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渡江侦察记》



电影介绍:《渡江侦察记》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汤晓丹执导的战争片,由孙道临、李玲君主演,于1954年上映。该片改编自“先遣渡江英雄连”的事迹,讲述了渡江战役前夕,解放军某部李连长率侦察班探明敌人江防部署,协助大部队取得战役成功的故事。
创作背景:编剧沈默君在部队当宣传员时,经常和部队中的侦察兵一起出发工作,因此和侦察兵们混得很熟,了解到不少战斗故事。1951年秋天,他开始搜集渡江侦察营的事迹,产生了要通过侦察兵的对敌斗争来表现人民解放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品质的创作意图。他搜集了约30万字的材料。研究之后,他面临着是否写真人真事的问题,如写真人真事,则事件复杂,人物不易集中,戏剧性不够强烈。经过考虑,他决定不写真人真事,这个想法得到了上影厂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然而,此时在他心中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十分模糊。他去请教渡江侦察营的领导之一慕思荣。慕思荣给子沈不少具体帮助,和他谈十几天其侦察工作中的亲身经历和听见所闻的侦察兵性格、斗争故事等等。沈将这些和过去与侦察兵一起生活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初步形成了五个侦察兵的形象。
爱情描写:刘四姐的身世和她与李连长的一段恩情,是沈默君有意加上的。他在皖南搜集材料时了解到在抗日战争时期,很多渔民冒着极危险帮助新四军。沈是皖南人,而且在皖南当过新四军,他觉得应该间接地写一下这些有功于革命的渔民。所以,他把刘四姐的出身写成渔民,并安排她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李连长发生一段恩情,试图通过两人的变化和发展表现革命的胜利和发展。最初,他没有打算写刘李之间的爱情,但写着写着就觉得二人有爱的基础,也有促成他们恋爱的机会和条件。于是,他就写了二人重逢后逐渐发生了爱情。不过,影片完成后,由罗荣桓、周扬、陈荒煤等领导审看。陈荒煤认为影片结尾李连长与刘四姐告别的戏感情不到位,应将片中的爱情线索加强一点,但罗荣桓认为爱情戏有些过分了。导演汤晓丹采取折中的办法,保留片尾分台词中的“我永远等着你”,配以二人无声对望的镜头。
演员选择:在李连长一角的选择上,汤晓丹看中了孙道临。剧组中人多不看好这个选角,因为孙道临当时以扮演知识分子闻名,没有扮演过军人。但是汤晓丹与孙道临在同一个小组学习过,认为他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形象好,戏路宽,相信他完全能演好李连长。其他演员的人选也让导演汤晓丹颇费踌躇。刘四姐,原本想用秦怡,但她怀孕了。汤晓丹想找秦文,但上影厂的厂长叶以群不同意。编剧沈默君不满意孙永平演小马,要换成牛犇,叶厂长反对。上影剧团则推荐李明和李萌两人合演刘四姐一角。领导决定李玲君扮青年时代的刘四姐,李明演出八年后的刘四姐,小马一角仍用孙永平。蔡楚生看了试片后,提出刘四姐与李连长第二次会面只隔八年,如果让两个演员扮演恐观众难以接受,让李玲君一人演即可。最后,上影决定由李玲君扮演刘四姐。
角色塑造:为了演好李连长,孙道临到侦察部队体验生活,与战士同吃、同住、同训练。导演又请来渡江部队的侦察科长和渡江英雄连的连长当顾问,他们为孙道临讲解了“李连长”执行任务时应具有的职业思维与性格特点,还安排参谋带领孙和其他扮演侦察兵的演员一起出操练兵,熟悉侦察兵的动作行为。
影片评价:该片是一部充满了紧张的情节、深刻的感情和诗意的场景的影片。它令人信服地展现侦察兵们的热烈勇敢、紧张的斗争生活,揭示了侦察兵们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机智、坚毅、果敢的性格。通过侦察兵的活动,影片有力地表现人民解放军革命性的本质,表现了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该片采取的是惊险片的样式,但是在创作集体的努力下,影片整个描写真实可信。该片对于侦察兵的描写是成功的,它在激烈的斗争行动中揭示了他们勇敢无畏的英雄性格,在一定生活情景中特意地描写他们的内心生活,从而相当完整地创造了这些革命战士形象。例如吴老贵这个人物创造得很鲜明。李连长和刘四姐的爱情描写,基本上还是合情合理的,比起文学剧本来,影片导演的删节和处理基本是成功的。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李连长和刘四姐这两个人物形象。影片也没有简单地把敌长描写庸碌无能的人物。虽然还存在一些缺点,但该片在基本方面是努力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道路前进的,因此获得了较大成功,同时,该片也证明惊险片可以对人物性格做深刻的描写,它完全可以创造出鲜明的富有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电影评论家学会名誉会长梅朵评)
注明:以上图文来源百度网络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