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阳题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加入最新的老乡群、文学群、信息交流群
近一段时间,经常收到来自四川的李老师在朋友圈发来的诗作,除了敬佩他的诗作本身的情感境界和艺术造诣之外,更挂念他在四川的生活。
状况,毕竟他是我少见的还没有摆脱生活窘况的读书人,也是我这个不轻易感叹的人心中经常感叹的一个读书人。
前年,我在浙江一民办学校当校长。李老师在我之前就在这所学校教语文,不知是孩子难教,还是李老师的课不接地气,反正只待了一年的李老师就被老板炒了鱿鱼。
后来他只身应聘到一个职业培训学校,谁知他千里迢迢从四川赶到浙江,学校要他教的是画图纸之类的课,老实的李老师自然说不能胜任。可是他身上仅有的三百元路费已经用完了,无奈,他只好找到炒他鱿鱼的我们学校的老板。
最后达成的协议是学校收留他,但不教课,只做门卫,跟跟校车,管管图书室的事。所以,严格来讲,李老师跟我在一起共事的时候,他不算老师,只是门卫(我们说他是保安,他说保安应该牛高马大,他个儿小,不合格)。
由于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我自然跟李老师打交道比跟其他老师还要多,有时还要在门卫室坐上一两个小时,特别是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聊的东西就不仅仅是门卫的事了,自然延及到我们彼此的过往。
由于之前我在黄梅的学校有老师在浙江任教,他带来了很多有关我这个校长的信息(我的图片,我的文章,我的“人性化"),似乎他了解我的比较多,所以我也就没必要遮掩自己了。
从李老师口中,我知道他是那个年代他们家乡很少的一本大学生,学的是中文,分工时分配到一省级文学出版社,并且有一段耐人寻味的爱情。后在同学的推荐下,他在手续不好办的情况下,南下广州,当起了中学老师。
可惜本可以把手续办好,安心教书,却因为或这或那的原因,他丢掉了教书的工作,也失去了出版社的工作,成了那个年代失业的大学毕业生。
因为我对文学的崇拜,自然也喜欢接近这位只在我心中是老师的门卫。李老师生活非常简朴,每天总是穿着很不合身的保安服,即使是寒冬腊月,他也没有添加一件衣服,只能弓着身子,挨着冻。
那时,我们大家都盼着双休日的到来,而他最怕这两天,因为这两天学校食堂不开伙,他就得自己考虑伙食了。记得放假的时候,他用学校教师节发的购物券买来了面条,整个学期,他都是就着咸菜吃着面条,而且总是吃得叫别人嘴馋。
有时我给点东西他吃,他会显出读书人的矜持,不过吃了后他会感激得不得了。当我露出对他的同情的神态时,他却总是显得非常乐观,经常幽默几句,让我们开心。看到此情此景,我不由想起孔乙己的形象,嗯,一个可怜的读书人。
今年春节,李老师的母亲去世了,年过半百的他也没出来打工了。前不久我打电话问他的生活情况,本来我想安慰或者接济他一下,他却显得生活非常舒坦。
回想李老师的诗作,回想与李老师共事的那段时光,让我感慨良多:一个名校大学生,因为当事者的过失而丢了饭碗,他没有怨恨;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工作失落后接着失恋,他没有愤世嫉俗;一个生活穷困的打工者,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他没有失职失责;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面对不公的世界,写出的却是阳光灿烂,满满的正能量……
回想自己,回想我们身边的那些人,那些事,真的该感慨一下,真的该从李老师身上学点什么..…
作者简介
至简人生,男,中学高级教师,黄梅人;现任教于广东民办学校,对教育有特别的情怀,对文字有特别的爱好。
【链接👇】悠悠南风里
金银贵 | 大武汉第一个公厕的故事
我20多岁,在陌生的城市努力着
这个黄梅人被称为“东方铁娘子”,终身未嫁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
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
总编:李滨
特邀主编:汤燕春
主编:龙静
责任编辑:吕高智 李福登 柳景钢
委员:余建新 张剑扬 陈娜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本平台长期招募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