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北宜昌三峡大坝的一段航拍画面令人震惊,画面中出现了大量的鱤鱼和鲢鳙,在水面上密密麻麻地游动。这么多鱼群导致本应碧绿的江水变得漆黑。
鱤鱼的个头也相当庞大,其中一些鱤鱼的体长已超过两米。大家都知道,鱤鱼是大型的肉食性鱼类,被誉为水中老虎。通常情况下,成年鱤鱼长到两米左右,体重60斤,这已是正常水平。然而最大的鱤鱼体重可达200多斤。鱤鱼食量惊人,性情凶猛,很多小型鱼类在它面前毫无还手之力。毫不夸张地说,成年鱤鱼在国内水域几乎无敌。
对渔业养殖户而言,鱤鱼也是十分令人讨厌的鱼类之一。一旦它们出现在鱼塘,其它鱼几乎都会被吞食一空,让渔场遭受重大损失。所以,钓友若在养殖鱼塘中钓到鱤鱼,养殖户不仅不收费用,还会送烟酒来表达歉意。
一些人看到三峡大坝出现如此大量的鱤鱼视频后,开始担忧这些百斤重的鱤鱼是否会泛滥成灾,威胁到其他鱼类的生存。因此,有人建议适当进行人为干涉,消灭其中的一部分。然而,也有专家表示不必要如此,因为自然界中每个物种都有其生长规律,而且物种之间会相互制衡和调节。鱤鱼在三峡水域大量聚集主要是因为每年5月是鱤鱼繁殖的高峰期,群聚有助于其繁衍。因此,这么多鱤鱼出现在三峡大坝并非长期现象,在繁殖期结束后,它们将重新分散到各个水域中。
为了保护长江中的鱼类,我国在2020年1月1日推出了长江十年禁渔计划。随后,长江中的许多鱼类数量确实得到了恢复。特别是在长江万州段,鱼群聚集的现象频繁出现,人们似乎能轻易地用徒手捕捉几条鱼。同时,一些珍稀的鱼类,如江豚也在增加。根据农业部2022年发布的公告,长江江豚数量达到1249头,首次实现止跌回升,而鱤鱼也是如此。
增多的鱤鱼对生态系统有一定好处,因为鱤鱼能够限制食草类鱼的增长。如果食草类鱼过多,对水下生态系统并不利。它们会大量吞食水生植物,而这些植物为水下提供氧气。若水生植物大面积减少,水中的动物也会因缺氧而大量死亡。因此,鱤鱼这类肉食性鱼类在维持江河湖泊生态的健康状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如果鱤鱼无限制地繁殖,也并非是好事。因为它们会大量吃掉其他小型鱼类,导致其他肉食性鱼类食物匮乏,影响它们的生存。因此,对凶猛肉食性鱼类如鱤鱼的繁殖需要适度控制。实际上,鱤鱼并非长江中的顶级掠食者,还有更凶猛的鱼类以鱤鱼为食,比如白鲟。
白鲟,又称中华匙吻鲟或中国剑鱼,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根据资料显示,白鲟体长约2到3米,体重在200到300公斤之间,最大的体长甚至可达7.5米,因其吻部形似象鼻而得名象鱼。白鲟被誉为长江中的“活化石”、“水中大熊猫”。这种庞大的古老鱼类在长达1.5亿年的漫长岁月里,曾与恐龙共存,游过白垩纪。
白鲟是一种大型凶猛的鱼类,它的成鱼和幼鱼主要以其他鱼类为食,也会少量吃虾、蟹等动物。在长江下游江段,它主要以鲚鱼为食,其次是虾蟹类。白鲟每次进食的量都很大,甚至可占到它自身体重的5%。成年白鲟几乎没有天敌,屹立于长江流域食物链的顶端,它常常将鱤鱼作为自己的食物来源。对于鱤鱼来说,面对白鲟几乎没有任何抵抗能力。因此,白鲟在控制其他鱼类和水生生物的数量和分布,维持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人类最后一次见到白鲟是在2003年。当时,一条超过3米长的白鲟误入四川宜宾南溪县一名渔民的大网,拖着渔船直奔江心激流,差点将渔船掀翻。渔民报告了这一事件后,农业部紧急调运药品到成都,救护团队决定立即缝合白鲟的伤口,并对其进行标记放流,进行跟踪研究。计划是通过跟踪这条白鲟,寻找它的洄游产卵场,进而发现更多的白鲟,然后通过人工繁殖,实现物种的延续。
然而,在跟踪的第四天,白鲟突然加速逆流而上,进入长江主干道的激流段,跟踪船不慎触礁,几乎船毁人亡。待修好船后,已经再也找不到白鲟的信号。从那时起,人类再也没有见过长江白鲟的可靠记录。直到2022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长江白鲟已经灭绝。
国家的十年禁渔计划已经实施了三年,从目前鱤鱼和鲢鳙等鱼类成群结队出现的迹象来看,禁渔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普通鱼类的数量大幅增长,一些濒临灭绝的鱼类的数量也得到了增加。据传,今年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在我国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2023年春天发现,长江白鲟在长江天然水域实现了自然产卵!这是自2000年以来,白鲟在野外的第一次成功繁殖,也是白鲟保护工作的一个重大突破。
因此,随着白鲟种群大量恢复,我们才能真正不需要担心鱤鱼数量会泛滥了!各位钓友,你对这一问题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交流分享。
青椒炒野生小鱼干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多吃一碗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