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传奇将星李运昌(下)



一代传奇
  燕赵儿女的伟大楷模  
晚年李运昌每天必看的是人民日报和法制日报
2008年10月24日,李运昌去世。享年101岁。
李运昌是个传奇人物。
1927年,19岁的李运昌领导了上万人参加的普宁农民暴动;1937年,29岁的李运昌成为中共河北省委书记;1938,李运昌领导发动冀东20多万人抗日武装暴动;1939年,李运昌领导创建冀热辽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时期19个根据地之一,并在抗战胜利后,率部先机挺进东北。
李运昌曾任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副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担任过司法部党组副书记、第一副部长,为司法行政系统恢复重建、为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付出心血。
日前,李运昌的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接受本报独家采访,讲述了李运昌一生中闪亮的故事。
本报记者 于呐洋
2008年10月24日19时43分,晚秋的北京,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一位百岁老人静静地睡去,神色安详恬静,就像劳作之后香甜沉睡的普通老者,只是这次,他将永远不会醒来。
是的,他累了。他拼搏奋斗了101年的生命,就这样悄然走到尽头,这一个世纪的岁月,铭刻着他生命的精彩。
共产主义,是他毕生追寻奋斗并为之奉献的信仰。
他———就是李运昌。

(下)
挺进东北出关第一军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全国人民坚持八年的抗战取得了胜利。东北,这块被日本侵略者统治了14年的黑土地,在抗战胜利时,已没有国民党的部队。谁先进东北,谁就将在东北的土地上占据先机。处在东北南大门的李运昌部,在这一关键时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945年8月11日,延安八路军总部发出命令:“原河北、热河、辽宁边境李运昌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并要求李运昌部配合苏军作战,收缴敌伪武器,接管东北城市,维持社会治安。接到命令后,李运昌率军挺进东北,是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出关的第一军。李运昌率部出关,为党中央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及时做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重大战略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但是,从各解放区抽调的部队不可能短时间内全部到达东北,李运昌领导的先遣部队,一方面积极扩充武装力量,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仅冀热辽军区出关的部队就扩大发展到十余万人,组建了十二个旅。另一方面,肃清敌匪,抵抗住国民党部队进攻,为我党大部队进军东北创造良好条件。
1945年10月27日,两艘美国军舰运送国民党军队抵达葫芦岛,想登陆进东北,受到了李运昌、肖克属下的三十一团的阻击,被迫退回秦皇岛。这是共产党部队和国民党部队在东北大地上的一次交锋。
1945年10月31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成立,1946年改为东北民主联军,林彪任总司令,吕正操任第一副总司令,李运昌任第二副总司令,周保忠任第三副总司令、肖劲光任副总司令员兼参谋长。至此,国、共两党角逐东北的历史正式拉开帷幕。李运昌领导的冀热辽军区抢先进关,为东北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主持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李运昌任交通部党组书记兼副部长,参与创建交通部,是新中国交通事业发展壮大的开拓者之一。“我记得那时父亲每天工作非常忙,在他的主持下,成立了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波兰远洋轮船股份公司。”李惠仁提起父亲,言语中充满了自豪。
然而,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李运昌不断受到残酷迫害。从1968年到1975年,李运昌在秦城监狱被关押了7年,出狱后又被软禁山西长治。小儿子李志仁去看他时,发现他住在简陋的平房里,和工友们住在一起。儿子很担心,李运昌却笑着说:“我最不怕的就是群众,我最不怕和群众打交道,在过去那么多年里,我天天都在和群众打交道。”事实证明,他的话是对的,在他被软禁的三年里,负责看管他的服务员小王成了他的知心朋友。“今年小王从新闻里知道父亲去世的消息,打来电话一再问‘那么好的人,咋就走了?’”李志仁说。
“文革”期间的李运昌不仅受到政治迫害,还遭受丧子之痛的煎熬。在唐山大地震中,李运昌的二儿子夫妇遇难。
十年浩劫之后,李运昌再次走上领导岗位,成为司法部党组副书记、第一副部长,为司法行政系统恢复重建、为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作出了贡献。
1982年,李运昌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他不顾年事已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向党中央汇报和反映,并提出建议。
关注两岸统一 宣扬李大钊革命精神
全国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李大钊研究会名誉会长,这是李运昌晚年最“看重”的两个“头衔”。
“父亲的晚年通常只做两件事:关注海峡两岸统一问题,宣扬李大钊革命精神。”李志仁一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最了解他晚年的活动。
“父亲有时在家里接待一些台湾黄埔军校的校友,他们有些是台湾的一些重要官员。父亲向他们介绍大陆的发展情况和当前的政策,和他们探讨两岸关系,希望两岸能早日统一。因为父亲是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资历深,来访的人都恭敬地倾听‘老学长’的教导。”李志仁笑着说,父亲常把一些有关海峡两岸统一的资料给我看,同我谈论国家大事,要求我们为祖国统一大业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李大钊是李运昌革命的引路人,但是很长时间,国内对于李大钊思想的宣传并不多。晚年的李运昌致力于此,他积极宣扬李大钊革命思想,为筹建李大钊纪念馆而不辞奔波,并且他和一些老同志专门写信给中央,建议隆重纪念李大钊诞辰一百周年,中央采纳了这些老同志的建议。
“父亲晚年的生活很规律,除了参加黄埔同学会和李大钊研究会的活动,他每天都在房间里看书、看报。父亲每天必看的是人民日报和法制日报,因为人民日报传递党的声音,而父亲是从司法部离休的,所以对法制日报很有感情。直到2004年父亲住院以后,仍然在坚持看报。”李志仁哽咽着说,有时,为了让父亲高兴,我们就逗他“您是百岁老人,您高寿啊”,但父亲幽默说,“我才58岁,我还年轻呢”。
“我们多希望他永远年轻,永远长寿啊!”李志仁说着,流下了眼泪。
来源:法制日报
(完结)
往期推荐
毛主席评价:“粟裕最会打仗”(一)
中国足球产业有望形成不可估量的经济增长极——读骆德荣《戮力发展中国足球,推进强国强军伟业》有感
推进中国特色足球强国建设的大胆探索与科学构想——读骆德荣《戮力发展中国足球,推进强国强军伟业》有感
我军“政工元帅”罗荣桓(上)
黔北川南新思想重要发源地——土地革命时期赤水地区学生运动概述

END

扫码投稿
gonggao555@163.com
《百年强国梦》征稿启事

百年强国梦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总监制丨张爱生
总编辑丨张铁林
策划丨徐颖
统筹丨田甜 陈锋
编务丨刘小阳 孙德安
设计丨张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