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律师第一人董必武


点击蓝字
了解更多

党员律师第一人董必武
1月13日,85岁的董必武长子董良羽去世。1月16日,《今日头条》推送《除了周总理,还有谁适合当总理?毛主席点名一人,大家一致同意》,主人公即董必武。我由此决定以董老为写作对象。
中国的党员律师第一人是董必武。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中,法科出身的只有董老一人。第一代正国级领导人中,董老的学历最高(周公是南开大学肄业)。在董老身上,第一、唯一这些“光环”层层叠叠。
1886年3月5日,董老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17岁考中秀才,两年后清廷废止科举。董老早期的经历与大他3岁的汪精卫十分相似:旧学的秀才,去日本法政大学接受新学,加入同盟会、中华革命党、国民党,董老在孙中山阵营已属翘楚,但汪精卫的地位要高许多。

1917年,从日本归国的董必武在武汉开办律师事务所。1920年加入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中还有刘伯垂、张国恩两位律师。以董老为首的这几名党员律师执业的目的在于以律师费贴补革命经费,以律师身份掩护革命活动。开国大典上,董老站在毛主席身边,成为一大代表中“唯二”现身于天安门城楼、享受高光时刻的人。一大会议究竟有哪些人与会,分别是何身份,会期是哪天,具体讨论了些什么,亲历者都记不清了(7月1日建党是毛主席和董老商定的日期),研究者众说纷纭,但人的一生善始善终总是可贵的也是不易的,董老自己对此留下八字感言:“作始也简,将毕也钜。”

董必武是秀才文人,却尚武,这就是他将号“壁伍”改为必武的动因。他是1927年11月“黄麻起义”的领导者,而“黄麻起义”的参加者即后来“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和刘邓第二野战军的班底。董老此后未直接领军,实在是接受党组织安排的宿命,用他自己或者后辈的话来说,董老一辈子“跑龙套”,或者充当一块“抹布”。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有急有难,党组织就派董老上场或者让董老顶着。董老不愧是有大智慧和一流综合能力的领导者,无论哪个角色,他不仅没“演”砸,而且十分出彩。
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董老作为长江局、南方局的领导成员,八路军武汉、重庆办事处主任,协助周公开展国统区的各项工作。1945年4月,作为中国10人代表团中唯一的中共代表,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抗战结束,国共和谈破裂,全面内战爆发,周公返延安,董老仍留在南京继续中共代表团的工作。董老可以说是仅次于周公的“特工王”,韩练成、熊向晖、郭汝瑰、沈安娜等我党高级或杰出特工都受到过董老的耳提面命。华野司令员陈毅说,“莱芜战役的首功,当属恩来同志和董老。”是指周公和董老等亲自布局的“棋子”、国民党46军军长韩练成,在莱芜战役中帮助我军取得大胜。

顾维钧说:“会议期间,我同董必武作过多次讨论,他是中国代表团最年长的,是个读过古书的人,为人和蔼可亲,颇机敏。……他年事稍长,但通晓国际事务,这使我顿感惊奇。”
论在国统区与国民党的谈判及统战工作,领导人中董老的工作时间最长,取得的成绩为党内公认,主要是为建立新政权奠定了不可或缺的人事基础。正因为董老练就多年“深入虎穴”的一身本领,1948年9月,受命成立由其担任主席的华北人民政府,这个政府是中央人民政府的雏形和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董老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第一副总理兼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1955—1969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73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从履历看,董老是我党政法战线第一代的最高领导人,第一任中纪委(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党史上首次进入政治局常委会最年长的领导人。
董老是党史上的第一任“首席大法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最高法庭主席),国史上第二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1954年9月,在宪法规定“人民法院独立进行审判,只服从法律。”的背景下,董老上任“首席大法官”。当时,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已废止,旧政府的法官均停职,“党领导人民制定的法律”只有《宪法》、《婚姻法》,人民法院怎么办案呢?董老坦言:“我无可奉告(难以作答)。”虽然接手的是这么一个摊子,董老仍雄心勃勃,安排最高法院法官到全国各地调研,制定刑事和民事审理程序规则。董老提出,“运动有副作用,应当以依法治国代替运动治国。”他还说,“国家没有法制,就不能成为一个国家。”董老试图将人民司法纳入正轨。改开后薄一波回忆到:“在群众运动一个接一个的年代,他对法制建设的认识达到这样高的境界,是很可贵的。”

