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了解更多
开国战将——郑维山
郑维山(1915—2000),湖北省麻城县(现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分队长、指导员、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等职,先后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和黄安、商潢、苏家埠、黄光等四次进攻战役。
在西征和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期间,参加了枣阳、新集、漫川关、仪南、营渠和反田颂尧“三路围攻”、刘湘“六路围攻”及广昭、陕南等战役战斗。在红军长征途中,三次爬雪山、三次过草地、两次率部迎接兄弟红军会师。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抗日军政学校主任军事教员、抗大二分校副校长、军区教导团团长兼政委、分区司令员等职,参加了“百团大战”和“五一反扫荡”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张家口卫戍司令员、察哈尔军区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参加了张家口保卫战、石家庄战役、涞水庄疃战役、察南战役、平津战役、太原战役和挺进大西北的战役、战斗。
1950年任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1955年至1971年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
十年动乱期间,他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982年被任命为兰州军区司令员。
2000年5月9日1时10分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
1915年8月,郑维山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区第四乡屋脊洼村(现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泗店乡泗店村屋脊洼)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幼年读过一年私塾,放牛为生。
1927年,黄麻起义后,加入童子团,任分队长,站岗放哨查路条。
1928年,13岁的郑维山投身革命,担任乡少先队中队长。
1930年1月,郑维山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任赤卫队副指导员,同年6月带领70多名赤卫队员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师。
参加红军后,郑维山担任红一军副军长徐向前的传令兵。后调红四方面军总部通信队,历任班长、分队长、指导员。
1932年秋,随主力西征。
1933年9月,由于表现突出,郑维山由连指导员调任红9军27师81团政治委员。同年底,又被调任红9军27师政委,成为威震川陕的少年猛将。
1935年春,调任红30军89师政治委员,参加了反刘湘“六路围攻”的西线中部防御作战。6月,奉命率两个团过雪山迎接中央红军。在达维率先与中央红军先头部队会师。8月,随主力过草地北上,率部参加包座战斗。
11月,红30军为加强突击围剿,将本军三个有荣誉称号的主力团;即“能攻钢军”第263团、“夜老虎”第265团、“能守钢军”第268团,编为第88师,郑维山调任该主力师任政委。
后随红四方面军返回草地南下,先后参加懋功战役和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及百丈关决战。
1936年4月,奉命率一个团西出绒坝岔藏民区,执行迎接红二方面军的任务,最先与任弼时、贺龙红二方面军实现会师。同年8月,第3次过草地长征北上。10月,在甘肃会宁再次与中央红军会师。
在红军长征途中,他三次爬雪山、三次过草地、两次率部迎接兄弟红军会师。
1935年6月12日下午,红一方面军一军团2师4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带领下胜利翻越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25师74团的一部在夹金山下的达维相遇会师。14日晚,军委总政治部在达维举行了胜利会师庆祝大会,周恩来主持会议,毛泽东、朱德发表重要讲话,干部战士同声高唱由陆定一编写的《两大主力会合歌》,晚会一直持续到深夜。不少战士在翻越夹金山时生病,在达维得到了休整和治疗,恢复了健康。
