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介绍:《花样年华》是由王家卫执导,梁朝伟、张曼玉主演的爱情片,于2000年9月29日在中国香港上映。该片以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为背景,讲述了苏丽珍和周慕云在发现各自的配偶有婚外情后,两人开始互相接触并随之产生感情的故事。2000年,梁朝伟凭借该片获得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2001年,该片获得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外语片奖。2009年,该片被美国CNN评选为“最佳亚洲电影”第一位。2019年9月,该片被英国《卫报》评选“21世纪最佳影片100部”位列第5名。2020年2月19日消息,电影将推出4K修复版,并将在第7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戛纳经典”单元进行全球首映,以纪念《花样年华》上映20周年。2021年12月30日下午,4K修复IMAX版《花样年华》在中国内地的首次放映。
剧情简介:1962年的香港,两对年青的白领夫妻成为邻居,但周太太和陈先生竟然勾搭成奸,而周慕云(梁朝伟饰)和陈先生的太太苏丽珍(张曼玉饰)则被蒙在鼓里。后来,周幕云和苏丽珍发现了各自配偶的秘密,两个被配偶遗弃的人开始见面,并共同商量未来可能出现的事情。时光平平淡淡地过去,但别人的闲言碎语竟让两人发现自己心底最不愿发现的秘密:他们互相深爱上了对方。后来,周慕云离开了香港。多年后,周慕云再回旧居,却听说当年的邻舍已换成了一个商人的太太,于是周幕云惆怅的离开了旧地。
创作背景:王家卫创作《花样年华》的灵感来源于中国香港作家刘以鬯的中篇小说《对倒》。虽然《花样年华》在故事情节方面没有直接取材小说《对倒》中的内容,但是王家卫却借用了小说的“对倒”意念来开展电影故事。
片名来源:中文片名《花样年华》源自周璇在20世纪40年代演唱的歌曲《花样的年华》。英文片名《In the Mood for Love》源自20世纪30年代的英文歌曲《I'm in the Mood for Love》。
取景拍摄:《花样年华》的取景地包括中国香港、柬埔寨吴哥窟等等。该片的外景大部分在香港中、上环士丹顿街、伊利近街等古典街道拍摄完成;内景则在香港尖沙咀柯士甸路唐楼搭建,并装修成20世纪60年代的景象。
正面评价
《花样年华》以其独特的电影语言和叙述模式,以及带有王家卫独特标记的风格特色,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通过独特的电影叙述模式,影片焕发出了脱俗的气质和悠长的内蕴。王家卫把片中简单的故事拍摄得委婉动人。该片的故事从头至尾没有赘余,影片的画面、剪辑也显得干净整洁。在处理故事的叙述上,王家卫将其中的琐碎细节和过渡情节剪掉,只通过情绪化的画面和人物的语言将情节的结果交代给观众,从而给予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空间。在人物处理方面,整部电影的人物只有十个,这种人物简化的处理方法可以弥补演员表演的不足,同时还可以更加突出主演的表演和人物形象的聚焦,让主演得到观众更多的注意力。
在影片中,最具色彩表现力的部分是主人公苏丽珍身上的旗袍。苏丽珍身上不断变化的旗袍色彩,不仅反映了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而且增强了影片在主题表现上的抒情意味。不断变化的旗袍颜色与暗淡的画面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灰暗色调的映衬下旗袍的色彩变化更加具有表现力,隐喻作用更加明显。通过色彩的变化,影片暗喻了人物心理的变化、情感的变化,从而间接深化了主题,使得影片的主题表现更加含蓄朦胧。
王家卫通过电影《花样年华》创造了一个氤氲不明的惆怅温婉的怀旧氛围,通过悲伤痴缠的音乐与色彩饱和的画面以及人物精简的对话与故事情节,让观者不断追问与思考,大量的留白也让观者从自身的角度和理解方式对影片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解读和想象。
王家卫通过一段普通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微妙,通过对场景、道具和服装的细致追求让整部电影完整地表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风情画卷。同时,在影片表达上,王家卫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将民族色彩、民族特色以及时代色彩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融合成独一无二的怀旧气质,这也成为该片的成功之处。(《电影文学》评)
反面评价
《花样年华》的故事单薄,这使得整部电影显得空虚和飘渺。导演王家卫在拍摄该片时刻意追求故事的简单,没有经过文字的沉淀、思想的过滤,从而导致影片的故事缺乏内在的张力。此外,影片的个别情节设置不可信。整个影片都在塑造男女主人公如何含蓄、如何隐忍,然而这个别情节却显得别扭、做作,并且与影片所要刻画的人物性格也不符合。(《齐鲁晚报》评)
注明:以上图文来源百度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