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操作前请注册或者登录。

红色记忆——彭雪枫将军


点击关注
| 了解更多

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奋进力量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红色记忆——彭雪枫将军
彭雪枫将军是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的高级指挥员,全军36位军事家之一。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史、中华民族反侵略史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都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捍卫真理、坚持原则的政治风范,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才干,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优良作风,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人格魅力,凝练成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雪枫精神”。在当前的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回望彭雪枫将军走过的历程,感佩其辉煌业绩,景仰其高尚品德,传承其红色基因,让“雪枫精神”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忧国忘家 赤胆忠心
1907年9月9日,彭雪枫出生于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他进入北京育德中学学习,在爱国进步教师的影响下,利用课余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革命书刊;当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彭雪枫激动地说:“党就是我的母亲,革命就是我的一切。”从此,他踏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革命历程。
入党初期和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彭雪枫辗转北京、天津、烟台、上海等地,冒着极大的风险,从事学生运动、农民运动和兵运工作,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锻炼。1929年4月在天津工作时,得知母亲病故,他十分悲痛。其伯父劝他:“在此乱事之秋,搞革命太危险,还是回去顾顾自己的家吧!”他忍着悲痛,坚定地说:“革命,是顾千家万家,不能只顾一家;革命,就不怕危险。”
1932年长征途中,彭雪枫在红五军团时,曾机智、果断地粉碎了郭炳生挟持部队投敌叛变的罪恶阴谋,挽救了部队。这年的8月间,国民党军对江西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围剿”。由于敌人来势迅猛,分驻宜黄各地的红二师各团尚未来得及集中,便被敌隔断,失去联络。在这危急存亡的关头,红二师师长郭炳生妄图拖第五团叛变投敌。时任红二师政委的彭雪枫率师直属部队和第七团于转战途中获悉这个消息后,立即带上15名战士,经过5个昼夜的连续急行军,北上追赶,终于在崇仁县境内找到五团。彭雪枫当即向指战员揭露了郭炳生的叛变阴谋,并亲率五团南返。郭炳生只身逃跑投降敌人,成为可耻的叛徒。接着,彭雪枫率领全师突出重围,赶赴风岗圩与陈毅部队取得联系,从而保全了红二师主力,为党立了大功。1933年8月1日,彭雪枫因此荣获中央军委授予的“红星奖章”。
文武兼备 大智大勇
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彭雪枫的大智大勇,令人称颂,特别是长征途中,屡次冲锋陷阵,战功卓著。长征路上,他调任红五师师长,后部队缩编,红五师改为红十三团,他任团长。遵义会议以后,他率领红十三团,随军团由遵义北进,一渡赤水,进入四川南部。随后,在毛泽东制定的二渡赤水、强攻娄山关、再占遵义城的战略行动中,彭雪枫指挥的红十三团,成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先锋团之一。
1935年2月,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一路长征的中央红军在云南扎西进行整编。蒋介石调集40万大军,从四面八方扑来,对红军形成合围之势,并扬言要将红军“聚歼”于此。在这生死攸关之际,毛泽东通过破译的敌人电报分析判断:在国民党的重重包围之中,有一个最薄弱的环节,那就是遵义地区,那里仅有黔军王家烈的一个多师。于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商议后决定:“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
要想重占遵义城,必先攻取娄山关!这是一场事关红军生死存亡的战斗,谁来担此重任呢?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立刻锁定了攻打娄山关的最佳人选——第十三团团长彭雪枫。接到命令后,彭雪枫立即带领部队向娄山关疾进。
1935年2月25日拂晓,当彭雪枫到达娄山关时,发现国民党早已布下重兵防守。他没有贸然进攻,经过实地侦察后,决定派出红十三团的两个营,分别向娄山关主峰点金山和点灯山正面强攻,吸引敌人注意。与此同时,彭雪枫亲自率领另一支部队,沿着点金山右侧陡峭山路,巧妙迂回到敌人后面,向点金山顶峰冲去,抢占了制高点!