1964年4月5日,中共一大代表、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重访南湖。图为董必武和夫人在纪念船上留影。
有人认为董老跑偏了。董老在位的那几年,法院也要大跃进,口号喊得震天响:苦干一到三年,实现“无反革命、无盗窃、无强奸”甚至“无民事纠纷”;审判工作要做到“党委满意,公安、检察机关满意,当事人、群众满意”;公检法三机关要联合办案,三长“出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董老似乎不为所动,在1958年4月召开的司法工作“跃进”座谈会上,董老委婉地表态:“提口号要实事求是,不着边际不好,……,法院是最末一道工序,案件到法院判决后就执行了。法院不能走在公安的前面,也不能摆在检察的位置上。”由此可见,“朴诚”的董老也常常表现出“勇毅”的一面。
董老的话放到现在也不过时。那个年代,他的观念肯定是不合时宜的。董老受到批判后,主动以年高为由向中央提出改任虚职。1959年3月后,董老在国家副主席等虚职上安度晚年。安度是相对的,虽然董老“朴诚”,有意不问政事,避免卷入政治斗争,但政治还是要找上他。在“艰辛探索”的岁月,他的儿子两次入狱。他私下里抱怨,儿子是替他坐牢。董老写诗发泄悲愤:
闻尔重入狱,吾衰心更惊!卧床苦无梦,食饭竟忘盛。
试飞曾折翼,语频或失声。恢恢天网大,疏释望新生。
董必武成为董秀才之后,东渡日本之前,任黄州府中学堂教员,还与同道创办武汉中学,董老手定四字校训“朴诚勇毅”。这四个字,恰恰是董老一生的写照。如长征途中,组织上让董老带的是“老弱病残妇孺”“连”,他想尽办法克服各种困难,把这支队伍顺利地带到了陕北。

说说董老的家事吧。董老有三个孩子,均是第三任妻子何莲芝所出。1938年出生的长子董良羽,哈军工毕业,退休时军衔仅是大校,前几天去世。女儿董良翚,北大中文系毕业,1941年生,曾任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次子董良翮,1945年生,2017年4月11日在云南瑞丽去世。

董老与董良翚、董良翮。
这个董良翮是“艰辛探索”岁月里的风云人物,是曾经最有名的“红二代”知青,又是那个让董老“卧床苦无梦,食饭竟忘盛”的儿子。董良翮1969年下乡河北,1972年任大队书记,1973年任公社书记兼大队书记,《人民日报》当年刊发介绍他先进事迹的通讯《革命的好后代——记北京下乡知识青年董良翮》。另一位“红二代”知青小他8岁,同年下乡陕西,早年的履历几乎与董良翮相同,2012年以后成为最有名的前知青。

贺家寨安家落户的董良翮


贺家寨最高规格欢迎董良翮回乡探望。
20世纪80年代以后,董良翮在国家部委及商界发展。晚年患白血病,顽强与病魔斗争,享年72岁。

文末附董必武的诗作和书法作品,以示对这位党的模范领导人的纪念。
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着星星火。
风雨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往期推荐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创新成果及其实践意义
中华医学的划时代创举(一)
粮食增产与乡村振兴
辽宁企业家于海洋浴火重生再向前行


gonggao555@163.com
扫码投稿
《百年强国梦》征稿启事


百年强国梦

扫码关注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总监制丨张爱生
总编辑丨张铁林
策划丨徐颖
统筹丨田甜 陈锋
编务丨刘小阳 孙德安
设计丨张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