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马拉松能有多快乐


比赛季又到了,每天都能刷到很多很多的比赛,点开一个链接就有了无限的可能,如果真的有平行宇宙的话,那点开一个马拉松报名链接的这一刻,就会分裂出2个平行宇宙,分别是报名和不报名,报名后又分裂出2个,中签和不中签(部分不需要抽签的赛事除外,比方说杨凌马拉松和儋州马拉松),中签后再分裂2个,去参赛和弃赛,去参赛后又分裂为2个,顺利完赛和跑崩退赛。
正是有了这么多的可能性,让马拉松报名这项活动变得没有那么严肃,随时可以遐想一下报名了一个马拉松以后的无数种可能性。
在成都跑马拉松时,路边的人都在喊雄起,在无锡跑马拉松时,恰逢第一波疫情结束,路边的人都在喊无锡加油(虽然也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喊),在儋州跑马拉松时,路边都是挺拔的椰子树,在杨凌跑马拉松时,一路就跑进了杨凌农业科技大学,看到路两边全是围观的大学生,自己根本不好意思减速。
所以看到几十个或大或小的城市开启的马拉松报名,总是会忍不住想如果报名了会怎么样。拉萨半程马拉松,如果报了名是不是可以跑过布达拉宫,在稀薄的氧气中沐浴在蓝天白云之下。湖乱跑,是不是可以和陌生的跑者一起在陌生的城市聊42公里的人生。北京马拉松、上海马拉松、长沙、武汉、太原,去奔跑和仅仅去旅游,应该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吧。
并且这种遐想不单单是对跑步本身,要知道,对于平日里要上班的人来说,去外地参加一场马拉松,从中签那一刻起,比赛就开始了,周五下班就开始计时了,通常是周六领物,周日跑步,所以周五晚上或周六一大早就要出发去机场或高铁站,极限操作安排好所有工序,什么时候到达,什么时候去酒店放行李,什么时候去领物,什么时候吃什么晚饭,第二天几点出发去起点、怎么去,这一切的一切,在中签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构思了,安排的不合理,可能会造成在比赛发枪的时候无法按时站在起点顺利比赛,所以能站在起点上的跑者,已经是最棒的自己了。
正是需要细致地规划行程,才让看到报名链接的我就已经开始浮想联翩,如果是去不算远的临近城市比赛,还可以带着家人一起自驾过去,家里人在那里游玩,我在那里跑步,这样的话,跑步的乐趣又增加了一层。
也会有一些问题,比方说如果一个地方没有比赛,那就不太想出发,如果出发了,那一定想找个机会在这个从来没跑过步的城市里跑上一次。有一年长沙马拉松刚刚结束,第二周我就去了长沙,到了以后感觉很可惜,早来一周的话就可以参加比赛了,虽然深感遗憾,但我还是找到了自洽的方法,从住的地方出发,跑到橘子洲,在景区里跑一大圈,再去岳麓山,跑上山,再跑下山,全程大概21公里,还外加了一段不算低的爬升。这个安排简直太有趣了,那天我过得很棒。
其实跑马拉松了以后,感觉自己算是很不努力的那一个类型,到现在跑一个全马还要在30到40公里处崩得一塌糊涂,每次跑崩我都心安理得,深知这个状况并不是我这一次跑步不努力造成的,而是平时训练太随意,跑量严重不足导致的,所以悠闲地在赛道散步,给超过我的数百人加油,在补给站吃好多好吃的,也是一种乐趣,就是太心安理得导致比赛结束之后依然不刻苦训练,这不太好。
跑马拉松后还有个有趣变化,不再惧怕距离了。南门到西门有多远,2公里,十几分钟就跑过去了。城墙一圈有多远?13.7公里,没事了就可以跑一圈,天天跑都可以。钟楼离曲江有多远?也就才10公里,跑个步就过去了。大明宫最北边到航天城有多远?也就不到一个半马的距离。跑得多了,认识也进入了另一个层次。一段3公里的路程,步行需要半小时,但对我来说就是15分钟。日常行动随时可以和跑步结合,比方说买个早餐,取个检查单,通勤等等等等。
综上所述,即使在没有跑步和旅行的日子里,看到五彩斑斓的各地马拉松报名链接,跑步的乐趣总是会浮现眼前,这种快乐既是发自内心的、也是遵从身体的,这种体验也是多层次的、充满乐趣的,让我感觉自己还在努力,还在路上,可以继续加油了。
以上。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