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妹、厕语、厕规,怎么一个都听不懂啊?



网络世界还有厕所吗?
你别说,真有。
一个让人们在互联网上能“随意排泄、拉💩”的地方,收集各种负能量,接纳各种快要把生活过得像下水道老鼠的人,这是赛博版的厕所。

图为 鼠鼠表情包
对应现实,比起大都市商圈里香水味扑鼻的“厕所”,它可能与城中村里、马路边边、水泥和绿棚架一起就围成的“大公厕”要更为相似。
恶臭的,隐秘的,藏匿的,罪恶的。
人们对现实公厕可能有的印象,放到赛博厕所身上也都还挺合适的。
有人在厕所作恶,有人在厕所偷哭。
无论意味好是坏,它都确实给不少人提供了一种“庇护”。也正因为此,赛博厕所自兴起后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各种类型的厕所也应运而生。

图为 微博搜索页面截图
甚至包括儿童性侵幸存者厕所。
⚠️Trigger Warning⚠️
本文内容包含性侵犯的相关描述
有类似经历者请谨慎阅读
01
躲起来,说“真话”
赛博厕所到底是啥?或者说,它是怎么蹦出来的?怎么有人想到把“禁止随地大小便”运用至互联网发言的?(真聪明啊

图为 洁厕灵广告 香香哒
有需求就有市场。
人们想说些难以在公众前说的话,又想找到和自己抱有相似想法但碍于环境而噤声的“同好”时,厕所,也就是隔空喊话bot,出现了。
比如,觉得某IP里的哪对“美帝”(圈中人气最高的CP)其实特别难磕、某偶像团体成员最近长得越来越出其不意、某画手出的图丑还贵、某舍友半夜敲键盘声音特别吵等等等等...
一切直接讲出来可能会被骂的话,只要找到对应的厕所,制成“大便”(写成一篇投稿)后都可以发出。
取昵称、用黑话、在词语间打斜杠,都是些常见的厕所“防搜”手段。
厕所背后运营的人平常只做投稿的传话筒,收到投稿就帮忙发出,不进行任何评价。一切都是匿名的,一切都是隔绝的。
随地大小便缺德,那我找个厕所,偷偷拉一泡,总行吧!

图为 庞龙《兄弟抱一下》歌词截图
就这样,厕所以“说真话”为要义,在互联网上迅速流行。针对讨论对象和厕友特点,厕所还衍生出各种各样的主题,为所有前来如厕的人们提供适合的马桶。
大概可粗略地将其分为三种:
二次元厕,即以各类作品中的角色、剧情等为主要讨论对象,虚构性最强。
投稿中言论除偶尔对该角色粉丝群体可能造成真实影响外,基本不会产生较直接的攻击性。比如《宇宙探索编辑部》的@三句话让糖纸菌为我花五百二。

图为 微博@三句话让糖纸菌为我花五百二 主页
二点五次元厕,即以明星等各种公众人物为主要讨论对象。
真人,但毕竟是“社会公众人物”,具有一定接受社会舆论的能力。比如内娱厕、各种偶像团体厕等。
三次元厕,则以“素人”,身边时时刻刻可接触到的大家、个体为主要讨论对象。
距离大家最近,也最有可能造成较严重的伤害。比如吐槽舍友厕,大学生厕,穷人厕等。
事实上,厕所文化流行至今,也已造成几起“网暴引人自杀事件”。

图为 #香港18岁少女遭网暴跳楼身亡# |图源 @海牛蕾姆
厕所里的人讲着“真话”,但又时而夹杂着“当真你就输了”的乐子人态度,起哄、复合、不屑,稍加不注意就可能走向极端。
于是,厕所文化在大众心中逐渐浑浊不清。厕所主要用户“厕妹”,也受到了人们的质疑,甚至慢慢开始被部分人称作为“性转版孙吧男”。

图为 网友总结厕妹形象|图源 @猎人小木屋
她们平均生活状态为备战中考,心智不一定发育成熟。她们心里的黑泥好像说不完,似乎妒忌着所有生活幸福、情绪稳定的人。
她们四处锐评,但又见光死,在主流论坛中几乎找不到她们的身影。她们深谙摆烂大道,“我就是只下水道老鼠,你让让我吧”,道德底线飘忽不定。
她们蔑视排挤“厕外”,又像被社会规范围剿至此,难以走出“厕内”。
她们可能发展出消极侵略的暴力,但用“骂人脏”概括她们却是太肤浅的。
毕竟到头来,为什么有厕所,为什么有厕妹?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要躲起来、以一种“不健康”、“不符合社会规范地”方式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这同样引人深思。
02
“老公敏,我好崩溃”
在如此之多的虚虚实实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超乎想象的厕所:
一个属于儿童性侵幸存者们的赛博厕所。这里悄悄储藏着她们的心里话:
“我觉得自己特别特别恶心”、“为什么我会经历这样的事情”、“我曾强迫自己在性虐待中体会快乐,他有老婆孩子,我每天都想杀了他,我脑子里充满自厌和仇恨”。

