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介绍:《红旗谱》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天津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剧情电影,由凌子风执导,崔嵬主演,于1960年6月在中国上映。该片根据梁斌创作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讲述了从清末到民国,农民朱老巩、朱老忠父子两代人与地主阶级进行斗争,最终,朱老忠认识到只有走革命道路农民才能彻底得到解放的故事。
剧情简介:清朝末年,锁井镇恶霸地主冯兰池砸碎作为公产凭证的古钟,霸占公产,农民朱老巩为民挺身,无奈敌不过强大的封建势力,气病身亡,幼子逃离家乡。25年后,流落关外多年的朱老巩之子朱老忠带全家返回,要报血海深仇。冯兰池先下手抓朱老忠的儿子大贵去当兵。朱老忠本欲与冯兰池拼命,但想起当年父亲的遭遇,深知盲目寻仇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不久,他结识了地下党领导人贾湘农,在地下党的帮助下认清只有走革命道路才能真正复仇。朱老忠带动受苦的农民兄弟在锁井镇展开了革命工作,其中老朋友严志和的儿子运涛被派往黄埔军校学习,参加了北伐。后运涛因蒋介石背叛革命而被捕,朱老忠前去探望,并了解到了更深刻的革命道理,萌生了加入共产党的强烈愿望。冯兰池返乡后与反动政府的县长勾结在一起,在年关时节利用权势勒索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已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的朱老忠率领全镇农民群众奋起反抗。冯兰池利用反动政权势力镇压群众的企图在群众的强大力量面前彻底失败。
影片评价:该片风格粗犷、激昂,表演、摄影、美工、音乐,都散发着一股浓烈浑厚的冀中平原乡土气息。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崔嵬的表演,他一人饰演朱老巩、朱老忠父子两代人,独特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气质,赋予了人物慷慨悲歌的燕赵遗风。(《新京报》评)该片既忠于原著,又根据电影这种艺术样式的特点,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做了某些必要的充实。在情节的提炼和结构的布局上,突出了矛盾冲突的主线和人物之间最主要的纠葛,因而也就加强了作为作品思想内核的阶级斗争的主题,使戏剧矛盾得到不断发展,使人物在斗争中展现了活生生的性格,所以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再创造。但影片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运涛接触到共产党的偶然性,不能更有力地突出党领导农民运动的作用;影片的后半部显得较为松散,有些场景粗犷有余,细腻不足。(《北京文艺》评)该片在艺术创造上一个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个性突出的农民形象。崔嵬扮演朱老忠时,紧紧抓住他性格中战斗性的一面,使它在和冯兰池的斗争中发挥主题的积极意义。这是有成效的,角色创造基本上是成功的。但从整个角色看来,它的形象的体现还不够完整,一般的外在的“表演”多于具体的内心的体现。这和剧本的人物创造中的先天不足有关,角色体现中缺乏具体的设计也不无影响。严志和的创作者在许多关键的地方用了富有特征的动作和语言,把他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是令人叫绝的。这个角色在分量上的比重比朱老忠小得多,在艺术上的成就却比朱老忠要大,从头至尾有起伏、有变化、有发展,但又始终保持着他的个性特征。扮演朱老明的村里对于角色的整个设计是真实可信的,动作富于残疾人的特征,又不过分夸张,恰如其分地进行表演,创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形象。影片的创作者给观众展示了许多富有地方色彩而又具有时代特征的广大的生活场景,辽阔而富有诗意的抒情画面,出色的艺术描写显示了导演和摄影师卓越的艺术才能。在音乐方面,作曲家大胆采用河北梆子的旋律并加以创造,不但加强了影片的地方色彩,也为电影音乐进一步民族化提供了经验。该片的不足之处,一是后半部分的结构松散,许多事件与主要线索、主要人物游离了。二是人物描写方面还存在不足,如后半部分中朱老忠的变化没有根据其性格基调并通过其个性特征表现,无法使人具体看到这个人物的性格发展;贾湘农更是写得没有生气,其情感、爱好、个性都没有给予具体描绘;冯兰池的形象也比较平面,其地主恶霸的狠毒本质揭露得不够深刻。(中国电影家协会原副主席袁文殊评)
注明:以上图文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