牲命记编案:我们如果提到地中海,往往想到的是西西里岛,爱琴海或者博斯普思鲁海峡,这种刻板印象,是一种现代权力秩序塑造的景观印象,象征着某种文明的发端,这固然没什么大问题,但也会遮蔽其他的秩序景观,就比如说黎凡特(Levant)这个区域。黎凡特是历史上一个模糊的地理名称,相当于现代所说的东地中海区(Eastern Mediterranean),包括了现在的以色列、黎巴嫩、埃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地,在近代以前,一直是地中海贸易的重镇和腹地,只不过在进入近代之后,因为区域权重的变化,使得黎凡特不再受到瞩目。这两天在豆瓣上看到台湾出版的新书《黎凡特:伊兹密尔、亚历山大及贝鲁特诸城人文史》,感觉非常有意思,正好我最近也在收集黎凡特的资料,所以根据我现在有限的一些材料,编辑整理一下,带大家认识一下这个为中文世界所陌生的区域。
本文文字部分摘自知乎作者“愤怒的不死鸟”,图片部分为19世纪至20世纪,黎凡特地域的旧照,后经 “Photochrom” 技术上色。
黎凡特历史地理的资料摘录
愤怒的不死鸟
黎凡特
这一词用以泛指地中海东岸,由托鲁斯山脉南麓延伸至西奈半岛的广大地区,该地区在阿拉伯语中也被称为沙姆(ash-Shām),意为左路。黎凡特地区在现代包含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约旦、巴勒斯坦和土耳其等国家,但其边界划分多为人为划定,既不合地理,也不符人望。黎凡特其间包含着多种地形:一块狭长的沿海平原、与海岸平行的两条并列的山脉中间间隔着一条裂谷、一座东向的高原为许多小溪流所切割。奥龙特斯河、利塔尼亚河与约旦河的水流流经低地时不时打断山脉的走势,点缀在山地之间,还有加利利海、死海等水体。
由于大陆与海面气压的变化,黎凡特地区气候总体上冬季冷湿、夏季干热,并且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很大,气候的地区差异主要受地形与海风的影响。西部沿海的山脉是主要的气候分界线,山脉以西的沿海地区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山脉以东基本为干燥的大陆性气候。降水自西向东逐渐减少,气候特点也由海洋性更趋向大陆性。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体现气候的的海洋性与大陆性特点,沿海地区更为湿润,平均气温较低,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都就较小,而内陆地区则相反。在山地,尤其是黎巴嫩山区,1000米以上的山地属于温和气候,冬季也常有严寒与大雪天气,高海拔地区甚至在夏季也有积雪。这里的季节可以分为干热季(夏)和湿凉季(冬)以及及其短暂的过渡季节。
夏季,该地区的高空气团为副热带高压所控制,高压气团阻碍了地面气团的对流,而且引起了逆温,特别是在地中海上空(这也是海面上清晨出现霾墙与地面上形成露的原因)。这使云雨难以形成,但是相对湿度很高。
冬季,西风带在35°N左右通过本区,其通路蜿蜒曲折,并且气流的向南摆动把高层空气的低压和冷空气向南带到了远达29°N的地区,地中海上空的冬季低压是沿海地区雨水的主要来源。另外,地面大气被强大的中亚高压所控制。高压脊从两个方向将干冷空气带入地中海。一是由伊朗山地下来的冷空气,越过叙利亚高原到达沿海;或是作为高压脊与从巴尔干而来的冷空气,从北方与西北方到达沿海。
过渡季节在3-5月,短暂而没有规律。6月稳定的西风环流盛行之前。有时,沿着非洲反气旋的北边,低压循着利比亚沙漠,形成了 “五旬风”。这一低压的东部,非常干热的空气自阿拉伯沙漠向北移动,不同的是没有大风。另外在10月,北非的高气压逐渐形成,于是这种风再次出现,有时甚至比4-5月的更为强烈。
