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一带,曾经有一座金碧辉煌、可以和北京故宫媲美的老皇城,那就是“蜀王府”。虽为王府,它却俨然有皇宫的气派和威严,所以老百姓称之为“皇城”,其前面的牌楼、拱桥和一大块广场,则被称为“皇城坝”。
公元1378年,明太祖朱元璋册封最宠爱的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并派人到成都为儿子修建“蜀王府”。明初的四川虽然物阜民丰,但当时周边未宁,明大军还在云南征讨,蜀地西北地区更与辽阔的羌藏地区相邻。无论从经济地位还是战略形势考虑,四川都是大明版图上极为重要一块。朱椿性情慈善、喜爱读书,朱元璋很喜爱这个儿子,觉得他长大后堪担重任,还给他取了一个叫“蜀秀才”的外号。
出于以上原因,对于蜀王府的建造,朱元璋也非常重视,他对钦差大臣指示说:“蜀之为邦,在西南一隅,羌戎所瞻仰,非壮丽无以示威仪”。于是洪武十五年开始建造蜀王府,历时8年,至1390年,璀璨壮丽的蜀王府落成。
蜀王府周长2500多米,面积38公顷多。整片建筑坐北朝南,分外、中、内三层。明远楼是皇城内主要建筑物之一,其结构为三重檐殿宇式建筑,规模宏大,气势巍然。外城城垣又称萧墙,萧墙有四座城门,东体仁门,西遵义门,北广智门,南端礼门。端礼门前,金水河潺潺流过,三座石桥横跨其上,每座桥又有三个桥泀,桥南头塑有威严的石狮,所谓“三桥九洞石狮子”。城外有一道长长的砖砌红色砖墙,长二十余丈、高四丈五尺,人称“红照壁“。建筑格式、布局基本上仿照了皇宫,是明代藩王府中最富丽雄伟的一座,可谓缩小版的紫禁城,故百姓称之为“皇城”。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写道: “ 宫阙、卤簿,视我朝廷不啻半之。”意思是,蜀王府建筑的壮丽气派足有中央朝廷的一半。
明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张献忠率农民军攻入成都,明朝末代蜀王朱至澍跳井而死,张献忠在成都自称大西皇帝,并将蜀王府改为西王府。仅仅两年后,张献忠被迫撤离成都,撤离前,张献忠焚烧了蜀王府,一座有200多年历史、金碧辉煌的宫殿被付之一炬,一座繁盛了两千多年的成都城也被烧得只剩下一片焦土。清代康熙初年,四川省会由保宁(今阆中)迁还成都,清政府在原蜀王府承运殿前划出一部分,改为三年一考的贡院。贡院中主体建筑“明远楼”和 “至公堂”,皆沿南北中轴线建造在“ 蜀王府”宫殿旧址上。东西两边则为上万间的考棚,是全川学子参加乡试、考取举人的地方,规模最大时可让13900多人同时进考。贡院前一条长300米的皇城坝街,也改名为贡院街。1949年后,成都开始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在市政设施、道路的多次改造中,蜀王府残存在地表上的遗物逐渐消失,只剩下与北京故宫老地名相同的地名:金水河、玉带桥、东华门、西华门。1968年12月,成都老皇城地表上的最后一点遗迹,也在爆炸巨响中灰飞烟灭,取而代之的是“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现今为“四川省科技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