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天才到死没能评上职称,癌症晚期,却为中国拿下五个世界第一


北大数学天才“韦神”韦东奕的名号,想必大家应该都听说过。
他凭借着超人的数学造诣,一度蝉联了两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奖,在18岁时就直接被保送进北大,毕业后更是留校任职,并顺利评上研究员职称,成了北大最年轻的教授。

韦东奕
北大除了韦东奕外,还诞生过一位堪称顶级的数学天才,但比起韦东奕来说,他在学术上走的道路可就要艰难无数倍了。
尽管他到死都没能评上职称,但是在癌症晚期,他却接连为中国拿下了五个世界第一。
每当提到他的名字,就连“韦神”韦东奕都不禁肃然起敬。

提到他的名字,韦东奕不禁肃然起敬
他,就是张筑生……
他为中国拿下五个世界第一
时间回到1997年7月28日,在普通看人,这虽然是普普通通的一天,但在数学界,这一天却一点儿都不普通。
我国的一位高中生安金鹏,在阿根廷举办的国际奥数竞赛上一举夺魁,拿下了本届竞赛的冠军。

安金鹏
同时,他还帮中国奥数代表队,创造出了国际奥数竞赛两连冠的傲人成绩。
这样的成绩虽然值得大家庆贺,但对于站在幕后的主教练张筑生来说,这却仅仅是一个新起点的开始。
因为在这之后,他又要继续投入到新一轮国际奥数竞赛的准备上了……

张筑生
张筑生是从1995年开始,受命担任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主教练的,而这一干就是五年。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这个奥数主教练有多难当,只认为这就跟体育项目的教练一样,是日夜苦练学员就能出成绩的差事。
如果你也是这样想的,那可能就大错特错了。

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
奥数主教练的难,难在需要加倍地费神动脑。
由于参赛选手都是中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需要给他们不断出新题目,一方面为了锻炼他们的作答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能够分出学生的优劣。
要出这样的新题目可不是空口白话就能做到的,这个过程非常痛苦,很多拥有几十年教学经验的老教授,为了出一道这样的大题,甚至都得花费一周的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张筑生从担任奥数主教练起,几乎每年都能拿出几十道新题目,而且这些新题目都有各自的新意,这点属实令人感到佩服。

张筑生
在这里,大川还有必要再额外补充一点,那就是当奥数主教练不仅难,而且还是一份没法“出学术成果”,不能计入“教学工作量”的苦差。
这就像我们在公司熬夜加班,加班时长却不被计入工作时长,老板不给你发加班费一样……

张筑生(中)
然而,就是这样一份苦差,张筑生却坚持了五年。
而在这五年间,他更是通过自己的辛苦耕耘,带领一班拔尖的学生,从加拿大一路转战到阿根廷,连续拿下了五个世界第一,创下了耀眼夺目的世界纪录。
殊不知,张筑生已是癌症晚期
看到张筑生带领学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无数人的内心都是非常激动的,但殊不知,更多人的内心里,却是莫名的酸楚。
因为,此时的张筑生已经是癌症晚期,他完完全全是在用余下的生命,去完成这份苦差……

张筑生已经是癌症晚期
说起来,张筑生的成长历程实在是无比艰难的。
1940年出生的他,从小就体弱多病,2岁便患上了脑膜炎,好在治疗及时没有致命,但这场疾病却也对他的小脑,造成了永久性的损伤。
而在他13岁的时候,仅仅是因为不小心摔了一跤,便将左臂摔断骨折,治疗过程中又遭遇医疗事故,直接导致左手手指全部不能动弹……

张筑生左手是残疾的
虽然成长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但张筑生却凭借在学习上的天赋,尤其是数学上的天赋,成功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研究生。
而在1983年,更是在100多位专家的见证下,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成为了北京大学的第一位博士,博士证书编号为001。

北大第一位博士
在北大百年校庆的时候,这本证书甚至还被当作珍贵文物进行了展出。

北大百年校庆
或许是天妒英才,在1990年,张筑生在完成著作《数学分析新讲》不久后,便被确诊了鼻咽癌。
这也是老戏骨李雪健抗癌20年,战胜的癌症。

李雪健
当然,由于当年的医疗条件并没有如今发达,再加上张筑生本人的工作压力极大,这也就导致他的鼻咽癌变得愈发严重。
在1995年他担任奥数主教练的时候,已经是癌症晚期了。
在担任主教练的5年里,他一边出题、讲题,带学生备战比赛,另一边则要去北京协和医院做放疗。
在这5年间,张筑生不仅为中国拿下了五个世界第一,在北京协和医院,他同样也拿下了一个第一,那就是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以来,接受放疗量最大的患者……

张筑生是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以来,接受放疗量最大的患者
玩笑归玩笑,张筑生在这5年间受的罪,真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够想象到的。
北大天才到死评不上职称
如果说张筑生是北大天才,这绝对是不可能有人站出来反对的。
但若说他是“教授”,却有些欠妥,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张筑生(左)
原因很简单,张筑生到死都没有评上职称。
许多人喊他“教授”,喊得其实并非职称意义上的“教授”,而是教书育人授业解惑的“教授”。
至于为什么没能评上职称,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他不注重“搞科研”,而把全部的身心精力都投入到了基础的教育事业。

张筑生编著的基础教材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要想评职称就必须得去搞科研,拿科研成果去换职称。
但是搞科研是需要消耗大量精力的,张筑生在完成学业任务后,便投身到了基础教材的编纂,和教学事业当中。
他本人又是做事务实的,深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
权衡之下,他最终选择暂时将搞科研的事放下,全身心投入到了基础的教育事业。

张筑生编著的基础教材
就这样拖着,一直拖到了他生命的尽头……
写在最后
2002年2月6日,张筑生最终因病去世,结束了与癌症长达12年的对抗。
而就在他临去世前几周,还忍着病痛的折磨,被人抬着进入北大第一教学楼208室,完成了在微分拓朴学考场的监考工作……

张筑生临去世前完成了监考工作
张筑生一辈子没能评上职称,但他却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授业解惑,这远比“教授”这个头衔来得更有分量。
张筑生一辈子无儿无女,但他却为祖国培育出了无数的栋梁之才,是真正桃李满天下的大家。

张筑生一辈子无儿无女
最后,大川想到了一句诗,用来形容张筑生“教授”的一生,大概最合适不过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