俯瞰脚下的娄山关,彭雪枫发现派出的红十三团主力部队正在和敌人激战,于是立即命令从后面包抄的战士们一鼓作气冲下去,对敌人形成合围之势。当天,经过10个小时的激战,彭雪枫率领红十三团成功占领了娄山关。2月28日,红军突破了国民党的重重包围,成功重占遵义城。
娄山关大捷,是长征以来红军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的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就是对彭雪枫指挥的这次抢关战役的真实写照。在红军抢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后向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进军的行程中,红十三团继续担负着艰巨的前锋任务。
彭雪枫的大智大勇,还表现在指挥打仗总爱“靠前指挥”。他经常把自己的指挥位置摆在前沿,甚至亲自侦察进攻路线,直接掌握敌情变化,以便正确指挥部队作战。在抗日救国的战场上,他“靠前指挥”,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四师官兵参加了无数次战斗,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1938年,他带领300多人的队伍,挺进豫东,把华中敌人的后方变成前线,扩大了抗日武装,建立了豫皖苏根据地;他率领新四军第四师指战员,以洪泽湖为依托,在淮北大地开展抗日斗争,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1942年冬,他指挥军队粉碎日寇33天的“大扫荡”;1943年春,他指挥山子头自卫反击战,击毙顽军头目王光夏,活捉国民党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兼江苏省主席韩德勤,获得了反顽斗争的胜利……
以身作则 同甘共苦
在极端艰苦的长征途中,彭雪枫始终以身作则,与红军战士同甘共苦。他在行军途中很少骑马,经常把马让给体弱、伤病或者一些小战士,自己则背个包袱步行。在红三军团过大渡河前后,全团的马匹都丢了,只剩下他和张爱萍的两匹骡子。后来,张爱萍的那匹骡子在通过荒山密林、人烟绝迹的泡桐岗时跌死了,彭雪枫的大黄骡子就成了全团仅有的坐骑。当时,由于水土不服,好多战士泻肚子,为此,彭雪枫就让大家轮流骑上他的骡子。
翻越大鼓山那天,出发时还是朗朗晴天,走了一段后,突然遇到一场疾风暴雨,气温骤然下降,冻得人浑身发抖。先头部队跟着彭雪枫爬上第一座山峰——上大鼓山,又遇冰雹,鸡蛋大小的冰雹把大家戴的斗笠砸穿了好多洞。彭雪枫命令战士们不准停留快速通过,自己则留在山顶等候掉队的同志,直到全部同志都上来才继续赶路。
到达陕北后,彭雪枫任红一军团第四师政委。当时物资匮乏,交通不便,敌人又严密封锁,好多战士都没有鞋子穿,数九寒天只能光着脚行军、操练。彭雪枫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为了渡过难关,彭雪枫号召大家自力更生,人人动手打草鞋,并且自己身先士卒。彭雪枫月夜编草鞋的事迹,很快传遍全师。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全师掀起了打草鞋热潮,不到一个星期,部队没鞋子穿的困难就克服了。看到战士们穿上亲手编的草鞋,雄纠纠、气昂昂地行军、操练,彭雪枫的心里才踏实多了。
彭雪枫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与战士们同甘苦、共患难,后来任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全权代表时,虽然手过千金,也从不浪费公家一分钱,做到款款分明、清清白白。在国民党统治地区工作时,即使经常出入富豪之家,处于灯红酒绿之地,彭雪枫也一直粗衣布履,洁身自爱,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革命本色。
关爱百姓 情同手足
1939年春,新四军游击支队(后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司令部进驻皖东北涡河以北的新兴集。看到这里一片洼地,庄稼收成差,人民生活艰苦,彭雪枫司令员认真思考解决方案。经过调查研究,他了解到新兴集周围方圆二三十里的一片洼地历来受灾,而离此地不远的小岭以南却收成较好。历史上因为挖沟排水问题,岭南岭北经常发生矛盾。彭雪枫立即选派干部做岭南群众的工作,最终,军民协同挖通了一条数十里长的排水渠道,使新兴集一带由十年九涝变为年年丰收。后来,人民群众为了纪念这位一心为民的好司令员,在这里立碑将该排水渠命名为“雪枫沟”(又名“新四沟”)。
1943年8月18日,淮北地区泗南(今泗洪县)大柳巷一带因淮河水猛涨,河堤决口。彭雪枫得到报告后,立即动员师部及附近机关部队协同群众抢险。他亲自抱草抬土堵决口,并率先跳入水中,用身躯挡住洪流。干部战士也纷纷跳入水中,一起组成人墙,协助民工排险。经过6个多小时的抢救,决口终于被堵住,保护了数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彭雪枫教育部队官兵关心老百姓、爱护老百姓,人民群众也更加热爱自己的军队,他们称颂彭雪枫亲率的抗日游击支队是“德治之军”、“文治之军”;称颂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第四师是“天下文明第一军”;称颂彭雪枫是“我们的好师长”。当年,河南永城县城乡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彭司令,真是强,谁提起来谁夸奖。生活艰苦又朴素,关心群众像爹娘。你种地,他帮忙,你打麦子他扬场。日本鬼子‘大扫荡’,抗敌拿起刀和枪。军民团结一条心,打跑鬼子保家乡。”所以,在豫皖苏根据地,军民关系极为融洽。四师部队换防时,人民群众曾在街头摆上桌子,放上一碗水、一面镜子,以示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四师“清如水”、“明如镜”。人民群众还为彭雪枫赠“万民伞”、“千人旗”,修“德政碑”,以古老而传统的方式,表达对他的崇敬和爱戴。