当地盛行四种风,1)西南风:由地中海送来湿气,运至黎凡特南部,冬季带来降水,夏季带来湿气。但沿海山地阻碍其深入内地;2)西北风:从北欧而来,至黎凡特北部,但是冬季才有,带来丰富的雨水;3)东南风:自北非和阿拉伯沙漠吹来的炎热旱风,盛行于春夏两季,就是前文提到的 “五旬风”(Hamsin又叫做坎辛风,就是阿拉伯语“五十”的意思),并携带大量的细沙,并使温度上升10-13℃;4)东北风:沿途没有地形阻挡而长驱直入。
由于西风盛行,冬季的雨水都储存在能够留存水分的山地中(当时的植被条件比现在要好,植被涵养能力更强),在干旱季节则慢慢自上而下流回海中。在年降水量达到400~1200 毫米的地中海沿岸地区,发育着林地和开放稀树高原植被,著名的黎巴嫩雪松分布于黎巴嫩山区,灌木、草原植被和干旱植被组合则覆盖了年降水量低于 400 毫米的区域。
黎凡特的某些区域,种植业实行两年轮作制,土地被分为11月中旬播种小麦或大麦的,以及部分休耕直到次年春天种植芝麻等夏季作物或种植蔬菜的。特别的是,早期伊斯兰时期黎凡特的沿海地区的农民已经学会了栽培被引入的其他作物,其中水果有柠檬、橘子、香蕉、野子和芒果,干旱作物包括凤仙花和靛青;还有些根茎作物,如胡萝卜也可以当间作物种植,并且还出现了甘蔗田与制糖厂;更不用说在拜占庭时期便已传入的桑蚕养殖了。
地中海沿海低地
自努尔山脉(Nur Moutains)延伸到西奈半岛 ,地中海东岸是一条狭长的沿海低地区。各平原的宽度视山麓与海岸线之间的距离而定。北部,伸向海岸的山嘴把这些沿海低地分成几块平均宽度20-30公里的小平原,比如奥龙特斯河平原、拉塔基亚平原、塔尔图斯—哈米迪亚平原。这些平原的地质构造属典型的第三纪沉积。中部黎巴嫩沿海的平原呈东南-西北走向,海岸线十分曲折,沿海港湾与岬角,利于修建港口,地形也不平坦,各地海拔高度也不相同,主要有更新世海阶、新老沙丘、未受风化和海蚀影响的孤丘以及沙子、砾石、碎石与沉积物组成的冲积扇,这条平原区非常狭窄,达穆尔(Damour)地区宽度不足6公里。再往南是两块比较大的沙朗(Sharon)平原和犹太平原,面积和宽度较大,但广袤的沙丘阻碍排水,使河流绕行,从而形成了大量的沼泽和森林。再向南到内格夫(迦南)地区就是广袤的荒漠了。
黎凡特沿海地区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区,冬季降水丰沛,气候温和,夏季湿度大,但降水极少。气温在夏季一直上升,8月达到最高,平均气温在24-26℃,但是五旬风的到来也会升高气温。同样的,海风的到来也会有效防止气温上升。海风于早上十时到达海岸,并持续到17时。这使得沿海地区白天的气温较为稳定。冬季气温不如夏季稳定,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12℃左右,但是海陆温差使得地中海对沿海地区产生一种加热效应,并使得沿海地区在寒冷的冬季依然无霜。
降水是居民生存与农业发展的决定性气候因素之一,也是沿海雨养农业的重要灌溉用水来源。形成降水所依靠的地中海低压,主要向东北进入黎凡特北部,所以降水量大致自北向南减少。雨季大致由10月至次年五月初,沿海雨季开始很早。沿海的降水量平均可达800mm,有些地区甚至可达1200mm以上。实际上,雨季降水也很集中,并且多暴雨,有时还有雷电。这样的降雨强度,造成了严重的土壤侵蚀与多数河流的季节性泛滥;并且降水量很不稳定,《圣经》中便已经提到多次旱灾。
河湖水量明显受到气候影响,地中海沿岸河流大多长度不大、河岸陡峭、冬季水满,夏季水浅。在石灰岩山区发源的一些河流,尽管夏季降水补给很少,但降水会渗入地下,夏季再以泉水重新渗出地面。季节的降水与气温不同步的气候特点,也致使当地农业发展非常依赖灌溉。
