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这个碗80块钱你卖不卖?”
北京某一古董店内,店员向前来卖碗的老太太报价。当获得老太太点头同意后,店员递给了老太太80块钱,并收下了这个碗。只是谁也没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碗,后来竟然成了国宝,价值5个亿。
毫不起眼的喂鸡碗,还有点点腥臭
1970年的某一天,一位老太太来到北京古董店,手里拎着一个破破烂烂的布包。见到店员之后,老太太神秘的问:“我有宝贝,要不要?”
店员也没在意,心想这么个农村的老太太能有什么好宝贝。所以她压根没说话,就是点了点头,示意拿出来看看。
只见老太太缓缓从布包里拿出一个破旧污损的大碗,甚至还伴有一股浓烈的腥臭味。店员本能地捂着鼻子后退了几步。
老太太表情有点尴尬,但还是把碗递给店员,并眼神急迫询问:“同志,你看看,这个碗值多少钱?”
店员有点厌恶的接过碗,可是当她看到碗的时候,整个人都惊呆了。态度也变得好了起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个碗看起来破破烂烂,但是用布轻轻擦拭之后,却发现是一件不错的宝贝。原本以为是黑色的,擦干净之后却是一个深蓝色,上面还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在灯光的照射下散发着淡淡的蓝光,神秘又尊贵。
店员拿在手里,仔细端详着,并且用手掂了掂发现碗的材质很敦实,手感和重量都比较好,应该是一件年代久远的东西。但因为不确定,所以礼貌性问起了由来。
“阿姨,您这碗是怎么得来的,怎么还有股腥臭味啊?”店员态度客气的询问到。
老太太笑了笑,说起了这个碗的由来。
原来这个碗,是早些年自家修茅厕时从土里挖出来的。因为看着颜色有点年头,她觉得是个宝贝,所以就收了起来。
后来,老太太注意到这个碗有点瑕疵,又顿时觉得不像个宝贝了。索性就洗了洗当做了喂鸡的食盆,就这样一直用了几年。
1975年时,家里遭遇了变故,急需用钱,自己和老伴一商量,就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带着这个碗来看看,到底值不值钱。
店员一听,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她再次确认了一下这个碗,估摸了一下价值。就对老太太说道:“阿姨,你这个碗,您看80块可以卖吗?”
老太太一听吓了一跳,没想到这个用来喂鸡的破碗竟然价值80元。毕竟,在那个年代,80元可是一笔巨款,足以解决家里问题了。
所以,老太太愣了不到10秒钟,就点头同意了。
清洗碗底发现秘密,专家连夜赶来
送走了老太太,店员就拿着碗来到后台,想用专业清洗剂对碗进行一番保养。突然洗到碗底时,几行字瞬间惊到了她。
只见碗底刻着一行字:“大明宣德年制作”,店员这才意识过来,冲出门去想找到老太太,可是这位老太太早已不见踪影了。
店员见事大,自己无法做主。连忙电话上报给了博物馆,将事情经过和碗汇报了一下。当天晚上,一些知名专家就来到了店里,其中就包括耿宝昌、傅大卣等文物专家。
见到这个碗,大家的心情就和店员刚开始时一样,充满了激动,大家纷纷表示这是一件难得的宝贝。
最终经过研究,确定这是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窑烧成的青花瓷。
令人称奇的是,这件青花瓷采用的是一种早已失传的“雪花釉”技术(又称“洒蓝釉”)。这种工艺非常复杂繁琐,首先要在器皿上涂一层白色的釉彩,随后进行高温烧制,最后再用口吹法将青花均匀涂抹在胚胎表面,进行二次烧制。
所以,这种技艺不仅制作过程比较难,另外受限于以前水平,很容易在烧制过程中毁坏导致前功尽弃,所以后世流传的作品也比较少。到上世纪70年代,“雪花釉”只有两件,可见这只碗的价值!
这只碗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呢?看着比吃饭的碗大,用来吃饭肯定不合适。
原来在学术上来看,这其实是一只盆,被称为“洒蓝釉钵”,是明朝时期皇帝用来斗蛐蛐的器具,也被称为“蟋蟀碗。”
原来,一只小小的喂鸡碗竟然有这么大的来头。后来,这只碗被专业鉴定,价值高达5亿元。
考古队员后来也寻找过这位老太太,希望弥补一些钱,可是一直没有找到。至于这件碗到底是在哪里被发掘的,至今也是个谜。
在这里,笔者想说:器物买卖,其实也就是个你情我愿,在老太太眼里不值钱的破碗竟然卖了80元,对她而言已经很满足了。如果得知价值5亿,也许会懊悔不该卖掉。我们常说知足常乐,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