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中生将军:能文能武,智勇双全


点击蓝字
了解更多

曾中生将军:能文能武,智勇双全
1935年8月中旬的一个夜晚,四川卓克基草原上,红四方面军驻地附近突然响起了清脆的枪声,枪声过后便有人大声喊叫:曾中生逃跑啦!向敌人投降啦,快追呀。
数年之后,曾中生的名字再次被提起,直到这时候人们才知道,卓克基草原上发生的那一幕,不过是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有计划有预谋实施的一起谋杀案。

曾中生
曾中生,1900年生于湖南省兴宁县(今资兴市),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浦四期优秀毕业生,曾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徐向前元帅在回忆录里盛赞自己的这位战友:“能文能武,智勇双全”。
1930年11月,曾中生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被派到了鄂豫皖,就在他到达的同时“围剿”鄂豫皖红军的战事刚刚拉开序幕,曾中生随即投入了红军“反围剿”的战斗之中。
曾中生组成了中共临时特委和临时军委,统一指挥反“围剿”斗争,此时红一军和红十五军是在外线作战,苏区内防空虚,曾中生以少数留守部队和地方武装为基础,组成了三路指挥部与来犯部队周旋,开展游击战争。迫使“围剿”军不敢冒进和分散“清剿”。此举为红一军和红十五军,赢得了战机。
1931年2月,曾中生出任鄂豫皖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在随后鄂豫皖苏区第二次反围剿的战争中,他和旷继勋、徐向前等人采取声东击西,“飘忽”制敌的战术,挫败了国军一系列攻势,随后曾中生主持制定建设鄂豫皖的各项政策,创办军政学校,整编红军主力将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
鉴于“围剿”军已取守势,他决定发动进攻作战,与地方武装相配合,拔掉苏区内国军的孤立据点,使红军和鄂豫皖苏区得到了巩固和扩展,人口达到了二百多万,红军也发展到了一万五千多人。
然而随着张国焘的到来,曾中生的命运发生了逆转。
随着双方战略思想的分歧,日益加剧,10月上旬,张国焘召开团以上的干部会议,一口咬定曾中生是从事“动摇党在红军中的威信”“反抗中央分局”“纵容反革命分子”的活动,将他调离部队考察。
1931年5月,曾中生和军长徐向前一起,把红四军的情况和行动方向直接向中共中央军委报告,明确表示反对张国焘的错误军事方针。张国焘以“反抗中央分局”等罪名,将他调离部队“考察”。
曾中生撤职蒙冤之时仍不计个人得失,兢兢业业工作。在第三次反“围剿”中,曾中生指挥部队奋起迎战,歼敌千余名,后又在永家河打垮数倍于红军之敌。
1932年12月,曾中生撰写了《与川军作战要点》《游击战争要诀》等军事著述,并提出加强党、红军和地方武装建设。正当他致力于军事理论研究和指导部队训练时,张国焘将他非法逮捕。
在押期间,他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与“剿赤军”作战要诀》这一著名的军事著作,详细地分析了国民党军队的10种“围剿”战法,总结了关于人民战争、关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以及持久战、速决战和运动战等有关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后来,他的这本小册子和其它军事著述转送到延安,为毛泽东系统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曾中生仍是被关押的身份,他拖着遭受严重摧残的身躯,拄着拐杖随军行动。6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懋功会师。曾中生给党中央写信,表示愿意接受中央的审查。张国焘怕中央弄清事实真相,匆忙将曾中生秘密杀害。
曾中生含冤早逝,时年35岁。
1945年,中共中央为曾中生平反昭雪,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中共中央后来确定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要知道在我国1614名开国将帅中,仅有36人被授予共和国军事家称号,曾中生就是其中之一。
人物简介:
曾中生(1900—1935),资兴县人。中国工农红军著名军事理论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9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冬回国,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武装工农部部长。1930年9月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任中共鄂豫皖特委书记、军委主席,指挥鄂豫皖军民胜利地挫败了国民党军的第一、第二次“围剿”。1932年12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他撰写的《与川军作战要点》、《游击战争要诀》等著作被列为红军军事理论教材。1935年8月在四川卓克基殉难,时年35岁。 
往期推荐
元帅之才——王尔琢
红军英烈——伍中豪
青年楷模——恽代英
担任过总书记的张闻天
兵团司令——程子华


gonggao555@163.com
扫码投稿
《百年强国梦》征稿启事


百年强国梦

扫码关注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总监制丨张爱生
总编辑丨张铁林
策划丨徐颖
统筹丨田甜 陈锋
编务丨刘小阳 孙德安
设计丨张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