沿海地区拥有黎凡特稀有的厚层土壤,不过大多为沉积土或风成土,沙丘广布。沙土的农业价值很低,并且改造很难,缺乏有机质。红沙主要位于沿海平原内侧,它们缺乏石灰质,保水能力也小,但它的每一个土粒的外表都有一层矿物质外壳,所以也适于耕作,可以种植橄榄树和葡萄。最后是黄土,黄土在受到首次降雨后,上层膨胀并形成不透水的硬壳,使得雨水难以渗入到作物的根部,若是降水强度大,又容易遭受侵蚀而崩解,所以在农业上也是次等土壤;只有贝都因游牧民才去开垦,每年第一场雨后,它们用木棒犁地,破土仅几厘米,并在土壤表层种下大麦,这种方法收成极低,10年中只能收获约四次,所以只能辅助畜牧业。个别沿海平原低处有沼泽土与泥炭土,例如沙朗平原,但沼泽土的利用又取决于排水技术。沙朗平原的西部与中部沼泽地罗马时期遗址的大量增加,是罗马时期排干沼泽的结果,但罗马人也不能利用沙壤土进行农业生产。
沿海平原发展种植业最大的优势便是地势平坦,因此在这里修筑灌溉渠道比在起伏不平的高原区容易得多。同时,沿海平原的河流能够为灌溉渠道提供充足的水源。平原区部分土壤较为肥沃,而且土层较厚。土壤黏重或较黏重的河谷地区是谷物的主要种植区,一般种植小麦、大麦等冬作谷物,在沙地上还可种植柑桔、葡萄。草地和树林可以用来放牧,文字资料指出,沙朗平原的大片橡树林还曾用于放牧很大的猪群。但沿海平原的冬季也常常遭受剧烈的冷风侵袭,夏季又有夹杂尘沙的五旬风骚扰,后者常常使矮小的植物和蔬菜被沙子掩埋,造成损失,因此当地农民常常用石头和植物茎秆修建许多篱笆来保护作物。并且在缺乏灌溉的雨养农业区,一旦降水不足或是发生旱灾,当地的种植业便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综合来看,沿海平原区发展农业为数不多的优势便是地形相对平坦,有开辟耕地的潜力。但实际上,沿海平原沙丘广布土壤贫瘠,且多沼泽,若要找到合适的耕地,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资金开发沼泽。气候上,沿海区春秋季节则要受到五旬风的威胁,过分依赖降水的雨养农业也使得收成并不稳定。
地中海沿海山区
平原的背后是一系列的平行山脉,其中可分为安萨里亚岭(an-nusayriyah mountains)、黎巴嫩山脉(黎巴嫩山脉实际上分为“黎巴嫩山脉”和“反黎巴嫩山脉”)和南部的犹太山脉三个部分,其中以黎巴嫩山地最为著名。沿海山脉(黎巴嫩山脉)的东坡是绵亘起伏的悬崖峭壁,河流在断崖上切割出许多深邃的峡谷。这些深山幽谷成为了受迫害宗教人士和逃避战争的难民所遁世隐居之地,这也造就了黎巴嫩山区宗教的多样性。其实,这些山岭的峰顶部分和河谷上游,地形起伏并不大,许多地方非常平坦,俨然是一派平原景象,因此这里适合人类定居并发展种植业。此外,在高山区因河流的侵蚀使河道不断下切,这里的许多地方有呈“V”字型的深谷发育。黎巴嫩山区河谷的石灰岩被垂直切开,并形成了许多崖壁陡立的峡谷,不过这种峡谷的陡壁不仅出现在山区河流的上游和中游,就是在河口区也往往能见到。而黎巴嫩山脉以东的反黎巴嫩山脉与黎巴嫩山脉(沿海山脉)走向一致,但这里与沿海山脉相比显得荒凉,很少有天然植被覆盖。主要是因为这里处在雨影区,降雨量少;并且石灰岩原生孔较密,很少有泥和黏土层。沿海山地另一个特点是岩溶地貌发育,多洼地与漏斗岩洞,并且有大量的地下暗河与泉水。黎巴嫩山脉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尤其显著。
因为海拔的升高,沿海山区由地中海气候转变为独特的山区气候。山区的气温日较差可达15-21℃,气温年较差为12-16℃。同沿海地区相比,这里天空更为晴朗,空气湿度小,大陆性显著。再向西因为高俊宽阔的山脉阻挡了湿润水汽深入,气候也就变得更为干燥,大陆性更强。夏季山区气温日较差大且不那么湿润;到了冬季,高山区会有霜冻和大雪,黎巴嫩山脉的积雪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会覆盖在山峰上,这也是黎巴嫩山区最独特的地方。因为沿海山区恰巧位于冬季盛行西风的迎风坡上,所以西风所携带的大部分雨水就都降落在沿海山脉地区,且俞向东降水越少,只有这风再遇到高山,冷空气才能将水汽重新凝聚。因此,沿海山区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区年降水量甚至可超过1250毫米,再向东的雨影区,降水量就很难超过750毫米了。山区的降水,以降雪为主。降雪量与海拔相关,海拔700-1500米山区降雪日为5-20天,1500米以上在30-50天