1936年10月下旬至1937年3月,西渡黄河,随30军编为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西路军失败后,只身讨饭回延安,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红30军一路顽强与马家军对抗,虽屡次打败敌军,但自身损失也十分惨重。师长熊厚发遭受重伤,不忍拖累部队而牺牲。最后,只剩下师政委郑维山带着20多名战士分两路突围。
可惜两路人都遇上了马家军的追兵,由于地形不熟悉,加上缺少弹药,战友们相继牺牲或被俘,只剩下受伤的郑维山一人。他也差点被敌人搜捕发现,幸亏一位好心的老乡相救,把他藏在一个山洞里才躲过了搜捕。
郑维山养好伤后,为了躲过一路上马家军的关卡,化妆成乞丐一路乞讨,以此躲过了敌人的盘查,最终渡过黄河,回到了延安,进入抗大学学习。
可以这样来讲,西路军2万余人最终的去向有这么几种,第一,大部战死,血染河西;第二,有一部弹尽粮绝被俘,如妇女团等;第三,有一部被冲散,流落民间;第四,有一部回到了延安,但数量不多。但不管是那种情况,西路军无疑个个都是令人敬仰的英雄。
抗日战争时期,郑维山先后任晋察冀军区军政学校主任教员、抗大二分校副校长、教导团政委、教导团团长兼政委、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兼行唐指挥所总指挥、司令员,领导该区军民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历次反“扫荡”等抗日斗争。
由于受张国焘问题的影响,1938年春,郑维山已经从抗大毕业,却未能到抗日前线带兵打仗,而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军政干校任军事教员。
郑维山是个在战场上成长起来的战将,他的军事课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战范例的讲解,学员受益匪浅。而在短短几个月后,这些学员走上战场,个个都有不俗战绩,郑维山的名气越来越大。
军政干校校长孙毅对郑维山刮目相看,极力推荐他当副校长。
某日,孙毅和郑维山带领军政干校的师生在野外行军时,突然遇上了一股日伪军。孙毅的实战经验远不能与郑维山相比,他虚心向郑维山问计。郑维山不慌不忙,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地部署了一番,军政干校师生通过灵活穿插,迂回包抄,一下子就全歼了这股日伪军,而师生们无一伤亡。
孙毅心悦诚服,赶紧向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报告,说郑维山是个军事奇才,不应该闲置在后方,让聂荣臻赶紧起用郑维山。
聂荣臻并不了解郑维山,他只是看在孙毅的面上,安排郑维山担任了晋察冀军区教导团政治委员。
这等于是给郑维山换了个上课的地方,工作性质并没有大的改变。
晋察冀军区教导团长由军区副参谋长唐延杰兼任,唐延杰也同样慧眼识珠,他和郑维山短暂相处过后,就觉得郑维山担任教导团政治委员屈才了,跑到聂荣臻面前对聂荣臻说,郑维山可是好钢,应该用在刀刃上。
聂荣臻还是没省悟。
后来途径晋察冀军区的贺龙也向聂荣臻推荐了郑维山,聂荣臻这才任命郑维山为教导团团长。
李先念到中原开辟敌后根据地,这时已经拉起一支万余人的队伍,听说郑维山在晋察冀任教导团团长,赶紧向聂荣臻要人。
聂荣臻这才如梦初醒,知道了郑维山的价值,果断拒绝了李先念的请求,回头任命郑维山为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随后又转正为司令员。
郑维山因此得以才尽其用,大奋神威,创造性地开展夜袭战,打得敌人苦不堪言,赢得了“夜老虎”威名。
郑维山最高光的表现,出现在解放战争的平汉北段战役中。
辽沈战役结束后,毛主席便着手谋划解放平津。
他命令华北军区杨成武的第3兵团包围张家口,来个围点困援——当傅作义部主力前来驰援,华北军区杨得志的第2兵团便切断平绥线上怀来、宣化间的联系;东北野战军派遣入关的东北先遣兵团切断平绥线上北平、怀来间的联系,从而将之进行围困。那么,傅作义就等于被缚住了手脚。只等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与华北军区汇合一处,就可以来个瓮中捉鳖了。
命令下达后,杨成武执行得很好,在对张家口形成包围态势后,成功地吸引了傅作义的王牌军——第35军来援。
这样,华北军区杨得志的第2兵团和东北先遣兵团按计划展开行动。
但是,东北先遣兵团在开往怀来途中节外生枝了。
