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了解更多
百炼成钢——秦基伟
秦基伟(1914年11月16日-1997年2月2日),湖北省红安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历任云南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等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副委员长。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至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常委。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97年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
一把梭标闹革命
1914年,秦基伟出生在湖北黄安县秦罗庄一个农民的家里。父亲秦辉显勤劳厚道、家道不算富裕却也够温饱。8岁时,父母把他送进村私塾读书,指望他能识几个字,好念通官府的公告,算清收成支出。谁知秦基伟天性好动,受不了私塾先生的约束,经常瞅冷子脚底抹油,溜到外面逮鱼捉虾,引弓游戏。私塾先生先是用竹片狠打手心,两年後打手心也不管用了,一咬牙勒令他退学。因打架丢了学籍,这是他日後十分遗憾的一件事,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痛楚地认识到了没有文化的悲哀,於是他发奋学习,坚持每天写日记,常常对着镜子练演讲,终於成为一个既有赫赫战功同时又有较高文化素养甚至颇有艺术细胞的军事领导人。
1925年,一场瘟疫,夺走了他父母、哥哥、伯父的生命,11岁的秦基伟成了孤儿。偌大的农舍里只剩下一个孩子,那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他白天要下地种田,晚上回来还要自己做饭吃。1927年,外面的世界已是闹哄哄的了,到处都在打土豪分田地。那年的冬天,他正在破屋子里劈柴,他本家的一名堂叔风风火火闯进来喊:‘还劈个么柴,闹革命了,还不跟着打县城去!’接着,外面又来了一群衣衫褴褛的庄稼汉子,人人手里拿着梭标、大刀,喊着口号。秦基伟接过一把梭标就冲向队伍。这天是1927年的11月13日,秦基伟参加的就是著名的黄麻起义。
秦基伟参加红军後,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分到三团机枪连当战士。第一次战斗,是跟国民党第二十军郭汝栋的部队交手。那时他的武器是一根梭标。他多么渴望有枪啊!看到别的老战士趴在土堆上用枪射击,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没枪,没枪我不会抢吗?他一挺梭标,大吼一声就冲向敌阵,完全不理会飞来的弹雨,一个敌兵看见秦基伟不要命地冲来,吓得扔了枪就跑。哈哈,得来全不费功夫!秦基伟拣枪如获至宝,嘿,汉阳造!他扔了那土里土气的梭标就用枪打了起来。这次战斗,他崭露头角,被提拔为副班长。没几个月,他又升为班长、排长。
1931年,苏区大肃反。秦基伟算幸运的,没有被抓,但被‘降职’了。秦基伟想不通。我没犯错误呀!为什么降我的职?後来听人传说,是被人‘张冠李戴’了。因为他年少时出过天花,脸上有几颗麻子,被大家喊作‘麻子排长’。红军时代职务称呼比较随便,由於战斗中变化大,有的干部互相之间甚至只知绰号不知姓名。恰巧,本连三排长也是个‘麻子排长’,曾经对肃反说了几句风凉话,可能是被连长和指导员(已先被抓走了)供了出去,於是保卫局就来找‘麻子排长’的事。又因为三排长是雇农出身,比他的中农成份好,所以没怀疑三排长,稀里糊涂地把他给收拾了。好在秦基伟才是个排长,又沾了工农干部的光,脑袋才没有搬家。
血战上甘岭的虎将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了。这一仗举世瞩目,美军盯上上甘岭,其实是盯上了上甘岭身后的五圣山——中部战场最高的制高点。秦基伟指挥的志愿军第15军生死搏杀整整43天,打退敌军进攻900多次,最终赢得伟大胜利。秦基伟一战成名。
未雨绸缪的战略运筹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首因是正确的战略预判。10月13日,战斗的前一天,秦基伟认为敌人可能会选择我不注意的方向突然攻击,这种情况必须警惕和准备。
按照常规战略判断,美韩军向西方山进攻、夺取平康平原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志愿军在此部署了精锐力量。然而,对手却先选易守难攻的五圣山作为主攻方向,发动疯狂轰击。战斗第一天,就向两个仅有3.7平方公里的小山头,发射炮弹30余万发,投掷炸弹500余枚,平均每平方公里倾泻炮弹和炸药达45吨。
令美军没有想到的是,秦基伟指挥西方山的44师按兵不动、侧面牵制,45师在上甘岭顽强抵抗、牢守阵地,最终彻底打破了美军声东击西的企图。秦基伟晚年接受采访时说道,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一只眼睛盯着五圣山,另一只眼睛一定瞪得老大窥视我的西方山”“只是我们在西方山死死按兵不动,范弗里特才悻悻作罢。如果我们因为上甘岭战事吃紧而动用西方山的44师,范弗里特很有可能回马一枪”。