黎凡特许多河流边发源自山区,它们向西注入地中海,往东则流入内陆湖泊。鉴于冬春季降水丰沛,夏秋季降水稀少;且山区多透水度大的石灰岩构成。因此河流在降水量大的雨季水量很大,且具有洪流的特点,流速也快;但在干旱的季节,流速就低,水量小,部分河流甚至完全干涸。因为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地面水渗入石灰岩中,积蓄而形成了地下水库与暗河,最后又通过一些泉源和水眼的形式重新涌出地面,它们就是这些河流仅次于降水的水源。并且河流的流量、流速和流程都要受到泉源和水眼的水量和数量决定。
地中海气候区的丘陵和山区土壤问题最多,土壤大多是薄层土,只有少数可以视为良好的耕作土地,其余大部分都只适于放牧或造林。其中红色石灰土占原积土的大部分,这些土壤呈浅棕色,具有中等至黏重的结构,它们虽然是从石灰岩发育而成但石灰质被溶解,所含石灰质较少;这种土是山地土壤中最为肥沃的了,但土层薄而难以耕种;在硬岩地区,地形起伏较大,所以要想在覆盖有钙质红土的山坡耕种,需要修建梯田来保持水土。灰色石灰土具有疏松到中等的结构,富于石灰质而缺乏黏土质与矿物质,肥沃度不如红色石灰土但更易于耕种,特别是可以使用原始耕作工具;从表土到基岩的变化是渐进的,而且由于石灰质易溶解,所以植物根系易于扎入基岩,这是它易于被开辟为葡萄园,生长在浅表土上的并吸取多孔基岩中的水分,这就能种植夏季作物。在海拔1500-2000米的高山区还有山区黄壤,也由石灰岩碎屑形成,但黄壤地区一年有3-4个月被皑皑白雪覆盖,因此高山地区适于生长森林。
沿海山区受惠于气候、地形和土壤的各种条件,人类历史初期山区的森林覆盖面积相当大。但是这些森林除遭到火灾、土壤流水等自然因素的破坏之外。自古以来,腓尼基人、希腊人、罗马人和奥斯曼人为了农耕、放牧、燃料和建筑而不断破坏山区森林,将树木砍伐作为材料。但人们只知任意砍伐,不加培育,致使森林面积不断缩小,植被退化。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森林资源重要性的忽视,大部分乔木植被群落被破坏,只剩下有限的几种:地势较低的地方有松树,从沿海海拔几米的地区到海拔1000米都有生长,但在内陆山区通常在1000-1700米;栎树通常生长在1000-1700米;地势升高后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区有柏、奇里乞亚冷杉、桧、和黎巴嫩雪松。湿润的沙土是黎巴嫩松树生长的主要条件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是黎巴嫩雪松,是非常优良的建筑材料,也因此在各个历史时期受到了破坏性的砍伐。在冬季,生长在高山区的雪松的表面往往被积雪所覆盖,故而因此得名。它们一般生长在山脉西坡或北坡日照充足或富含黏土的山坡或山脊上,土壤一般是排水良好的石灰质土壤。它们生性喜暖,适应干燥而凉爽的夏季以及湿润的冬季,要求年降水量达到1000-1500毫米。树高可达30米,树龄长达1000年。
沿海山区虽然海拔较高,但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了一些较为肥沃的土壤。但是土层的厚度受山坡的坡度、侵蚀作用的强弱而有所不同。由于冬季雨雪大量降落在陡峭的山坡上,为了用于农业并防止水土流失,当地需要修造大量的梯田并改善排水设施。黎巴嫩山区的层层梯田是这一地区不同于中东其他地区的特色。在山间梯田以及覆盖着冬雪的地方都可以种植谷物和蔬菜;当地的气候也适于种植果木(如苹果、葡萄和李树),夏季降水少时冰雪融水能提高土壤湿度,以弥补降水不足,另外山区还可以种植桑树并发展丝织业。但是山区农林业水源主要依赖降水以及山间泉水,灌溉工程修建困难以及年降水量的不稳定也导致产量的不稳定。尽管牧场面积狭小,但山区仍可以放牧山羊与绵羊,但如果过度放牧,也会加剧植被退化和水土流失。
