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千年古刹被炸毁之前



云居寺全景  邓之诚藏本
云居寺位于北京房山水头村南,寺院遗址、石经及塔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建于隋大业年间(公元 605〜618年),为僧静琬所创。初名智泉寺,后因此地山间云雾缭绕,经久不散,遂更名云居寺。寺坐西朝东,依山而建,规模宏大。中路五层院落,六进殿宇。人山门依次为天王殿、毗卢殿、释迦殿、药师殿、弥陀殿、大悲殿,中路两侧有跨院和帝王行宫。惜30年代末先遭日军轰炸,继遭地方杂色武装劫掠,渐毁圮无存。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4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其修复,正式成立云居寺修复委员会。


云居寺之南二里许下庄村风景  邓之诚藏本

云居寺南柏树林  邓之诚藏本

云居寺北果木林  邓之诚藏本

云居寺院前溪流  邓之诚藏本

云居寺院门前石桥  邓之诚藏本
隋代建寺
云居寺位于白带山麓,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南,据溥儒《白带山志》载:此乃“燕赵之野,西连三晋,峰峦重叠,绵亘迥合,绝壁迎云,层岩挂月,南尽于拒马、胡良之水,而一峰之上,一邱之中,隐者居焉。”
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幽州涿县智泉寺僧静琬秉承师训,在白带山开创石经刊刻事业,至唐贞观初,为刻经的需要在白带山下大规模修建庙宇。刘济唐元和四年(809)《涿鹿山石经堂记》:“至国朝贞观五年,涅槃经成,其年六月,爆水浮大木数千株于下,遂构成云居寺焉。”
唐临《冥报记》记载:静琬早就有建寺的打算,但由于缺乏木材一直未能如愿。事有凑巧,唐贞观五年(631年)六月,一夜大雨,引起山洪爆发,上游河岸崩塌,数千株巨大的松柏顺流飘至白带山下,于是静琬招来工匠,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利用这些木材建起了云居寺。
唐贞观五年(631年),静琬在山上建造佛堂、僧舍等房屋,称为云居寺,以寺周围常有云雾缭绕得名。

云居寺院前断龙桥  普意雅藏本

云居寺北诸山及曝经台  邓之诚藏本
寺院格局
云居寺建寺后逐步形成三院格局,即东峪(域)云居寺,又称东云居寺、东峪(域)寺,在石经山以东;西峪(域)云居寺,又称西云居寺、西峪(域)寺,在石经山以西,即今云居寺;中峪(域)云居寺,又称中云居寺、中峪(域)寺。此外,石经山上以华严堂为中心,形成石经寺(又称云居上寺、雷音寺)。
清末明初,云居寺拥有南、中、北三路建筑,形成五层院落、六进殿宇、佛塔林立、碑廊满目的规模宏大寺院。云居寺之外,还有香树庵、东域寺等别院及塔院。
建国后云居寺经过修缮,现寺内主殿宇自山门进依次为天王殿、毗卢殿、释迦殿、药师殿、弥陀殿、大悲殿。

云居寺山门殿即天王殿  邓之诚藏本

云居寺山门殿侧影  普意雅藏本

云居寺山门殿重建前仅存的石门券  吴元真提供 

云居寺毗卢殿前牌楼  邓之诚藏本

云居寺毗卢殿前牌楼  普意雅藏本

云居寺大雄殿院门前侧影  普意雅藏本

云居寺大雄殿  普意雅藏本

云居寺大雄殿院内的古松  邓之诚藏本

云居寺三进院药师殿  普意雅藏本

云居寺四进院弥陀殿  普意雅藏本

云居寺弥陀殿院内的嘉庆御笔碑亭  普意雅藏本

嘉庆御笔碑阳瞻礼诗  邓之诚藏本

嘉庆御笔碑阴癸酉重游诗  邓之诚藏本
历史发展
云居寺因经而寺,寺以经贵,云居寺建筑,始于白带山。云居寺建寺之后,几度兴废。唐辽年间,静琬第三代弟子惠暹时期,云居寺进行第一次大修。
唐会昌三年(843年)武宗废佛,云居寺横遭劫难。唐末至五代的战乱,对云居寺造成极大的破坏,石经刊刻也被迫停顿下来。
辽会同三年(940年),石敬瑭划燕云十六州归入辽人版图,在辽统治者的支持下,云居寺开始转机,再度兴盛。至澶洲之盟后的辽圣宗太平七年(1027年),辽宋化干戈为玉帛,幽州社会稳定,石经刊刻开始恢复。
辽重熙至大安年间,云居寺原建南、北二塔。据乾统十年(1110年)《大辽涿州云居寺供塔灯邑记》记载,北塔为寺僧文密化钱三万余缗而建。
元延祐二年(1315年),元仁宗命朝廷官员明里董阿前往涿州代仁宗进香,顺道至云居寺视察石经。回京后,奏请元仁宗赐经律论一大藏,藏于云居寺内。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名僧道衍到云居寺视察。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对云居寺进行大规模修复。
明万年二十年(1592年),五台山达观真可法师至石经山雷音洞参礼,在雷音洞拜石下石函内起初出3颗肉身舍利。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住持溟波开始对云居寺全面修复建设,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圆通住持期间,云居寺修复工程竣工。圆通之后,清雍正七年(1729年),了尘任云居寺住持,又陆续对云居寺大小建筑进行了修复。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之后,云居寺未经大的修复。
民国时期,云居寺兴盛,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云居寺屡遭兵匪之祸。1942年,日本侵略者轰炸云居寺,使这座千年古刹成为断壁残垣,但云居寺的山门却奇迹般地屹立不倒。

