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优鲜大裁员,未来 5 年什么工作更抗风险?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环球办公
最新办公资讯,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温度的观点故事,100000+人订阅的微信大号。
互联网电商的阵营里,又倒下一员大将。
7月27日,主打社区生鲜的每日优鲜,关闭“极速达”业务,第二天网上就流传着一条15分半的会议录音,约700位员工被通知结束工作,公司原地解散。

一年收入超70亿的上市公司,说没就没了,网友在微博发出评论:“上市公司都能原地解散,资本市场可太精彩了。”

其实在今年三月,每日优鲜就已经开始大面积裁员,原本2000多人,剩下不足900人,供应商也经常登门讨债。
曾经的每日优鲜,半小时就能把生鲜送到家门口,受到很多一线城市白领的喜爱,用户数超3000万,8年里拿到了超110亿的融资。

对于破产传闻,每日优鲜工作人员回应称,在实现盈利的大目标下,公司对业务及组织进行调整。次日达、智慧菜场、零售云等业务不受影响。
不过有记者现场走访每日优鲜北京总部和线下门店,早已人去楼空,有的店门上还贴着房租欠缴告知函。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曾经的“生鲜电商第一股”落到如此地步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01
被裁员该怎么办?
每日优鲜曾今的辉煌和现在的落幕着实令人感慨,但今天,鸟哥更想将目光放在那些被裁的人身上。
在裁员如家常便饭的当下,如果你今天走到办公室,发现旁边的几张桌子突然空了出来,你的同事们不知所踪——你并未走错房间——他们可能跳槽或被裁员了。
这是常有的事,跳槽不用多说,未来,裁员也将反复发生。
从来我们都只看到被裁的事实,却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应对裁员,如何抵抗风险,如何未雨绸缪?
今天我们就要来一点实在的: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被裁的风险或正在寻找跳槽机会,一定要提前思考自己的职业定位。
这是一件你即便今年不想,可能明年还得去想的事。
那么,该如何让自己越来越值钱?越来越抗风险呢?
开局5年,职业选择的核心原则是:
不要只赚钱,要提高赚钱实力。
02
一份工作有哪些收益?
赚钱很好理解啊,看工资就好。
但是赚钱实力该怎么评估呢?
我们先说说,一份职业有哪些收益:
职业收益= 薪酬 + 发展 + 能量
1. 薪酬的收益自不用说,大家看的最多的就是这个。
2. 发展的收益会被看到,但常被低估。
如何判断一份工作是否有发展,有前途?
先分析所选择或所从事的行业。
这个行业现在的体量如何?
这个行业的痛点和难点是否都解决了?
未来是否还有前景?
你能否从中获得行业红利?
能否获得专业提升和人脉储备?
如果行业分析判断不准呢?
可看看巨头们倾向于投资什么行业?
采取跟随战略。
选好了行业,那就尽量在能力范围内去这些行业里最好的公司,这个也很容易查出来,行业年报、上市公司公告,都可以了解到企业的业绩、利润、每年的新业务发展情况。
但是有人说,我没那个实力进大公司怎么办?其实小公司也是可以的,跟随一家公司一起成长,逐步壮大,未来一旦上市,就有分配期权的机会,也是非常值得奋斗的。
其实不管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那怎么判断这家公司是否适合自己呢?
第一,看老板
老板文化,某种程度就是企业文化。
老板说过什么话,喜欢什么人,鼓励什么样的行为,基本可以看出公司的价值观。
第二,看上级
据调查,职场人离职70%是因为上级,毕竟老板地位太高,而上级是每天跟你直接相处的人,也是能决定你升职调薪的人。
第三,看岗位
在一家公司,最受关注的,一定是核心岗位。
如果公司有多业务,先看看你所在的业务板块是不是公司的核心板块?那些被老板提及最多的,经常被挂在嘴边的,就是公司的核心业务板块。
核心的业务和岗位,能得到更多资源倾斜,机会培养,领导关注。
那些边缘化的业务和岗位,常常被忽视,甚至会被砍掉。
如果不在核心部门或岗位,要么争取内部转岗,要么跳槽。
3. 最后一个收益,是最隐秘,却也最要命的——能量。
职业也需要能量吗?
当然需要,每天推动你上班的不是梦想,也应该是好心情,或者至少不是上班如上坟吧。