内陆谷地
与平原和山脉相平行的,是一条狭长的谷地,这条谷地也是东非大裂谷的东北段,今天也叫死海(谷地)裂谷(Dead Sea Transform or Rift)。整个裂谷并非连续整体,而是一系列石灰岩高地和曾一度沼泽化的肥沃低地组成的地堑链,中间还有河流和湖泊发育。裂谷北部是加勃谷地(Ghab valley),中部是将黎巴嫩山脉与反黎巴嫩山脉分隔的贝卡谷地(Beqaa Valley),再往南胡拉谷地(Hula Valley)将加利利山区与戈兰高地隔开。著名的约旦河发源于此并向南经过胡拉湖注入加利利海(Sea of Galilee)。裂谷继续向南为狭长的约旦河谷地,约旦河(River Jordan)经此注入死海。自死海向南,是荒芜的阿拉伯谷地(Wadi Arabah)随后直到亚喀巴湾(Gulf of Aqaba)。在地质作用形成了裂谷之后,自然水体进而促进了谷地的形成,并为之提供水源。今日的加利利海和死海便是古利散海的遗存,约旦河与奥龙特斯河泛滥所形成的沉积物与冲积扇,为农业提供了土地条件,使这片谷地迎来了生机。
贝卡谷地
北部的加勃谷地和贝卡谷地都是十分肥沃的地区,更为著名的是贝卡谷地。早在罗马帝国时期,这里就是叙利亚的重要粮仓。贝卡谷地的形状如一条狭长的带子,从东北向西南展开,长约120公里,平均宽度16公里,海拔在1300-1500米。贝卡谷地可以分为南北两部分:北贝卡谷地位于奥龙特斯河(Orontes)上游,呈三角形,并一直延展到霍姆斯湖(Lake Homs)地区;南贝卡平原位于利塔尼河(Litani River)上游,呈一狭长舌形,海拔与北贝卡平原不同,地势有起伏且宽度不一,因该地区河流无明显泄水道,故多沼泽分布。但总体上贝卡平原及其平坦,河流纵横交错,奥龙特斯河与利塔尼河的支流形成了宽广的冲积扇。因为所处雨影区,贝卡平原降水量只有250-750毫米,谷地北部和东北部降水尤其稀少,仅230毫米左右,而中部则有60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降雪日只有5天左右,但降雪量实际要比黎巴嫩山脉的背风坡还多。尽管在黎巴嫩山脉的阻挡下“五旬风”不会影响到这里,但是一些高山地区的一些山风有会形成焚风吹向贝卡谷地,使这里气温升高,造成干旱;另外这里的居民声称这里冬季的寒风可以“冻掉手指”。
约旦河与约旦河谷
约旦河一般可分为上约旦河(流入加利利海)和下约旦河(流入死海)两部分。而上约旦河主要流经已经沼泽化的胡拉谷地;而下约旦河流经的一条狭长的谷地一般被称为约旦河谷。
约旦河的主要水源是三个山区水泉和赫尔蒙山(Hermon Mount)的降水,因其高大而且朝向西风,其年降水量最高可达1700毫米,但大部分是积雪;因为其主要成分是石灰岩,大量的融水渗入岩石,形成巨大的地下水库,从而不断地向约旦河与大马士革绿洲供水。除了赫尔蒙山之外,约旦河上游还有胡拉谷地边缘的水泉和谷地两侧的山地径流供水。在下游,约旦河还会接纳亚穆克河(Yarmuk River)和扎卡河(Jabbok River)两条支流。
传统上,加利利海以南和死海以北的一条狭长谷地被称为约旦河谷,在阿拉伯语中这里也被成为左尔(Ghor)。其长有105千米,平均宽10千米;其海拔最低为-400米,是陆地上海拔最低的谷地。约旦河在这个丛林密布的泛滥谷地上形成曲折的径流,伴有旧河道和牛轭湖,并且经常改道。但因其气候比周围要温暖很多,全年的气候都适于农业,而且土壤及水源条件都很良好,因此此地区是重要的农业区,在旧约圣经中多次提及此地区肥沃的土壤。
胡拉谷地
胡拉谷地的长、宽是南北25公里、东西7公里,总面积177平方公里。这里原是一个湖泊的湖底,由于有大量的冲积物从北面的河流冲入,湖泊开始淤塞,水量不断下降湖泊收缩直到最后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沼泽。这个沼泽的残迹,是一个比现胡拉谷地谷地低约50米的厚泥灰层。最后,约旦河在一条深窄的峡谷中流出了胡拉谷地。到中世纪时期,胡拉谷地仍然有许多生长芦苇的沼泽分布。该地区北部三分之一为胡拉湖与胡拉沼泽所占据;另外三分之一是地下水位极高的冲积土地,使农业利用极为困难;胡拉湖以北的地区又因为约旦河上源经常泛滥有洪涝灾害,使得沼泽形成,疟疾因此肆虐。
