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介绍:《乡村牧师日记》是罗伯特·布列松执导的剧情片,由克罗德·莱杜主演,于1951年2月7日在法国上映。该片改编自乔治·贝尔纳诺斯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位在乡村传教的青年牧师不为世俗所理解,忍受着病痛折磨,经历内心激烈的自我斗争后,最终获得自我救赎故事。
剧情简介:不久前来到昂布里古担任神职的青年牧师正在念日记,他只愿在日记中向教徒和上帝袒露心声。初来乍到的牧师过着孤苦清贫的生活,却并没有得到教众们的接受和理解。他深感村民们的浅薄、顽固、注重实利和对生活的厌倦是产生邪恶的温床。但是,他的忠告和规戏收效甚微,人们反而劝告他不要过分执着于献身精神。牧师拯救了伯爵夫人的寻魂却招来了人们的谴责,说他破坏了一个家庭。最终,心力交瘁的牧师死于胃癌。
影片评价:布列松在改编伊始声称要采取忠实原著的作法,影片确实证实了这一点。他紧紧把握住原作主干,因此给人以忠实原作的印象。然而,他的“忠实”是创造性的打破原格局的最隐蔽、最内在的形式。影片始终用贫乏的画面的取代小说中富有感染力的具体描述。如果布列松“忠实”原著,影片就不应该拍成这样。他是有意采取了完全相反的做法。与小说相比,影片更具“文学味”。他对原文的尊重归根结底不仅是一个惬意的约束,而且是创树一种风格的辩证因素。该片的问世,使电影改编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它的忠实性与独创生的辩证关系可以归结为电影与文学的辩证关系。这里已经不是移植,尽管非常忠实,非常巧妙;更不是带着深深的敬意自由地汲取素材,以便便拍一部与原著并峙的影片;而是依据原小说,通过电影形式,构造一部次生的作品。这不是一部与小说“媲美”的影片,而是一个独立的美学实体,它仿佛是由电影扩充的小说。该片给人们的启发是,利用小说与电影的差异,通过影片强词小说的存大,比利用两者的共同点把小说“化”为影片更见成效。(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评)尽管影片的形式显然与外界隔绝,但是该片将自己放置于广阔的天地中。它是一部书写在笔记本纸页之间的电影,而背景是充满光与声的田野。日记赋予牧师的专注力与自律力让他在最后的时刻获得灵魂的升华。他实现自我认识的严格工具——他的书写——让他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形象,并因此让他与耶稣合一。通过一种相似的文本戒律,布莱松能够和“他的”主题——一本小说合一。经由电影的形式超越电影,他成功地进行了一场关于改编的伦理和潜能的革命,他以视觉和声音“演绎”了一部小说。与其说他成功驾驭了自己的主题,不如说他真正与主题融为了一体。(美国电影理论家达德利·安德鲁评)
注明:以上图文来源百度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