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离职”火了,是你吗?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环球办公
前沿办公资讯,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温度的观点干货,100000+人订阅的微信大号。
“完成分内工作,60分万岁”
“上班绝不早到,下班绝不多待,坚决不加班”
“精神离职之后,我更精神了”
最近,一种新的“离职”方式引发共鸣,不少打工人为之着迷,即“精神离职”。

图源:《我,到点下班》剧照
01
什么是精神离职?
顾名思义,肉体还在上班,但是精神已经离职。

这个名词之所以引起广大社畜讨论,因为或多或少透露出成年人的无奈。
为什么不真的离职?
因为年龄尴尬,稍微往上点奔四,可能跳槽艰难;
因为性别尴尬,担心用人方嫌弃入职即结婚怀孕;
因为钱包尴尬,房贷车贷奶粉钱,哪个不是榨干钱包的大开销?
毕竟,工作虽然不能让我发家致富,但至少能保证我有饭吃,尤其是过去这三年,至少每个月有收入,没有饿肚子。
那又为什么要“离职”呢?
因为996加班太夸张,因为工作环境“和我不搭”,因为职场PUA太头疼,因为付出与收获不对等,因为晋升加薪遥遥无望,因为内心太疲惫……
何以解忧?唯有“精神离职”!
精神离职,刚好是介于躺平和内卷的中间状态——
躺平但没完全躺平,摆烂但不完全摆烂。
《简单心理》对“精神离职”的定义,更为全面:
虽然没有直接离职,但放弃了“要加倍上进”的想法;
对升职加薪没啥兴趣,并拒绝把上班作为生活的“唯一”重心;
拒绝“无限超越自我”的期望,当然也绝不假装加班;
主张以最小限度的自我消耗完成工作,在工作时间以外,尽量不回复非紧急消息(或邮件),以保证自己的私人时间不被侵扰。
越来越多人发现,更多的努力只会换来更高的KPI,几年加的薪不如一夜降的本时,他们如梦初醒——原来是自己贪了。
事实上,精神离职的浪潮并非仅在中国出现,海外也有广泛讨论。
从去年七八月份开始,欧美媒体开始频繁提到一个词,叫“quiet quitting”(安静离职)。
当时TikTok博主扎拉德·可汗(Zaiad Khan),拍了一段视频,坐在忙碌的纽约地铁里,用一种“看开了”的语气解释它:
“我最近了解到‘quiet quitting’这个说法,也就是你并没有辞职,但是放弃了超越自我。你仍然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但已经不再认同工作必须是生活的重心。”
这不就是精神离职吗?
扎拉德·可汗平时的视频点赞量只有几十上百次,这条视频却一下子获得接近50万个赞。其热议度迅速引起欧美主流媒体关注。

国外网友热议“Quiet Quitting”,图源:TIKTOK
精神离职这个词火了之后,不少人惊呼:这不就是我吗?
02
年轻人为何热衷于精神离职?
社会学家大卫·格雷伯提出了一个很火的概念叫「狗屁工作」,啥意思呢?
是指那些人们无法从中获得意义感和成就感的工作。
但这些工作往往又有不错的收入和工作环境,让人感觉迷惑(仔细想想会发现,身边并不少见)。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选择精神离职,其本质上是一种不那么明显的反抗或逃避行为。
正常情况下,当我们对组织感到不满时,首先想到是两种表达方式:
一是直接离职;二是抱怨或提建议,总之还愿意表达。
但现在,员工表达不满,还有相对沉默的方式,更像是与企业的“冷战”:
一种就是像“精神离职”这种冷漠忽视(混日子,躺平,减少在企业中的行为)
另一种是继续保持忠诚(没有意识的忠诚),遵从和认可企业的一切。
这就像上学时老师口中心不在焉,心思不在学习上一样,身体在工位,精神在远方。
其实,这并不容易。
首先你剩余的大多是碎片时间,很难去投入地做那些需要足够的思考和创造力的事情,于是刷剧看手机,成了打发时间的最好选择。
另外想要平衡好“有意义的兴趣追求”和“狗屁工作”之间的关系,内耗的成本也是非常大的。
但很大一部分人,热衷于这种感觉。
有的人精神离职后,“更精神了”!
反而对工作和生活做出了区分,工作时安心工作,下班时安心生活,正巧促成了“工作生活两不误”的状态。
如此看来,只要摆正心态,精神离职也是一种良药,更难得的是,它不那么苦,还有一种得乐且乐的感觉。
03
如何破解”精神离职”?
从企业的角度看,"精神离职” 是员工的职业倦怠,是不容忽视的现象。
根据人力资源理论,离职不只是员工实际离职,而是"实际离职”和”精神离职”的叠加。
一时"走神儿”或许影响不大,但长期人在心不在,会产生巨大隐性损失。
破解员工"精神离职”, 不能只要求员工主动,企业可做的工作更多:
决策时广纳意见。
让骨干员工参与到决策过程,代表基层发声;让所有员工都有成长机会,使能力和知识得到应有的运用。
保障员工休息时间。
休息是工作的一部分,生活舒畅了才能好好工作。打破“效率低-任务受挫-没成就感-继续加班-精神倦怠-效率更低-再加班” 的恶性循环。
完善工作激励制度。
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进行激励,多予以肯定性地鼓励和关怀,设定职业生涯规划,做好目标分解计划。
适时轮换岗位。
工作内容一成不变,总会有厌倦的一天。通过变换工作内容和工作量,让他们在变化中重抖擞。
从个人角度,精神离职其实是身体发出的预警,是一种对工作的倦怠,一种与“无意义工作”的对抗。
和情绪进行短暂的交流抗争之后,总要相互妥协,然后让生活回到正轨。
毕竟,精神离职之后,第二天还是要“精神入职”的。
-END-
商业观察/职场干货
经营管理/思维提升
添加鸟哥助手



鸟哥好文,延伸阅读
●《狂飙》大结局: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样
●2023年,最值得关注的五大超级赛道
●45年来最激烈“抢人大战”,开始了……
●看一个人是否靠谱,就看他有没有“闭环思维”

好喝不贵的酱香白酒,推荐↑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