这个东北先遣兵团是程子华任司令员的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的一部分,共有两个纵队:第4纵和11纵。
程子华率4纵和11纵走到密云时,收到了一错误的情报——密云只有一个保安团驻守。
程子华贪功,让11纵攻击密云,单让4纵发往怀来。
实际上,密云有国民党军一个师的兵力。
为此,密云之战, 11纵打得异常艰苦,虽然拿下了密云,并歼敌6000余人,却耗时一天,耽误了时间,也惊醒了傅作义。
傅作义意识到林彪的东野已经入关,赶紧电令在张家口的第35军东返北平,并撤守了外围兵力,向北平集结,以加强北平的防御力量。
第35军属于机械化部队,有数百辆美制十轮卡车,收到命令后,飘然东去,迅捷如风。
杨成武意所未料,未能实施有力行动进行阻止。
而杨得志兵团尚在急进路上,光靠两条腿走路,难以及时到达指定位置。
眼看,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谋划就要全盘落空了。
毛主席急得不行,他在雪地上来回乱走,不发一言。
想不到的,时任华北3纵司令员的郑维山在未得任何指示的情况下,横刀挡住了敌第35军的归路。
好战的郭景云在张家口因为收拢一些溃军耽误大半天,途中为了消灭一支地方武装,又耽误了小半天。再有一天就返回北平的郭景云,却下令休息一晚,这下彻底葬送了35军。
按照"杨得志罗瑞卿耿飚"的部署,郑维山3纵包围新保安西、西南;曾思玉4纵包围新保安东、东南;邱蔚8纵包围新保安北面;三支铁钳牢牢地把郭景云困在城内。
一开始满不在乎的郭景云,几次突围未果慌了神,赶紧向"大哥"傅作义求援。35军是傅作义的命根子,其两大主力第101师和新编第32师分别被傅作义评价为“一块金子”和“一块银子”, 傅作义听说命根子的行动受阻,急遣第104军前往接应。
郑维山3纵侦察班在沙城意外地发现支援35军的安春山104军主力,没有走大路而选择乡村小路隐蔽向新保安移动,如果让104军主力过了沙城,曾思玉4纵就会腹背受敌。
郑维山几次和兵团部联系都没成功,当即决定亲率5个团前去阻击,政委王宗槐率4个团继续围困郭景云。王宗槐当即反对:一来围困35军是兵团的死命令,二来4个团很可能挡不住。
郑维山只好拿出军事主官的"临机处置权",王宗槐也是老革命,表示尊重司令员的决定,拼死也要困住35军。当郑维山5个团到达104军前面,距离新保安已不足4公里。
好一个郑维山,毫无惧色,以一战二,腹背两面作战,将敌第104军和第35军阻隔在东西两面,时间长达一天一夜。
郑维山的挺身而出,及时地填补上我军作战上的缺口,为其他兄弟部队的靠拢赢得了时间,最终实现了毛主席“围而不打”与“隔而不围”战略方针,全歼国民党守军13万人,和平解放了北平。
战后,毛主席以军委名义通电表扬郑维山。
郑维山因此成为了名震中外的一流名将,在兰州之战,他可以不管不顾地把一野仅有的一万多发炮弹悉数发射向敌人。
战役刚一结束,郑维山就被彭总骂了一个狗血喷头:我一野炮弹就一万多发,全给你们63军一股脑打光了。郑维山没有分辩,登上兰州城墙向着祁连山三次跪拜,放声大哭。
毛主席也牢牢地记住了郑维山的名字。
1967年6月1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毛主席三次让人查看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郑维山到了没有,一直听说郑维山到了,他才开始接见,并主动和郑维山合影留念。
毛主席把他和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相提并论,说:“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你们都是风风火火雷厉风行。”
解放战争时期,郑维山任张家口卫戍司令员、察哈尔军区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兼石家庄市卫戍司令员、华北军区第二兵团三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19兵团第63军军长。与政委胡耀邦成为“文武佳配”,参加了攻集宁、战张家口、出击平汉线、三战涞易满、鏖战清风店、解放石家庄 和涞水庄町、察南、冀东热西、察绥、平津等战役、战斗。
华北解放后,奉命第十次进军大西北,参加了扶眉、兰州、宁夏等战役、战斗。
兰州战役是歼灭“二马”的决定性战役,郑维山早已卯足了劲。好钢用在刀刃上,此战中,彭总将最难啃的十里山、窦家山阵地交给了利剑还未出鞘的郑维山的63军。
与马家军再次交手,郑维山想起了西路军数万忠魂,想起了自己的老搭档熊厚发,他对身边的人说:“马匪的凶残,你是没见过。这个深仇大恨,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此仇不报,我郑维山誓不为人!这回我要消灭他们,我要用炮灭他们!”
