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集:被称为圣裔的约旦王室为什么不穿黑袍?



   2023年6月1日约旦王室王储和他的沙特妻子举行了婚礼仪式,很多人才发现作为伊斯兰圣裔的约旦王室并未按照伊斯兰教义着黑袍。
一、哈希姆家族:先知的族裔
哈希姆家族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繁衍而成的家族名称。原先附属于古莱什族部落中的一个氏族,源自哈希姆(约511年卒),为穆罕默德的曾祖父。哈希姆的原名是阿穆尔,“哈希姆”之意是“掰开面饼的人”。在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该家族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被称为“圣裔家族”。哈希姆家族近代曾统治过汉志王国、伊拉克,仍统治着约旦。
 

在哈希姆家族中最重要的是两个支系:
一是阿里系,穆罕默德将其女儿法蒂玛许配给堂弟阿里。法蒂玛生有两子:哈桑和侯赛因。哈桑和侯赛因的后人发展成为现代的哈希姆家族。
680年,侯赛因在卡尔巴拉殉难,什叶派尤其尊重侯赛因的后代,尊称他们为”赛义德“。也门的栽德王朝就是侯赛因的后代于864年创建的王朝。但哈希姆家族在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就是哈桑的后裔。
其世代居住于麦加,获得了谢里夫的称号。从10世纪起,哈桑的后裔成为麦加及其周围地区世袭的埃米尔,管理克尔白。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谢里夫侯赛因·伊本·阿里领导了反奥斯曼的阿拉伯民族起义,成为汉志王国的国王。然而到了1925年,麦加的谢里夫家族被沙特家族逐出了汉志。
但侯赛因的儿子阿卜杜拉于1946年成为约旦哈希姆王国的国王。

二是阿拔斯系,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的后裔。阿拔斯创立了阿拔斯帝国,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推向顶峰。
从公元746年起,这一家族开始反对倭马亚王朝的统治,其首领阿布·阿拔斯·萨法赫于750年击败倭马亚王朝的军队,并在同年成为哈里发,创立了阿拔斯王朝。但阿拔斯帝国最终被我国蒙古族成吉思汗的孙子建立的伊儿汗国所灭。
 
二、作为圣裔得约旦王室为什么不穿黑袍?

约旦王储结婚,所有王室成员合影,男性穿西装,女性也是世俗化着装。
在穆斯林世界,头巾可以划分为四大种:分别是Burka,Niqab,Chador和Hijab,其区分标志是看头巾遮住头部脸部以及身体的多少。
   Burka,翻译为罩袍,恐怕是最“臭名昭著”的了。Burka之下,妇女从头到脚就被包裹得严严实实,只能透过眼前一小块网纱看到外面的世界,实际上,还有一种将是单独的纱巾盖在头上,类似于中国传统的新娘头盖,不过那是半透明的:目前阿富汗国家女性这类穿戴居多。

 上图为阿富汗女性,着布卡
Niqab,比起Burka来,Niqab将女性的眼睛暴露在外,但其他部位仍然裹得很严实,有的女人还会戴上手套。

       上图为沙特女性。
  Chador,跟我们常用的披风很相近,常见于伊朗地区,Chador基本上可以包裹住除脸部以外的所有身体部位,但不同的女人也会有不同的披法,有的将Chador紧紧地遮住脖颈,有的则露出脖子。

除了Burka,Niqab,和Chador之外,其余的头巾只负责头部,衣服是可以自己选择。比如你在开明的穆斯林国家约旦、土耳其、马来西亚、印尼、黎巴嫩看到一些女生戴的只蒙头部的都属于Hijab。当然有的国家规定更严,比如即便戴Hijab,女性也只能穿裤子,不能穿短袖。但是有的国家没这个规定,Hijab和服饰要求并非古兰经要求。即便在伊斯兰革命后宗教立国的伊朗,也不要求全身罩袍,妇女还是可以选择Hijab。
只包住头部的Hijab,下图卡塔尔太后莫扎:


     《古兰经》里并没有直接提到头巾,在最常引用的关于女性衣着的《古兰经》第24章31节是这样说的:“你对信女们说,叫她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除非自然露出的,叫她们用Khimār遮住胸膛,末露出首饰,除非对她们的丈夫,或她们的父亲,或她们的丈夫的父亲,或她们的儿子,或她们的丈夫的儿子,或她们的兄弟,或她们弟兄的儿子,或她们姐妹的儿子,或她们的女仆,或她们的奴婢,或无性欲的男仆,或不懂妇女之事的儿童;叫她们不要用力踏足,使人得知她们所隐藏的首饰。信士们啊!你们应全体向真主悔罪,以便你们成功。”
    文中的Khimār,在先知的时代,主要是指一种遮挡物,而并不是专门指现在那种严实的头巾或面纱,而且,文中并未提到女人必须拿Khimār遮面,而是只需要遮住胸膛,不要露出首饰罢了,这并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
  在基督教的《新约》当中,也有类似的片段,相关的内容见于《彼得前书》第三章3-4节“你们不要以外面的辫头发,戴金饰,穿美衣为妆饰,只要以里面存着长久温柔,安静的心为妆饰;这在神面前是极宝贵的。”顺便说一句,新娘婚纱的头纱其实也来源于头巾,所以这更加说明这和宗教无关。
    在衣着方面,《古兰经》也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苛刻,倒是有些语焉不详,正是这些不详让后世有了曲解的空间。
     头巾、黑袍都不是伊斯兰教发明的,头巾、黑袍的装束早于伊斯兰教,是近东、中东的传统服饰,伊斯兰教本地化的过程中逐步吸收,然后和中国的缠足一样近代社会被政治化了,而在古代,头巾或面纱除了有遮挡风沙的实用之外,更具有一种宗教色彩,在伊斯兰的绘画艺术当中,先知默罕默德是不能画脸的,画家通常的做法就是画个脸蛋,然后打上光,或者蒙上面纱。除了先知,很多伊斯兰教的圣人,比方说什叶派崇拜的阿里,有的时候也是个无脸圣人的形象。面纱,也就成了分割人性和神性的界限。所以有的穆斯林妇女选择面纱或者头巾表明自己的宗教身份:

     其实头巾也并不是处处受到欢迎和追捧。尤其是罩住全身的Burka和Niqab,会经常成为争论的焦点。2009年,埃及的顶级伊斯兰学府al-Azhar将Niqab逐出了校园,理由就是《古兰经》中并没有说明女性必须要穿得只露两个眼睛。同样的举措在叙利亚也出现过,2010年,政府将1200名不愿脱下Niqab的教师调离教职。在一项匿名调查里面,即便在最保守的沙特,仅有11%的受访女性赞成穿Burka和Niqab。大部分的穆斯林女性都接受只戴Hijab表明自己的穆斯林身份。
       综上,头巾和黑袍在《古兰经》里面没有必然的要求,因此在世俗化伊斯兰国家,不仅约旦,也包括土耳其、黎巴嫩;女性可以自己选择服饰,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
     阿拉伯之春革命期间,国王在平衡世俗势力和宗教势力的过程中,因自带圣裔光环,无需宗教加强集权,国民管理非常开明,所以即使是世俗化伊斯兰国家,虔诚的信仰穆斯林,对国民着装已经没有约束了,王后的着装也非常西化。

*自本篇起开始写中东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