当地气候是大陆性的地中海气候,虽然当地有强烈的下沉风调剂,夏季谷地的气温仍然很高;冬季凉且一天有几个小时降霜。降水量较丰富,南部降水量平均450毫米而北部可达800毫米。这些条件使得作物组合十分特殊,既有稻米等亚热带作物也有苹果为主的温带水果种植。
在古代,由于存在沼泽,该谷地本身除北部边缘外大概都没有用于农业。从希腊-罗马时代开始有了灌溉的最初迹象和稻米种植的记录。在早期伊斯兰时代,这里引入了棉花和甘蔗,但疟疾广为传播;水牛还在8世纪被引入,用于耕作和生产牛奶。该谷地在十字军时期成为了边境地区,但其北端有从沿海至格兰高地的重要通道。结束了十字军在黎凡特统治的马木留克苏丹拜巴尔斯在本诺特阿果夫修建了一座桥梁(Bridge of Benot Ya’aqov),由于该桥桥墩粗大,因而阻碍了该湖洪水的外流,从而导致了沼泽向北扩展,再加上政治上的不安定,就使得人们完全住不下去了。从此之后该谷地无人占用达500年之久。
加利利海沿岸(Kinrot valley)
这里包括加利利海以及该湖以南位于约旦河与雅穆克河(Yarmouk)之间的三角地带;加利利海西部被裂谷边缘的坡地包围;但在东部,坡地后退约1公里;在该湖的东北与西北部,坡地又后退形成一个宽2-3公里的谷地;在湖泊以南,约旦地堑以6公里的宽度继续延伸。该谷地相当于裂谷边缘上的一个向斜槽,谷底与边缘的垂直高差比裂谷边缘任何地方都小。该谷地谷底海拔在海平面以下两百米左右。大片的岩浆岩和周围的温泉体现了该地地质活动之频繁。除约旦河之外,还有几条涸河(Nahals)会注入加利利海,它们在北部边缘周围流向谷地,其所携带的冲积土壤便沉积了下来。
由于该地区海拔低于海平面,地势低且缺乏地中海的调节,所以其夏季气温比沿海平原高得多。中午左右到来的海风也已经成为焚风,不仅不能消暑,还使高温一直持续到傍晚。日平均最高气温高达37-38℃,并持续数小时,并且有高达48-50℃的最高温记录。另一方面,因为加利利海的湖水对气温的调节,这里冬季气温很少会在零度以下;因为五旬风的影响,这里的春季很短。由于高差较小,加利利海沿岸降水量小于裂谷其他地区。该区南部降水量约375毫米,北部475毫米;因此本区的气候条件仍然可以发展旱作农业。谷地地形对空气的增温加剧了气流的不稳定性,因而会有暴雨和雷暴,但暴雨造成的泛滥会对农业造成巨大损害。
该谷地的人类定居史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温暖的气候、丰富的水源和鱼类资源,吸引着原始人类们,甚至包括原人最早的种类之一——能人。罗马时代是人类对该区域开发的最高峰,考古人员在湖岸上距湖5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12个大小城镇的遗址。当地人口在这一时期的大幅增加,除了罗马—拜占庭时代人口增长的一般因素外,可能还有食物保存能力的进步。当地的鱼类在捕获后可以通过晒制(当地气候最适合这种方法)和盐腌(所需食盐可以从死海获取)来长期保存并用来食用或出售。另一种生计是酿酒,因为罗马时代多在火山活动区的肥沃土壤中种植酿酒的葡萄;当地的土地也可以种植核桃、椰枣、无花果和橄榄等商品作物。
当地特产的玄武岩还可以用于制造农业机械(例如榨酒机、榨油机和磨盘),这些机械可以自用也可以外销至其他地区,特别是缺乏石料的沿海平原。湖岸南部是一个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当地涸河沿岸建造的10个磨坊就证明了这一点。当地宜人的冬季气候、温泉资源以及宗教地位也使当地成为了著名的疗养圣地。
