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三胎,奖励10万,生育率依然断崖式下跌:为什么妈妈都不爱生孩子了?


作者:小树妈妈,来源:成长树(ID:chengzhangshu9)

点击关注 不迷路
说起这个话题,是因为我刷到《财经新知》发表的一篇文章:
 
它根据各省市发布的出生人口数据,做了一个估算:2021年上半年人口出生率,要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6%。

要知道,202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是1.3,已经跌破国际公认的1.5警戒线。
其实要保证正常的人口更替水平——下一代的人口总数不增不减,总和生育率保持在 2.1才行。
啥时候大家发现身边人人生二胎,三胎很普遍,那就差不多是2.1了。
而孩子少了,老龄化加剧,劳动力减少,社会就容易出问题。
所以今年刺激生育的政策也越来越多:
 
四川攀枝花,给二、三孩家庭每月每孩发 500 元补贴,一直到3岁。
 
粗略算一下,每家能最后能领到 1.8 万元。
 
广东黄竹根村,每月给每名婴儿3000至3300元的补贴,到2岁半结束。
 
也就是说,生一个孩子,就能领到将近10万的补助。
 
不过即便如此,不管网上,还是身边的朋友,大家好像都不太愿意多生孩子。
 
其实不止是我们国家,低生育率这个问题,已经成了世界性的难题。
 
比如在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还把“少子化现象”定性为国难。
  
趁着放假我看了一本书,叫《少子社会:为什么日本人不愿意生孩子?》
日本的国情,其实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看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大家不愿意生娃,其实有很多原因引发的,而养娃本身,只是其中一点。
 
01
那些年,
日本为“少子化”做的努力
其实,鼓励生育上这方面,日本走得比我们早,也做出了不少努力。
养不起?国家给补贴:
 
从2019年10 月起,日本就拿出了8千亿,让全国的学龄前儿童,都能免费上幼儿园!
 
3岁以下的孩子,低收入家庭还能享受免费的日托服务。

不想生?国家给发钱:
为了花式催生,日本早就开始简单粗暴的“送钱”。
 
政府每个月都会发放一笔“儿童工资”:1-3岁儿童1000元人民币,4-16岁儿童约700人民币。
 
不仅孩子有工资,妈妈也可以领补助:
根据相关规定,怀孕4个月以上,都可领取42万日元,相当于2.4万元。
除此之外,无论是产假,还是育儿假,妈妈还可以领取“生育补助金”。
 
而这些补助,还不包括各地的地方性育儿补贴,可以说,在催生上,日本人真的很用心了。
 
没时间?国家给托管:
 
和中国一样,日本许多也是双职工家庭,为了不影响家长工作,日本还有提供了“保育”制度。
 
急着上班的父母,可以7点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由老师代为看管,再大点可以由校车接送。
 
来不及接孩子回家,可以选择“延长保育”,等下班后再来接孩子。
 
没对象?国家给介绍:
 
日本的“花式催生”,可不只局限于已婚、已育的家庭。对未婚青年,它们更是又出钱又出力。
 
只要结婚当天未满34岁的夫妻,且双方年收入不到340万日币,就可以领到30万元的日币。
 
看着发钱,大家性质不高,日本还包管了“介绍对象”的工作。
 
2020年,日本政府就宣布要1.4亿人民币,开发AI配对系统,促进国民结婚。

用直白的话来说,这不就是“国家分配对象”吗?
 
可以说,为了让大家能生、敢生、多生,日本政府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
 
但都做到这份上了,结果我们也看到了,日本依然没有从“低生育率”的陷阱中走出来。
 
前段时间,日本劳动省大臣柳泽伯夫,在媒体上公开表示:
 
“日本的少子化对策没有取得进展,估计今后人口还会继续减少。”
 
看来,走出“低生育率”的陷阱,真的不止补贴福利那么简单,更深层次的原因,还要细细探究。
02
何止是不想生娃
连婚都不想结了
 
低生育率的问题,看起来症结在于生育。更深入的是,很多人连结婚,甚至恋爱都没有意愿。
 
想要解决生育率的问题,就得先解答:为什么大家不愿意结婚了?
 
在《少子社会》里,有个观点是:
当婚育生活的期望值,远大于夫妇二人未来的收入(预期)时,人们结婚的意愿就会大大降低。
 
说句大白话,结婚后的(长期)生活,两个人过,总不能比一个人单身过得还差吧。
 
在50年代之前,日本还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多生一个孩子,就意味着家里多一个劳动力。
 
再加上“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影响,大家都非常乐意生孩子。
 
从这一代的孩子来看,在成家之前,他们要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同时承担农务,婚前生活水平并不高。
 
反而是结婚之后,成立自己的小家,这些年轻人的生活水平更高一些。
 
而1955年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人们收入稳定增加,即使当前收入不高,大家觉得未来也会变好,对对婚后的生活非常乐观。
 
