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介绍:《蓝风筝》是由田壮壮执导,吕丽萍、濮存昕、李雪健主演的剧情片。影片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53年至1967年的历次政治运动。
剧情简介:本片透过小孩铁头的眼光,反映了自1953年至1967年的大陆历次政治运动。女主人公是铁头的母亲陈树娟,一生际遇坎坷。第一任丈夫被错划为右派,在北方劳改时被倒下来的大树压死。李国栋因为一直觉得愧对于铁头母子,决定照顾他们,成了树娟第二任丈夫,但在大跃进后期的大荒积劳成疾,营养不良致死。第三任丈夫是老干部,家境优越,铁头母子刚过上两天好日子,就爆发了文革,老吴(第三任丈夫)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批斗致死,树娟也被划成反革命分子。
总评
《蓝风筝》是一部看似写实主义的影片,田壮壮在孩子铁头清澈见底的目光中,细腻,缓慢地开始观看一个家庭最为平常的生活,没有大人物,没有戏剧性故事发生,甚至没有轰轰烈烈大场面,仿佛他们的生活不会受到任何打扰,然而,这个家庭的核心成员“父亲”却在逐个的消失。国家机器伴随着政治运动渗透进最普通的家庭之中,铁头的母亲在每一次政治运动中就会失去一任丈夫。在写实的表象背后,《蓝风筝》是一个时代的寓言,田壮壮将小人物,小家庭的命运和国家强权结合为一体,让这个家庭成为时代的标本,这一家人的命运正是是同时期所有家庭的命运写照,谁也无法幸免。吕丽萍扮演的这位隐忍,无奈的母亲是受难的母亲的象征。《蓝风筝》是一部关于记忆的影片,虽然少年不更事的铁头并没有义正词严的审判那个时代,但是他的母亲所经历的伤痛,却在提示着我们,教科书上所讲述的真相,未必有一个孩子的眼睛中看到的多。田壮壮具有的不过是真实的勇气和对人的悲悯与关怀。(《光影的长河:影史百大经典华语电影》评)
功利《蓝风筝》
拉回到十几年前的时候,我在做过李少红《血色清晨》(1990)和宁瀛的第一部作品《有人偏偏爱上我》(1990)两部片的编剧之后,时间应该是在1991年。
有一天壮壮突然来找我说有这么一个东西,是想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自己的家庭和社会。也就是从新中国成立五年左右开始叙述一直讲到“文革”开始,从未出生到襁褓里的婴儿到幼儿再至少年的十五年的时间。想来当时对于这方面的思考也许并不是很成熟,可是当这个命题一出现的时候你就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很多东西。
壮壮和我从年龄上讲都是和《蓝风筝》中的“小铁头”差不多大,关于童年的记忆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很复杂的状态,但是有意思的是我们当年经历它的时候却是很单纯、很快乐,这种恍然一梦的感觉很奇妙。
所以当壮壮找到我,跟我说他的想法的时候,我很明确地表示我愿意做这件事。而且那时编剧的创作主动性比较强,可以很悠悠然地写,没有经济上的压力,也没有人在背后老催你,一切都是你在主动地、慢慢地以沉入的状态行进,就像《蓝风筝》给人的感觉一样,从中看不到功利。
记忆中的历史
这个片子涉及到“文革”之前的十七年。我们经历了这段历史,当然我经历的还不多,我不是“老三届”,“文革”开始时我还是小学生,壮壮比我大一点,他那时已经上中学了。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并不是非常刻意地去碰这段历史,但我认为艺术家应该有这样的责任去面对。所以当初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和田壮壮都怀有挺深厚的一种感情,更具体地说或许是一种责任心。
我小时候在大杂院的环境中生活过,就很自然地回忆起我们小时候的家庭和生活的环境,以及亲人和邻居们的一些往事,在那段时间里我们想起了很多故人和旧事。
所以在我成年以后回想起来,都有一些不由自主的心悸和恍然大悟,甚至是有些伤感和悲哀的,在写《蓝风筝》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就好像是拿时间的漏勺在打捞一些记忆,还原一些记忆。
人道主义的情怀
其实像《蓝风筝》这样的电影,我们一辈子也做不了一两部,因为它太伤神了。这种物质化的大环境也不太能够允许创作这样的电影了,我从心里面非常珍视这次合作。
在我和田壮壮的合作中,我真觉得他是一个很有同情心和责任心而且非常周到的人。他表面上给人大大咧咧的感觉,其实我认为他是个思考很深的人,也是这几位很出色也很出名的中国导演中比较不同凡响的人。我认为《蓝风筝》这个片子挺体现他的整个精神的。
我记得好早以前,在报纸上看过一篇文章是一个中国女孩子写的她在美国同一名黑人男孩子谈恋爱的故事,都是用很快乐的笔法写他们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情,到最后的时候她写到这天晚上他们到电影院看了《蓝风筝》,他们两个人都在流泪,走出电影院的时候他们紧拥在一起。
我觉得他们一方面是在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和历史,更多的是一种默默地感人的东西能够打动他们,对他们有所撞击,而我们想表达的正是这个,或者说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情怀。我认为有这种情怀的中青年导演一辈中就是田壮壮,他的这种东西渗透在他的血液中,是学不来的。
注明:以上图文来源百度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