该区在伊斯兰时代早期地位也相当重要;建在米尼亚的商栈(Khirbat al-Minya)和贝特耶拉赫(Bet Yerah)的倭马亚哈里发们的冬宫遗址就体现了这一点。但在此后当地就逐渐衰落,并在12世纪十字军与穆斯林的战争中加速衰落。14世纪蒙古人的入侵使该区几乎全部毁坏并持续到20世纪。只剩下几个在约旦河附近的村庄,但没有利用河水去灌溉梯田上的土地。
贝桑谷地(Bet She’an Vallery)
约旦河谷在纳哈拉伊姆(naharayim)以南约10公里的地方,河谷西缘后退了约8公里,并被贝桑谷地所代替,这个谷地南北长约16公里,东西宽约11公里,面积可达187平方公里,和胡拉谷地差不多大。
该谷地的气候接近干旱,平均300毫米的年降水量已经逼近了旱作农业的最低限度,并且降水量很不稳定。夏季的极高气温加剧了蒸发,使得降水很难利用,因此发展定居农业就需要依赖灌溉。由于缺乏水体调节,这里的气温年较差极大。由于地势低,当地夏季气温与各谷地差不多;但一到冬季,由于周围冷空气在此集中,每年往往会有降霜的记录。
约旦河谷的利散泥灰岩(Lissan Marl)在贝桑谷地宽约4-5公里,其边缘是一个高约40米的陡崖,可能是古利散海的湖岸,从这里上升到上层阶地。由于富含矿物质的泉水的沉积作用,阶地上覆盖有疏松的石灰华(钙华)。受其影响,这里的土壤主要是灰色石灰土,石灰含量很高(高达80%);地下水位很高使之有盐化倾向,土壤恶劣是该区的主要问题,只有西南角的吉勒博阿山麓(Gilboa Mount)有一个大的冲积扇。
从人类定居的角度看,该谷地最大的优势在于吉勒博阿山麓的坡地上有许多水泉;35-40个水泉的年出水量大约在1.3亿立方米,但其中有一半含盐量过高,最高的每公升氯化物可达900毫克。另一个水源是哈罗德河(En Harod),但其大部分河段流经贝桑谷地北部进入约旦河。在20世纪以前约旦河不能用于农业灌溉,因为必须依靠重力自流引水。但地势较高的水泉是可以利用的,这也使贝桑谷地成为裂谷中唯一广泛发展灌溉的地方。但灌溉必须依赖有效的管理,否则泉水泛滥将把此地变成疟疾猖獗的沼泽。贝桑谷地的历史明确体现了自然与人文因素的统一,这里的历史经历了兴盛与衰败的反复变迁。
考古研究显示,贝桑谷地在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就已经发展了集约化农业。公元前15世纪古埃及人控制巴勒斯坦后,这里因为可以发展埃及人所熟悉的灌溉农业而成为他们的重要据点。希腊时代贝桑城(Beit She'an)叫做斯基托波利斯(Scythopolis);被庞培征服后,这里成为了德卡波利斯(Decapolis)的首府;在罗马-拜占庭时期,这里是巴勒斯坦最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人攻占该城时(公元636年),该城的守卫者为了保卫城市而破坏了灌溉渠道的水坝,这可能是该区此后衰落的原因之一;公元749年的大地震使当地,尤其是贝桑城受到了巨大的破坏。但在阿拉伯统治的前两个世纪当地的热带农业还被提及,公元985年,耶路撒冷的历史学家穆卡达西(Al-Muqaddasi)造访当地,他记载道:“河流两岸,林木茂密,尽管河水色黑。”他还进一步提及了当地著名的靛青、稻米、椰枣以及一种被称作dibs的葡萄汁等特产。但到了十字军时代该区就变成了多沼泽的荒芜之地,并一直荒废了800多年,所有定居的尝试都被贝都因人妨碍了,因为贝都因人喜欢保留沼泽作为丰饶牧场。
死海
死海北连约旦河谷,南接阿拉伯谷地,这里是陆地上海拔最低的地方。其沿岸大部分是陡峭的山坡,高出湖面500-600米;其他地段也有宽数米到数百米的倾斜平地;有些地方还有延伸到湖岸的山嘴和部分涸河所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上覆漂石、沙或黏土)。约旦河在死海北岸注入,并形成了一个小三角洲,其中有淡水沼泽;在南岸,平坦盆地延伸约15公里,全部为泥质和盐质平地。