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
彭雪枫具有朝气蓬勃的改革创新精神,在他创建和发展四师的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他坚持发扬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坚持毛主席的军事路线,在人民战争中发展和壮大部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党的政治工作,并建立新型的军民关系、军政关系和官兵关系。他采取加强军政训练和实战锻炼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他善于适应形势,为发挥平原作战的威力,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组建了四师的骑兵团。
彭雪枫对军队政治工作多有建树。1937年10月,他应第二战区总动员委员会主任、著名爱国人士续范亭的邀请,到山西大学发表题为《游击队政治工作》的长篇演说。他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敌后开展游击战的必要性,阐述了游击队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政治工作是军队的生命线”。后来,这篇演说稿子被延安解放出版社出版,定名为《游击队政治工作教程》,并在各抗日根据地发行,成为敌后游击队政治工作的指导性教材。
彭雪枫十分重视知识分子。他在河南竹沟创办教导队,在新四军四师创办随营学校、抗大第四分校,广泛吸取青年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并亲自授课,兼任校长。他在工作中充分信任和大胆使用知识分子,使他们坚定革命信念,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锻炼。在他的主持下,新四军四师以老红军为骨干,大量吸收青年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较快地建成了一支富有朝气、非常活跃、新老干部团结的坚强部队。当年参军的不少青年知识分子后来都成为党政军各方面的领导骨干。
彭雪枫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及时推广,开展强有力的政治工作。写工作总结,起草讲话稿,他都亲力亲为,从不假手他人。由于来自实践,他写的文稿通俗流畅、气势磅礴,讲话深入浅出、有声有色,人们都爱看彭师长写的文章,爱听彭师长做的报告。他把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作为自己工作的首要任务,虽然身为军事指挥员,却在办好党报和剧团上倾注了不少心血。当时,人们都熟知新四军四师有“三件宝”:拂晓剧团、《拂晓报》、骑兵团。1938年4月,彭雪枫亲自创建和领导的拂晓剧团,是当时边区发动群众的有力工具,深受边区军民的热爱与欢迎。1938年9月,彭雪枫创办了《拂晓报》,并亲自题写报名和发刊词,同时带头撰写稿件,参与编辑工作,使这张报纸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舞官兵战斗意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拂晓报》内容生动活泼,反映情况迅速,富有强烈的战斗性和鼓动性,所以深受广大指战员的欢迎和喜爱。彭雪枫为骑兵团的组建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并将自己心爱的坐骑——“火车头”送给了骑兵团。后来,骑兵团在战斗中迅速成长,至1942年夏,已由原来的3个连发展为4个大队约五六百人,其威名在根据地军民的心中不断提高。
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将军以身殉国。“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生入死,功垂祖国;打日寇,打汉奸,千百万同胞自由平等,泽被长淮。”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当时为他送的挽联。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也共送挽联,称赞彭雪枫是“共产党人好榜样”、“中华民族英雄”。1988年,经中央军委审议,彭雪枫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一同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
彭雪枫将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辉煌的一生。时至今日,将军殉国已70余载,与烽火岁月相比,虽然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彭雪枫将军以其探索、实践所凝练而成的“雪枫精神”,不会因时代变迁而黯然,不会因岁月尘封而失色,永远是激励我们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往期推荐
一代名将左权将军
红军杰出将领——蔡申熙
曾中生将军:能文能武,智勇双全
元帅之才——王尔琢
红军英烈——伍中豪

-END-


# 扫码投稿 #

gonggao555@163.com
《百年强国梦》征稿启事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百年强国梦

总监制丨张爱生
总编辑丨张铁林
策划丨徐颖
统筹丨田甜 陈锋
编务丨刘小阳 孙德安
设计丨张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