试着描绘一个充满能量的工作吧!
每天开始的工作,是一场有趣的冲刺,下班只是这个游戏的中场休息,你能持续从做事的过程本身获得快乐。
同事的氛围活泼、没有嫌隙,虽有PK,只为工作。高能量的工作,会给你充足的休息时间,让你能够充满电再开始。
最后,好的职业会让你有可能兼顾自己的人生任务——谈恋爱、结婚、生娃、关照家庭……
反过来,就是一个耗能的工作:
上班如上坟、下班如放风、同事像仇人、领导如大爷、从来睡不醒、永远歇不够。
你几乎没有什么时间去完成工作以外的生活,交友、恋爱、减肥。
等到几年后,路边摊看到的甘蔗榨汁机——黝黑丰满的甘蔗丢进去,输出来的是干巴巴的絮状的渣子,汁水已经被抽走了。
不是危言耸听——近年来中国每年猝死的人群有60万,其中有43%,也就是24万在40岁以下,这些年富力强的职场人士背后,都有一份耗尽人身心能量的工作。
03
什么是糟糕的职业选择?
比失业更糟糕的是什么?是糟糕的职业选择!
而糟糕的职业选择,往往是直接只冲着薪酬去的。
一些人发现自己入职后并不喜欢这份工作,因为当初接受这份工作时,只觉得职位头衔很诱人,或薪水更高。事实上,他们为了这些短期的利益,而出卖了长期的未来。
很多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是因为看不到未来——工作内容一成不变,没有挑战,自己不感兴趣,觉得学不到什么。
所以,在进行关键职业决策时,不要把重点刚在他们目前能给予你的东西上,应该考虑这份工作能不能帮你实现职业生涯的下一步目标。
03
怎样选最抗风险?
开局5年,什么是好的职业选择策略呢?
建议是:发展为主,保证生存,保护能量。
我们把职业生涯粗略地分成3个阶段: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大多数在生存期,主要解决经济独立,能靠自己生存下来;
到了工作一段时间后,大多数在5-10年这个阶段,开始发展职业能力和资源,探索并拓展职业可能,期望向上晋升或者扩大职责,进入发展期;
再往后开始追求自己的事业,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的实现期。
在每个阶段,职业所带给自己的意义是不同的,风险的影响也不同。
所以,职业生涯的抗风险主要是指:
让我们职业生涯中,尽量不会出现生存问题,而且最好能持续保有发展的空间。

此外,我们还焦虑于能力贬值:
在公司内,可能被更年轻的劳动力替代;
在行业内,可能被新的岗位职能替代;
在商业社会内,可能被新的业务模式替代。
此时,我们必须找到让自己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
在公司内:我们要降低「脑力劳动中的体力劳动」占比,提升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在行业内:有抽象到方法论的知识架构,适应岗位职能变化的兼容性;
在商业社会内:训练自己站在更高点去观察商业模式的能力,为自己的职业成长提供预警和预备。
如果获得加薪机会,另外记得给自己算下时薪而不是月薪——
很多薪水高是因为工作量大加班没边界,或职务没边什么都要你干——仔细一算,其实是降薪走量。
总之,30岁前如果不缺钱,不要仅仅为钱跳槽。
那什么是最好的原因呢?
寻求发展。
跳槽的最好理由,就是你遇到了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好组织和好行业,都是你职业发展的直通电梯——他们提供职业发展的吸引力。
一种是你的发展速度跑赢了现有职位,有机会进入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团队。组织内就叫升职,组织外叫跳槽。
一种则是看到更好的行业趋势,而原组织船大难掉头。
比如,2015是在线教育元年,传统教育机构的老师从机构出来进入在线的机构或平台,他们并不一定认为原东家不好,他们赌的是在线这个趋势。
职业如投资——如果遇到真正好的发展机会,减薪进入都值得。
就如脸书COO桑德伯格说的,“如果你得到了坐上火箭的机会,别管是什么位置,上去就行。”
另一种情况是,因为各种原因,当前的职位遇到了天花板,或者更糟糕,变成个寡妇职位,实在沟通无果。跳槽也是个好选择。
当年唐骏任中国区总裁,而微软的大中华区总裁上任,拿走了他的财权、人事权,但是还要他继续拿业绩。
这种权责利不对等的职位,谁干谁死,彼得 · 德鲁克命名为“寡妇职位”。
总之,跳槽的最佳原则是:
要追不要逃。

