,对废土题材、娘化男性、美化日本军国主义、无政府主义、耽美等题材严监管,一直“都不允许”。
对此,腾讯对观察者网回应称,这是一年前的旧闻,如今是个乌龙事件。
金融界则援引申万研究员称,对于网传版署的新规指导,我们对其是否“最新”持非常怀疑的态度,因为不论是禁止全球同服、单机实名制、禁止换皮游戏,亦或二次元相关的监管,以及禁末日废土题材等都是2年以前甚至更早就有的监管细则,何来“最新”监管内容?申万研究员还表示,不认为游戏版号和监管当前出现实质性利空。
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同一天,雪球用户“疯狂的熊猫233”更是发帖称腾讯将被重锤,这一言论也在业内得到了广泛讨论,并进一步带动了市场恐慌情绪。

面对雪球用户的诸多质疑,“疯狂的熊猫233”并未作出回复,且疑似销号,显示查无此人。
腾讯集团公关部总经理张军则在朋友圈公开辟谣。他还表示“一下午,谣言变种了好多版本”,建议该用户下次可以找他求证。

从有关部门、游戏公司、专业人士的回应来看,相关政策目前暂无变动,版号审核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从业者们无需过度焦虑。
官方辟谣之后,从业者们无疑松了一口气。
但不得不承认,如今,造谣的成本越来越低了。所谓知情人士躲在屏幕背后,敲击键盘就能引发行业热议,让整个行业都成为了“惊弓之鸟”!
回顾游戏圈上一次乌龙事件,2021年9月初,南华早报就听取了“知情人士”的“可靠消息”,公开报道称中国将暂停新网游的审批。

而知情人士的依据仅仅是有关部门谈腾讯网易等游戏企业和平台时提到的几个关键词。

从内容来看,未成年人保护以及游戏内容管控是该次约谈的重点,并未涉及任何版号暂停的消息。还有参会人士证实,会议并未提及暂停网游审批的事宜。
当时人民网还指出,对待网络游戏也需要理性、辩证,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大可不必,关键在于合理、健康、适度。
直接暂停游戏版号审批的“一刀切”做法必然是不可取的。其会影响游戏行业的正常发展秩序,进一步加剧行业马太效应,同时也无法对现有的问题进行根治,很可能会造成“双输”的局面。
这些自作聪明的预言家们又是如何得出“游戏版号即将暂停”的结论呢?如果上一次谣言四起是因为过度解读,那么这一次凭空出现的言论又有何依据?我们无从得知。但谣言引发的一次次的行业“地震”确实让游戏概念股们很“受伤”,股价暴跌就是最直观的后果。
距离版号暂停的时间越来越长,从业者们不担心是不可能的,但这也带来了新的趋势。

第一是游戏精品化。行业认为,版号收紧是在倒逼游戏行业精品化。证券日报援引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称:“这在游戏行业还没有版号之前,国内游戏的管理是非常混乱的。比如,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各样涉嫌赌博的棋牌类游戏;战争题材的游戏,血腥暴力的元素非常多。这些游戏管理混乱,未成年也可以随便接触、充值。此外,版号出现前,游戏行业门槛低、‘来钱快’,很多投资人甚至选择抛弃实业,转向游戏领域,不利于市场资源合理配置。”
第二是鼓励游戏出海。张毅在报道中提到,目前上市游戏公司纷纷陆续开展海外业务,版号对未来业绩不会出现太大影响。来自监管层的信号已经非常明确,市场不需要太多质量参差不齐的产品,应把重心放在提高游戏质量上。同时,通过版号的调控,更多国内精品游戏得以输出到海外,实现全球化,占领国际市场。
业内人士还曾分析称,游戏版号迟迟不发放的主要原因,还是针对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保护监管政策,趋严的审核机制对于构建清朗的网络环境,保护未成年人实际上是一件重大利好。
正值开年,相关政策并不明朗,从业者们无需做过度解读。尽管目前版号发放时间仍不明确,但监管政策从去年底更新报审规定、并且能够向上申报,都意味着版号进程正在稳步推进,游戏行业正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次次“狼来了”的故事也告诫着从业者们,擦亮眼睛,不要被子虚乌有的言论带了节奏,成为谣言之下的牺牲品。
NPCgank的第49篇文章排版:撸猫人
往期精选




微信公众号 ▌ NPCgank
关于游戏的一切,记录中国游戏产业发展脉络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