图为 儿童性侵幸存者厕所部分投稿1
一切像伤口的脓包被戳破,像瓶盖扭开后气泡疯狂上涌的汽水。她们无处放夺的自我怀疑、自我厌恶、仇恨与痛苦,终于有了出口。
从小小厕所里数量刚过一百的投稿中,我们会发现,她们绝大多数,为受到身边熟人、亲人侵犯。哥哥、爸爸、舅舅、爸爸的朋友、妈妈带回家里的男朋友,学校里的老师。
同时,性侵发生时她们的年龄都非常小,小学和初中为主。

图为 儿童性侵受害者厕所部分投稿2
由于性教育的缺失,她们许多人在那时都无法准确理解自己正在经历些什么,她们只是感到难受。
直到长大逐渐对性与性侵犯有了认知后,她们才终于为自己的痛苦寻找到一个原因,却又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所迫,而难以发声与求助。
于是她们逃向厕所,分享自己的性侵犯经历,分享自己“被欺骗着爱上侵犯者”的故事,分享自己的痛楚,自己想要用刮眉刀杀死侵犯者的冲动。

图为 儿童性侵幸存者厕所部分投稿3
而儿童性侵犯厕所会接受一切。
她们说“宝宝你很好😭😭”,说“宝宝你没有错”。她们一齐诅咒侵犯者,一齐疏泄恨意。

图为 儿童性侵幸存者厕所部分投稿4
厕所可能是罪恶的温床、不正当贩卖的交易点。厕所可能动摇人们谨言慎行的良心,激化和吹捧人们恶意。
但对于这群儿童性侵幸存者而言,厕所却也发挥了另一种作用。
厕所是她们的保护伞。在这里,没有人能找到她们,大家都是一样的,大家都相信着彼此。
在这里,没有他人“可怜,却实际上不在意”的怜悯凝视,没有人叫她放下、叫她忘记,没有人质疑“为什么不拒绝?为什么不报警?”

图为 Maeve与Aimee在厕所里聊天
厕所,复杂又抽象。
但她们在这心理防线筑起的高墙两边,互相依偎,舔舐着彼此的伤口。
03
核图能止痛
与如此小众、逼仄的“幸存者自救”类似的,还有创伤核(Traumacore),也可称伤核。为“X+核” (name + core) 形式命名的艺术风格里的其中之一。
它是一种深入研究虐待和创伤(尤指性创伤与儿童性侵)的审美意象。

图为 创伤核1
儿童的卧室、玩偶、三丽鸥、游乐场等各种与童年相关的事物为创伤核的常见元素。

图为 创伤核2
在儿童性侵害犯罪中,施暴者往往以“可信任”的身份出现并靠近,哄骗着、欺瞒着营造出一种“温馨”又“爱意满满”的情境,再霎时间撕破人皮面具,漏出禽兽般的丑恶嘴脸。
因此,将精致、甜蜜与怀旧的图像与有关抑郁症、自杀、饮食失调、儿童性虐待、宗教虐待和虐待性关系的黑暗主题进行对比,是创伤核的主要创作手法。
ta们以叫嚣般的反差,表达着自己对性创伤的感受。
我们总是能在创伤核中,看到一个似乎温馨可爱的女童房间,却蒙上一层黑影。

图为 创伤核3
看到许多三丽鸥可爱人物贴图,却在说着“请停止,我快要受不了了,我快要受不了了,我快要受不了了,我快要受不了了…”

图为 创伤核4
这种将感受转为某种视觉形式的做法能发挥出一定艺术疗法与创伤应对机制的排解作用。但当然,创伤核也是无法替代专业的治疗和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创伤核并不支持、接受非某种创伤幸存者参与“核图”的制作与传播。因为创伤核并不允许ta人将其视作一种“潮流”或“美学”。
它们大部分为受害者自发制作并匿名发布,这也使其版权较同体系的怪核、梦核等要更为不确定。因为制作创伤核的人们并不会集中地、以“艺术博主”等身份在某平台内频繁更新。ta们居住于小众。
厕所和创伤核,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主流中无声的社会群像。它们也是儿童性侵幸存者们,默默找寻到的几种自救途径。

有许多朋友对厕所里怨天怨地、“沉缅于自我苦痛”,甚至是无差别扫射所有人的言语氛围感到反感,是可以理解的。
但比起指责ta们,又或是劝告对ta们说“你你你,别上厕所,别做厕妹了”,我们或许也想关注关注,这种“恶意”或“病态”产生的原因。
6月1日起,北京12345开设未成年保护热线。未成年们可通过拨打此热线直接上报自身受侵害情况,进而寻求受理、保护与帮助。

图为 北京预设未成年保护热线|图源@央视新闻
完善和普及社会工作、性教育、防性侵教育、性创伤疗愈与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向“厕妹们”伸出可被触碰到的手,这些或许都能指向条有光的前路。
毕竟逃向厕所、还是逃向创伤核,我们可能都只是想逃离消不散的痛苦。
p.s. 如果想互动但不想留言被放出,可以写上【请勿精选】哦~
参考文献:
[1]https://aesthetics.fandom.com/wiki/Traumacore

 编辑:愿我们不再害怕寻求帮助的白菜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