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毕业的金融学子,到底还有没有出路?重要的是学会差异化定位


文▏略略略懂一二
“双非毕业的金融人到底有没有出路?”经常会碰到一些人会问到这个问题
为什么会有很多的人询问这样的问题,想必是受到了在一些媒体或者金融人的影响。
“清北复交之下无金融”在金融圈里传的很开,而且大家也都形成了这样的刻板印象。
同时在大家的身边,也并没有相关的双非毕业生在金融圈成功的案例。
好在平时因为自己的工作原因,也会碰到相关的人,其中的各种可能也非常的丰富,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一些双非生逆袭的故事,给大家做一些新的参考。

柯哥,一个80后,双非毕业的金融毕业生,如今是券商投资部的vp
想赚钱做金融,这是柯哥告诉我当时他的想法,但是因为自己的学校和城市,一所二线城市的双非院校,按照大家的想法,他不可能找得到相关的金融工作。
但因为当时的原因,他想着自己拼一下,改变自己的困境。
在多方面的咨询,以及找到当时自己的老师进行了解之后。
他选择了一条大家看起来是最累的也是最折腾的路,但成功的概率在当时看起来并不低。

来到北京,放弃了当时金融对口的银行证券基金公司,应聘进了不大看重学历的会计事务所,说来也是运气,进入的还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也开始了昏天黑地的审计工作。
审计更多的还是加班多,出差多,而且每年到了年末的审计期间,经常是出差到外地。
可以说是没日没夜的工作,但是在这种超负荷的工作下,两三年的时间,还是考下了cpa,给他的职场生涯带来了一剂猛药,从此改变了职场轨迹。
接下来事务所成为了他的跳板,跳入了一家小的券商投资部。
做项目,提升能力,拥有更多的经验。
然后不断地跳槽,一直跳到当时的大平台,四年的时间,换了两家券商公司,一家比一家的规模大。
而如今,也进入了头部券商的投行部,做到了vp的位置,而他的大多数同事都是清北复交的毕业生,他是最特殊的一位。
十年的时间,从金融到会计再到金融,比别人花费的时间很多,但最终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双非不是非常重要,重要的是坚定地信念,差异化的定位。

一线城市的双非金融毕业生,如今留在了券商总部工作
小轩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小镇做题家,尽管自己在高中时期没日没夜的刷题做题,但是也没有考上当时自己想去的重点院校。
本科四年的学习,尽管自己学习的是金融,期间也拿到了很多的奖项,但一开始的工作,并不顺利。
找了三个月的工作,就算是自己在校期间有相关的金融公司实习经验,但还是因为自己是双非院校的毕业生而与金融公司失之交臂。
没得选,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自己的过度。
去一家高尔夫球场做老板助理,在高尔夫球场,碰到的大多数还是老板,因为接触的人比较多,工作比较杂,压力很大,但是她从来没有放弃。

接下来第二个工作,就是自己的客户老板给自己介绍的券商公司营业部做经纪业务,换句话来讲,其实就是销售,也是很多金融人非常反感的工作。
对别人来说避之不及的工作,对他来讲,却是个机会。
同时在之前自己的社会阅历以及在高尔夫球场积累下的人脉,他的业务成为了公司的一匹黑马,很快成了营业部的销售冠军。
更巧的是,公司的总部需要选拔一批基层员工充实领导队伍,而当时自己的领导又进入了总部工作,对他的能力以及维护到位的人脉非常的看重。
也就直接推荐他负责更高层的业务协调工作,尽管这一切都有着很多的巧合,还有运气成分,但是能够做到一次次的把握机会,全部都是用能力在证明着自己。

跟她吃饭聊天,言谈尽显专业气质,逻辑缜密,对当前市场的分析更是入木三分,如果不是了解过往,你根本不会看出来他跟985,211大学毕业金融高材生有什么区别。
略略寄语
看到他们的经历你会发现其实学校并没有带来多少的加分,也没有给自己带来什么光环。
他们最后的逆袭其实都是很理性的思考了自己的前途,做好了心理准备。
起步就是很多人认为的地狱模式,然后不断的升级打怪,即便是自己有走错的路,也尽快的调整自己的方向,然后全力以赴。
以超越同龄人的速度开始成长,只有这样,你才有机会被人发现,被人选择,最后才能赢得翻盘。
话题讨论:
你觉得学历比能力重要吗?
欢迎在评论下方留言分享讨论或吐槽。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