05
成为越来越值钱的人
如何确保自己在追而不是在逃?
你可以用下面4个问题给自己做个决策的自检:
1. 新工作是否能带来最想要的价值? 
算算自己的生存成本:
问问自己,
▷我此刻的薪酬、发展、能量,各自是多少分?
▷我又需要怎么样调优自己的职业收益?
▷当下我最需要提升的,是什么?
2. 为此我失去的是我能承受的吗? 
如果让你选择,下一顿吃什么?你也许会说:“火锅!”。连续吃一个月火锅,你可能就求饶:“让我吃顿米饭吧”。
我们会低估日常的需求,而高估新鲜的刺激性满足。我把这个称为“火锅效应”。
职业回报也是一样——有必不可少的米饭,也有锦上添花的火锅。
前者拥有的时候也许不会太兴奋,但是一旦失去未必承受得起——比如安全稳定、薪酬福利、生活平衡等。
后者则是一些兴奋剂——偶尔拿到会觉得很爽,天天吃你未必真的需求——比如社会地位、智力、刺激、多样和新鲜。
具体因人而异。
K先生在央企工作5年,户口房子都有,觉得工作没意思,要追随我心,激动之下跳入民企准备大干一场。入职后才发现脱离了职位自己说话没人听,福利没人报,连中午食堂都没,自己其实并不真正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
回头看看,回不去了。

3. 新工作中最恶心的部分我看到了吗? 
当没有进入新工作的时候,一切都想象的过于美好——等真正进入才发现,其实自己不一定能承受新工作最糟糕的一面。
身在公益机构服务几年,时常能看到这种状况——大家都觉得公益机构“有意义、有价值,能助人自己也成长”的一面。
等到真正进入“工资低、缺乏上升空间、缺乏系统学习渠道、公益环境不好……”的一面暴露出来。
玛丽莲梦露说:“如果你不能接受我最糟糕的一面,你也就不配拥有我最好的一面。”
所以,你真的知道新工作最糟糕的一面是什么吗?你hold得住吗?
4. 现在的工作是否已真的没有价值? 
当我们工作遇到不适、过不去的坎,我们时常会想:“这里不适合我,肯定有更适合我的职位。”
我管这个叫做“不知如何改进,于是换个环境”病。
你不是不适合,而是不适应;岗位不是没价值,只是你不胜任。
做个横向的对比有利于你看清这一切。
• 我是否胜任这份工作,完全得心应手? 这份工作中我是否已经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
• 我真的了解这家公司的发展机会吗?那些优秀同事发展路径如何?
• 那些承担更核心工作或位置更高的同事是如何做到的?
• 当我离开时,在这里的经历和人脉会是我的资源吗?
完整梳理这些问题,至少需要1周到1个月。
所以提前一个月开始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
“在丛林里,最终能存活下来的,往往不是最高大、最强壮的,而是对变化能做出最快反应的物种。” 
面对打击,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逼着自己进步,这样才能在危机来临之时,风雨不动安如山。 
祝你成为一个越来越值钱的人!
-END-
一个聚焦企业办公/职场干货的商业圈
关注我们 邀请进群


鸟哥好文,延伸阅读
●中国的财富与阶层现状,很现实也很残酷
●真正的高手,都有“破局思维”
●中国最赚钱的时代才刚刚开始(深度)
●中国人最讨厌的表情包,它排第一

↑用华为终端,办公更安全高效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