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体现了秦基伟高超的指挥艺术。他不拘一格的创新思维,不断进行战略战术摸索、新装备技术研究、战法指挥创新,历练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也决定了战场上的成功。
“一意孤行”建设坑道。上甘岭战役能够坚持到最后胜利,一个重要原因是秦基伟力排众议修筑坑道工事,并摸索出了“打斜眼、少装药、紧填塞、放群炮、快排烟”等先进施工方法,改变了原先壕沟挖在山梁上的做法,挖山洞把兵藏在大山腹部。秦基伟曾在日记中写道:坑道战就是当敌人爬到我们的身体上时,我们却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钻进了敌人的心脏里打。面对6万多敌人、3000架飞机、170多辆坦克、300余门105毫米以上口径的大炮,地面工事被全面摧毁的情况下,志愿军有效保存了有生力量,及时给予了回击。
发挥炮火威力,形成炮火优势。秦基伟认为,充分发挥炮兵作用,不但是歼灭敌人的需要,也是保护自己的需要。他深知,“喀秋莎”火箭炮弹径大、弹群密集、发射速度快、杀伤力强、机动性好,最适合用于对大面积集群目标射击。然而,15军只有24门“喀秋莎”,与美军弹药量相比微不足道。秦基伟命令“喀秋莎”秘密参战,停车便打,打完就撤,“喀秋莎”先后发射10次,毫发未损。上甘岭战役期间,对敌炮战16次,配合步兵反击、阻击、袭击分别43次、39次、6次,对空作战792次,共计896次,歼敌12800余人,占整个战役歼敌人总数一半以上,击落击伤敌机74架,击毁击伤敌人大口径火炮61门、坦克14辆。同年12月,毛泽东肯定道,今年秋季作战,我取得如此胜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外,炮火的猛烈和射击的精准确实为制胜的要素。
创造步兵打飞机的奇迹。当时,联合国军掌握制空权,时常低空飞行,扰乱我军作战部署和行动速度。秦基伟大胆提出,美国飞机也没什么了不起,我们即使打不下来,也要把它撵到高空,让它不敢低飞。1951年4月23日、25日两天时间里,第15军仅第113团就连续击落5架飞机,生俘多名跳伞的美军飞行员,创造了志愿军步兵团打敌机最高纪录。27日,志愿军司令部表彰该军:“22日至26日,四天之内击落敌机十一架,成绩很大,值得表扬。”由此,志愿军各部队纷纷掀起步兵打飞机的热潮。
不畏强敌的决心意志
久经沙场的秦基伟曾感慨:上甘岭战役是他一生中最残酷的战役。在前往朝鲜战场前,秦基伟就喊出了“我的名字不书英雄榜,便上烈士碑”的豪言壮语,请求带领15军入朝参战。上甘岭之战是范弗里特摊牌计划的招式,如果能够占领五圣山,那么中方不得不后撤1250码(合1143米),美军可在谈判中取得优势。因此,他计划用炮火猛攻速战速决,预计6天内占领山头,而损失最多不超过200人。
秦基伟意识到此次战争的重要性,于是下令,不惜一切代价,不怕任何牺牲,为了完成掩护任务,15军准备打光最后一兵一卒。在反复争夺高地的惨烈拉锯战中,双方伤亡惨重。在我军最艰难的时刻,秦基伟给45师师长崔建功打电话说:现在整个朝鲜战场就是上甘岭在打,这是15军的光荣!15军已经打出了很硬的作风,咬着牙再挺一挺,敌人比不了这个硬劲……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往往也是敌人更困难的时候,这就要与敌人较量胆魄意志。上甘岭战斗要坚决打下去!我们就是要和美国人比比这个狠劲凶劲!为了全局的胜利,要娃娃婆娘一起上,我也要抬着棺材上,15军打光了也在所不惜。
上甘岭战役之艰难空前绝后,可越是战斗遇到瓶颈的时候,往往就是拼指挥员意志决心和坚韧精神的时候。上甘岭一战让全世界认识到新中国的实力,证明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骨头比美军的钢铁还要硬,周恩来称之为军事史上的奇观。秦基伟的英雄主义精神,始终贯穿着15军官兵坚守上甘岭、激战上甘岭,最后赢得上甘岭战役的全过程。
人物评价
秦基伟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原中央军委常委,原国务委员,原国防部部长。
周恩来言秦基伟将军:“是文化人中的没文化人,没文化人中的文化人。”秦基伟秦基伟将军躯干伟岸,浓眉赭面。1984年10月1日,邓小平国庆阅兵,将军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作为阅兵总指挥随行,侧立阅兵指挥车上,威风凛 凛,目光夺人,被誉为“神将”。
1953年6月16日上午,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菊香书屋,接见了秦基伟。毛泽东指着秦基伟对刘少奇、周恩来介绍 说:“15军军长秦基伟,在太行山当过司令。现在又是上甘岭的英雄。”刘少奇握住秦基伟的手说:“上甘岭开创了一个世界纪录!”周恩来也握住秦基伟的手 说:“你们打得很苦,很顽强,打得很出色。上甘岭战役,是我国战争中又一次重要战役,是军事史上的奇观。”
往期推荐
精神引领 典型示范 久久为功——学雷锋典型报道六十年述评
“中国第二敦煌”:天下第一彩色连环壁塑(上)
用大型壁画弘扬时代主题——访京郊壁画圣手曹文忠大师
传承、创新、跨越,让民族文化绽放光芒——武功书法创始人张新进(上)
我党红色特工——钱壮飞
gonggao555@163.com
扫码投稿
《百年强国梦》征稿启事
百年强国梦
扫码关注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总监制丨张爱生
总编辑丨张铁林
策划丨徐颖
统筹丨田甜 陈锋
编务丨刘小阳 孙德安
设计丨张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