因此,日本也迎来了两次婴儿潮,一次是1947—1949年的“战后婴儿潮”,另一次就是1970至1975年的“小团块”时代。
 
但到了9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了衰退期,很多年轻人面临着随时失业的风险。
 
日本的传统家庭,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当未来无法预料时,女性对结婚的经济要求也高了很多。
 
书中也提到,日本女性普遍认为男性年收入在400万日元,才会考虑结婚。

这个数字,折算下来就是25万人民币,但在日本,有74.9%的单身男性都达不到标准。

很多年轻人,可能成立自己的小家后,还不如跟着父母一起生活。
 
日本有一个特别的群体“单身寄生族”,说的就是和父母住在一起,以减缓经济压力的年轻人。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政府提出了很多福利性政策,但对普通人来说,只算是杯水车薪。
 
想想咱们国内,也有“35岁失业”的中年危机一说。所以大家扎堆的去考编制,考公务员,当老师。
 
我想,对未来的不确定,就足以让大家对结婚生子慎之又慎。
03
生养孩子,
越来越复杂了……
说完未婚青年,再来说说已婚的夫妻。
 
之前我分享过一个日本妈妈佐藤亮子的教育经验,她把4个孩子都送进了日本东京大学,非常厉害。
 
事实上,除了佐藤亮子在教育上很有方法之外,这样养得起4个孩子+全职太太的家庭,在日本也非常少见。
 
日本和咱们一样,大多是双职工家庭,很多已婚夫妇,不是不想生,而是想着:如果不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宁可不生。
 
但等到他们有经济条件生娃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生育率也因此不断下跌。
 
不过,除了经济原因,我觉得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大家的生育理念也发生转变。
 
不管是“养儿防老”,还是出于世俗观念,老一辈会觉得,到年龄就结婚生子,理所当然。
 
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能让孩子吃饱穿暖,长大成人,就是最大的成功了。
 
至于教育方法,沟通方式,心理学概念什么的,大多数人没有概念,也就无从谈起运用了。
 
但到了我们这一代,接受过更好的教育,对待生命的传承和教育,就严谨了很多。
 
选择不生,或少生的人,他们很清醒的知道,养育一个孩子没那么简单。
 
她不是宠物,也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他们需要金钱、精力、资源、时间,更需要爱。
 
不随便生孩子,是对孩子的基本尊重,更是成年人的基本修养。
 
从优生优育的角度来看,一个家庭少生孩子,似乎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
04
结婚生子,
不再是女人唯一的选择
前几天,我在微博上还看到这么一条新闻:共青团做了一个调查:出于各种原因,女性婚育的意愿要远低于男性。

《少子社会》这本书中也提到:
 
在日本旧时代,女性没有经济自由权,鲜少有机会在事业上体现自我价值。
但是在今天,女性在经济上不再依附于男性,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把经历放在事业、兴趣和其他方面。
 
作为生育责任的主要承担者,生孩子,对女性而言,不仅有健康的风险,更意味着,她的事业可能会因此停滞2-3年。
 
在综艺《90婚介所》上,一个女嘉宾在生孩子的讨论中就说到:
 
“我现在选择不生是因为平常的工作已经占用太多时间和经历,所剩无几的自由,我想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
 
就像那句话说的:“不生孩子只需一个理由,生孩子要很多理由。”
 
对现代女性来说,已经不需要再通过养育孩子,来证明自己了。
 
她们受过良好教育,有自己的事业,相比孩子,自然可能会选择投资自己。
 
那还有经济比较好,又愿意多生孩子的国家的吗?
还真有,那就是瑞典,这个国家的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8-1.9之间,高于绝大部分发达国家。
瑞典这波操作用现在流行的话说,那就是“有格局了”:
国家规定了父母共480天带薪育儿假,其中父亲至少休90天育儿假,且不能相互转让。如果夫妻对半分,每人休 240 天,将得到最高的津贴。
所以在瑞典街头,随处可见推着婴儿车的爸爸们,甚至比妈妈还多,而且多数爸爸带娃都是一把好手。
这么以来,妈妈生,爸爸养,不担心丢饭碗,还有补贴可以拿,全家自然其乐融融。连我这奔四的80后,听着都心动。

所以提升生育率,在男人身上下功夫,可能真比催女人生三胎有用。大家还有什么想法,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说说哈。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成长树,最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微信号:chengzhangshu9。

往期推荐
恭喜,曲婉婷的报应来了!她的最新发声,沾满566个东北家庭的鲜血…
一张上海最美街拍照,却看吐半个中国:你做作的样子,真恶心!
狠心男砍下妻子头颅,他“提头上街”闲逛!路人全吓傻……
被囚禁、强制交配,44年后她如愿离世:退出演艺圈的这一天,来得太迟了…
11 岁幼女遭轮奸拍裸照,凶手只因这个就无罪释放,天理何在?
罗志祥“变性”重新出道,疯得不像正常人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