死海及其湖岸有世界上最极端的气候。由于靠近大沙漠带,又处在西面犹太山地的雨荫区,所以极其干旱。其南北部降水量基本不超过100毫米。气温也很高,5-9月最高温可达46℃以上,甚至冬季各月平均最高气温也大于20℃,平均最低气温从未低于10℃。且一年大部分时期无云。
极端的气候使得死海蒸发率很高,并且含盐量也极高,是地球上含盐量最大的水体。但在陡峭的峡谷和悬崖低处有含水层,所以沿着湖岸或靠近湖岸的地方有一些泉眼,但大部分是咸水泉;但西岸有两个淡水泉,所以古代这里能出现绿洲,有些教派就利用地形崎岖的条件将小绿洲作为修道场所;有几个泉眼还是温泉,并含硫。死海东岸淡水较多,因为那里有条流经陡峭峡谷的常流河注入死海;除此之外,东岸还有很多淡水泉和矿泉。
这里有世界上最奇异的景观之一。广阔的水面纹丝不动,颜色暗淡,但有时又呈深蓝色倒映着湖岸的山影。寸草不生的湖岸,奇形怪状的劣地,陡崖和裂谷,构成了一副几乎幻觉般的图景。没有植物,水中无鱼,也没有其他动物;湖岸荒芜,很难通达,几乎没有居民,所以这里得名“死海”也就不奇怪了。
但值得一提的是,《圣经》将它称为“雅穆哈梅拉赫”(Yam ha-Melah),即盐海。这突出了其经济价值。在古代,盐是最重要、贵重的商品之一,其贸易也是重要国际贸易之一,甚至在欧洲还有因盐的生产与贸易而得名的地方。在干旱区,盐可能是唯一值得开采的资源。M·R·布洛克认为,古典时期内格夫所有城市也以盐的贸易为经济基础,那时盐部分在赛杜姆山(Sodom)开采,也有蒸发死海湖水所取得的。
阿拉伯谷地
阿拉伯谷地是死海裂谷的南延部分,其底部宽约10-25公里。这里的两侧也是陡峭的悬崖,悬崖上是多山高原。东侧山地高于西侧,东侧山地海拔可达1300-1700米而西侧只有600-800米;因而谷地东侧降水量较多,可达400毫米以上;而西侧山地就只有50毫米左右了。因而东侧受到的流水侵蚀也就更强,谷地的沉积物大多都来自东面。
因为更多地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和地势较低的缘故,阿拉伯谷地的气候是裂谷中最干旱的,南段年降水量不足25毫米。但这里仍有一些涸河流在几条平行而深切的河道中流向死海,每到汛期,这些涸河每隔几年可能会暴发一次短暂的洪水,并导致灾难性的泛滥,为谷地带来一些水源。在有水道穿过的地方,砂砾之上还覆盖着沙层并混有黄土和黏土。除此之外的地方,不是沙丘就是高度含盐的土壤。在偶尔受到泛滥影响和有浅层地下水的地方,长有沙漠灌丛或金合欢属的树木,并像斑点一样散布在谷地中。
阿拉伯谷地的自然条件是一个荒芜而无法开发的荒漠,但有迹象表明古代此地部分地区亦有人居住。人类在此地生存往往借助裂谷边缘的几个水泉,尤其是东侧的泉眼含盐量和持久性能够满足定居需要。谷地西侧只有一个水泉有足够水量和中等盐度(每公升约400毫克),人们用它的水耕作盐质平地边缘的土地,罗马-拜占庭时期这个绿洲叫做迪阿南;谷地中段还有两个水泉可能为小片耕地供水,但其他水泉水量就只够饮羊或供应兵站和贸易站了。为了增加水源,人们还修建坎儿井来开发地下水。即使是水量足以实行小规模耕作的地方,在这里建立永久定居点在经济上也几乎不可能,除非有特殊需要。
由于谷地边缘藏有铜矿,人们才选择开发这里。这里已经发掘了大规模炼铜地点;拜占庭时期的大规模开发,为了向大量工人提供新鲜农产品,才产生了开发这些边缘土地的需求。罗马-拜占庭时期,因为阿拉伯谷地的道路是其南部边疆防御系统的供给线,所以此地大部分考古遗迹都是在建在重要水泉附近的兵站或交通站。
[1]耶胡达·卡尔蒙, 厄夫拉伊姆·奥尔尼, 伊利沙·厄夫拉特 著 ,以色列地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79.
[2]阿布.艾尼著 , 唐裕生等译,黎巴嫩地理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3]阿尔--努斯等著 , 马肇椿译,叙利亚地理与历史概要[M],北京,三联书店,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