云居寺僧人在碑亭上合影  普意雅藏本

云居寺弥陀殿内二十四诸天像之一  邓之诚藏本

云居寺弥陀殿内二十四诸天像之二  邓之诚藏本

云居寺客堂  邓之诚藏本

云居寺南藏经塔  邓之诚藏本

云居寺南藏经塔近影  普意雅藏本

云居寺南藏经塔座及塔下续秘藏石经塔记石幢  邓之诚藏本

云居寺南藏经塔下续秘藏石经塔记石幢全景 普意雅藏本

云居寺续秘藏石经塔记文  邓之诚藏本

云居寺续秘藏石经塔记文(二)  邓之诚藏本

云居寺续秘藏石经塔记文(三)  邓之诚藏本

云居寺南藏经塔下石幢一  石经塔记石幢(从东北向西南拍摄)  普意雅减本

云居寺南藏经塔下石幢二  八楞雕佛石幢  普意雅藏本

云居寺南藏经塔下石幢三   普意雅藏本

云居寺北罗汉塔   普意雅藏本
本文所展示的照片,为清末至民国初期所摄,作者一为北大教授邓之诚先生,一为法国工程师普意雅先生。
邓之诚先生所藏云居寺与石经山影集为棕色片,照片上都有简要文字,说明图片的内容,凡42张。
邓之诚,江苏南京人,字文如,号明斋,又号五石斋。邓之诚先生1921年任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并先后兼任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辅仁大学教授。1930年起专任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并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专任明清史研究生导师。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著有《中华二千年史》、《骨董琐记》、《桑园读书记》、《清诗纪事初编》等。
这位“旧学”大家同时也是一位清末和民国影像的收藏大家。1917年,邓之诚应北京大学之聘,任教授。赴北京后,被教育部国史编纂处任命为国史纂辑员,兼任《新晨报》总编辑一职。1921年起,专任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又先后兼任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和燕京大学史学教授。在他主笔《新晨报》时,他就开始收藏《晨报副刊》刊发的新闻照原件,其中就有1930年梅兰芳赴美演出时,已经做好了来不及带走的北京老式戏台模型的照片。
当然,更多的照片都是邓之诚从旧书铺、旧货摊、小市地摊,以及打小鼓的手中购买的。据他的学生回忆,很多卖破烂的专门为他收集照片送去,他就出高价收买。除了小商小贩,他的“眼线”中也有一些同好大家。张次溪,著名北京史地风物学者,民国北京民俗界奇人和北京掌故的大家,常常售卖北京照片给邓之诚,被邓称为“相片张”。根据《邓之诚日记》记载,1956年12月1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的张次溪又一次上门推销照片:“‘相片张’来,以十三元得照片八十张,云是徐郙后人卖出者。”
另一本相册是法国人普意雅先生所藏。普意雅先生1862年出生于法国,曾为法国当时的国立中央工艺学院工程师,1898年来华,任平汉铁路北段总工程师,1906年升任该铁路全路总工程师,至1927年去职。1930年9月因病在北平(今北京)逝世,享年68岁。普意雅先生的照片大部分是1900—1910年间拍摄的,也有少部分为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作品。这些照片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都保存完好。

云居寺北罗汉塔下小唐塔之一  普意雅藏本

云居寺北罗汉塔下小唐塔之二  普意雅藏本

云居寺北罗汉塔下小唐塔之三  普意雅藏本

云居寺北墓塔远景   普意雅藏本

云居寺北琬公塔南望  普意雅藏本

琬公塔北望  邓之诚藏本

云居寺僧人合影  普意雅藏本

云居寺僧人与普意雅等人合影  普意雅藏本

云居寺北水头村  邓之诚藏本

水头全景 邓之该藏本

水窦近景  邓之诚藏本

香树庵全景  邓之诚藏本

香树庵院门及门前古槐  普意雅藏本 

四大部经成就碑记拓本  邓之诚藏本

石经山远望  普意雅藏本

石经山远望  普意雅藏本

石经山远望  邓之诚藏本

石经山之西山崖古松  邓之诚藏本

石经山五台之远眺  邓之诚藏本

石经山雷音洞下藏经洞  邓之诚藏本

石经山藏经洞石门楞内窥经版之影   邓之诚藏本

石经山雷音洞右唐僧洞及藏经洞  普意雅藏本

石经山雷音洞右唐僧洞及藏经洞  邓之诚藏本

石经山藏经洞石门楞内窥经版之影  邓之诚藏本

石经山雷音洞前的钟楼及藏经洞  邓之诚藏本

石经山雷音洞前石碑及小佛龛  普意雅藏本

石经山雷音洞前及绝顶金仙公主塔之远望  邓之诚藏本

石经山雷音洞又名石经堂  邓之诚藏本

石经山雷音洞之北壁  邓之诚藏本

石经山雷音洞之南壁  邓之诚藏本

石经山雷音洞北侧藏经洞及董其昌书“宝藏”石额 邓之诚藏本

石经山雷音洞北侧藏经洞  邓之诚藏本

石经山雷音洞北侧藏经洞  普意雅藏本

石经山上的八角石柱凉亭  邓之诚藏本

石经山雷音洞北院全景  普意雅藏本

石经山上古井  普意雅藏本

云居绝顶  邓之诚藏本

金仙公主塔  普意雅藏本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