1949年8月25日,窦家山战斗打响,战斗自然十分凶险和惨烈,但结局不言而喻,郑维山拿下了窦家山,打开了通向兰州的大门。
他下令向敌人的阵地倾泻了一万多发炮弹。看着那些曾经残忍屠杀我红军战士、疯狂蹂躏我红军女战士的马匪军被炸得鬼哭狼嚎、血肉横飞,郑维山仰天长啸,放声大哭,憋了十二年恶气终于得以尽情释放。
兰州战役结束后,马家军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了。彭德怀命令郑维山为第一梯队向宁夏进军。
1949年10月,郑维山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副司令员。
1951年2月,郑维山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副司令员,与司令员杨得志率部赴朝参加抗美援朝。
1952年7月,彭德怀点将郑维山到20兵团接替回国养病的杨成武,出任代理司令员。
1953年5月,在金城反击战中,亲自策划指挥三千人大潜伏,开创了现代化条件下白天大规模潜伏作战的范例。
6月10日,郑维山指挥2个团的前线指挥所、4个营部、15个半步兵连、4个机枪连共3500多人,发起总攻,200多门大炮齐吼,3500多名战士突然出现在美军阵地前沿。经70分钟战斗攻克美军阵地,歼美军27团3个营及师搜索连。此后又苦战4昼夜,打退美军190余次反扑,歼美军7812名,巩固了东线阵地。为金城战役胜利,迫美军全面停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至1971年,郑维山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司令员。
1970年8月一9月,在庐山会议上,因陈伯达一案被牵连,受到撤职和关押,被带到安徽山区一个农场监督劳动改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开始平反冤假错案,郑维山也向他的老上级聂荣臻元帅写了申诉信,胡耀邦总书记多次批示,要对郑维山一案进行重新审理,平反他的问题,经过两年多来的周折,他的问题有了眉目。
1980年9月份,郑维山的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中央为他彻底平反,推翻了强加给他头上的华北山头主义冤案的问题,郑维山的身心得到了彻底解放。
十年“文革”动乱期间,郑维山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遭迫害,被幽禁8年。
平反后,于1982年第三次进大西北,出任兰州军区司令员。
2000年5月9日1时10分,郑维山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2000年4月19日,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曾先后在北京军区、兰州军区担任司令员的郑维山,向病床前的妻子孙景波和孩子们断断续续地口述了一封写给中央的信,这也是他对生前身后事作出的最后交代。
郑维山将军给中央写的这封信,内容如下:“……人总是要死的,这是自然规律。我郑重请求,在我不行的时候,适时停止对我的治疗,多节约些医疗经费,也是我对党的最后一次贡献。
我一生积蓄无多,请将我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作为我最后一次党费上交组织。平时积存下来的书籍送给大别山一个学校,供山区的孩子们使用。
丧事从俭,中央早就提倡,我是当年带头签字的老同志之一。
我死后,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不进八宝山,也不搞任何形式的送别仪式,尸体供医学单位解剖后火化,骨灰撒在大别山屋脊洼的山上……最后一个敬礼!”
往期推荐
陈云在历史关键时期的七大贡献
党员律师第一人董必武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创新成果及其实践意义
中华医学的划时代创举(一)
gonggao555@163.com
扫码投稿
《百年强国梦》征稿启事
百年强国梦
扫码关注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总监制丨张爱生
总编辑丨张铁林
策划丨徐颖
统筹丨田甜 陈锋
编务丨刘小阳 孙德安
设计丨张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