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杨至成


点击蓝字
了解更多

开国上将——杨至成

杨至成,贵州省三穗县人,侗族。1903年11月30日出生在八弓镇木界村,1917年考入贵州省甲种农业学校学习,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二十八团一营连长,井冈山留守处主任,红四军、红十二军副官长,红军大学校务部部长,红军总兵站站长,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军委先遣工作团主任,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黄河两延卫戍司令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1938年赴苏联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6年回国。

1939年杨至成在莫斯科照片
解放战争时期,杨至成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东北人民解放军军需部部长,华中军区军需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后勤部部长,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67年2月3日,杨至成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

1955年9月周恩来总理(右一)为杨至成(右二)、苏振华(左一)、王宏坤(左二)等授上将军衔
杨至成作为中国军队后勤工作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创造了红军后勤工作的“六个第一”:担纲了“朱毛”红军的第一任大管家,制造了红军第一身军服,开辟了中国军队第一条邮政通道,建设了中国军队第一个电讯系统,提出了中国军队第一部后勤供给标准,创办了第一所军事后勤学校。
1946年1月,赴苏学习的杨至成回国,把自己长期搞后勤工作的经验及留苏学习的理论同战争实际相结合,建立了几十个军需工厂、仓库、医院和学校,帮助地方接收、巩固和筹建了几十家工厂企业,先后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抽调组建后勤保障机构50多个、5万多人,同时调运各种军需物资27万多吨,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1958年,杨至成在北京筹建了中国军队第一座大型现代化的科研城,实现了所有营房通电、通水、通气,保证了军事科研人员能在舒适的办公室里开展科研工作。此后,组织人员编写教学提纲和讲义,并形成了中国军队第一本军事后勤教材——《红军簿记学》,成为红军第一所供给学校的第一部教材。

1961年杨至成(右三)重访井冈山
杨至成将军先后撰写了《艰苦转战》《井冈岁月——毛主席在井冈山片断》《回忆往事——少奇同志在中央苏区》等数万字的革命回忆录和理论文章,同时,还创作了100余首诗词,先后于《星火燎原》《解放军报》《北京晚报》《贵州日报》等书籍报刊上发表,被誉为“将军诗人”。

杨至成将军纪念馆位于黔东南州三穗县八弓镇林园西路,2003年建成开馆,贵州省人民政府把杨至成将军纪念馆和遵义会议会址等20个单位批准为贵州省第一批“全民国防教育基地”,2008年被州人民政府列为黔东南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免费开放单位,2011年11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免费开放单位。2018年被列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往期推荐
独手将军——彭绍辉
陕北根据地和陕北红军的领导人
王必成中将的军事生涯
军政兼优的上将王新亭
王平:“飞毛腿”上将的传奇故事


gonggao555@163.com
扫码投稿
《百年强国梦》征稿启事


百年强国梦

扫码关注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总监制丨张爱生
总编辑丨张铁林
策划丨徐颖
统筹丨田甜 陈锋
编务丨刘小阳 孙德安
设计丨张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