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抄家灭门,15岁少年刑场夺刀连杀十几个人!朱棣都震惊了



古道
公元1402年,年仅15岁的刘超连同亲人们,一同被押往刑场执刑。
眼看父母、奶奶等亲人,一个个人头落地,血溅三尺,刘超突然仰天大呼,全身发力,挣断了绳索。
随后,他从刽子手手中夺下砍头刀,一阵乱砍,数十位刽子手、监斩官倒地而亡。
刘超一家,本就无罪,之所以被判刑,是受一种叫“瓜蔓抄”刑罚的株连。

01
刘超的父亲刘固,曾担任青州教谕,深受百姓爱戴。
建文初年,因母亲年事已高,刘固上书朝廷请求退休,以便更好尽孝道。
这事被御史景清知道了,景清一贯惜才,赶紧给刘固写了一封信。
信中,景清先是称赞了刘固孝心感人,工作能力强,然后建议刘固不如携家人赴京任职,这样就可以工作尽孝两不误。
刘固也觉得自己壮志未酬,便欣然接受招揽,带着一家人来到南京。
谁知,还没等刘固施展拳脚,燕王朱棣便起兵了,靖难之役爆发。
景清作为建文帝的心腹,忙得不可开交,对刘固也就顾不上了。
此后,俩人便再没有什么来往。
02
靖难之役一打就是四年,朱棣最后篡位成功,建文帝不知所踪。
朱棣登上皇位后,时刻担心朱允炆会突然现身,跟建文旧臣里应外合。
为消灭这种可能性,他一面命人暗中寻找朱允炆,一边对不肯臣服的建文旧臣,实施残酷大屠杀。
最具代表性的如方孝孺,被诛十族。
但有一个人的遭遇,也和方孝孺差不多,他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御史景清。
景清跟朱棣是旧相识。建文朝时,他曾担任北平参议,经常跟就藩北平的朱棣一起摆龙门阵,朱棣也很赏识景清(燕王与语,言论明晰,大称赏)
南京陷落后,他与方孝孺等相约以身殉国。
没曾想,他还没自杀,朱棣的橄榄枝就递过来了。
朱棣表示,因为之前的交情,他有意让景清入职新朝,继续当御史。
景清呢,竟然也没推辞,反而爽快地接受了朱棣的提议。
因为这,建文旧臣们纷纷嘲讽他“言不顾行,贪生怕死”。
讥笑他的人不知道,景清其实从没想过当朱棣的走狗,在他看来,朱棣是造反,对于这种篡位者,他只想狠狠报复,为旧主报仇。
但一个文官,身无寸铁,更无一兵一卒,怎么报仇呢?
景清有自己的方式。

▲景清。来源/电视剧《大明风华》
03
某日上朝前,景清在腰里藏了一把短剑。
然而,也许是长久的谋划终于要实行了,景清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紧张和害怕,以致看起来有一点点反常。
就是这么一丁点反常,被久经沙场到敏感至极的朱棣,捕捉到了。
事实上,朱棣不能不敏感,因为就在前一天,主管天象的官员向他报告:“异星赤色犯帝座甚急。”
皇上,星象显示,有人要干掉您!
朱棣时刻防备着,景清接下来的举动,也验证了他的猜测。
景清动手了。朝会结束后,他趁众人不备“奋扑向前”,朱棣闪身躲过,命左右搜身,搜出一把短剑。
意识到自己必死无疑,景清奋力做出最后抵抗,他不停咒骂朱棣,并高呼:“欲为故主报仇耳!”
气急败坏的朱棣,当场命人打掉景清的牙齿,割掉他的舌头,又命人对他施以磔刑(古时分裂肢体的酷刑)。
景清被杀后,朱棣又对他追加“剥皮”之刑,命人剥下景清的整张人皮,然后再在人皮内塞满稻草,悬挂于长安门示众。
做完这些,朱棣依然觉得不解气,他下令诛杀所有跟景清有过往来的人,不管是亲疏还是远近,这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瓜蔓抄”。
“瓜蔓抄”波及甚广,曾和景清有过书信往来的刘固一家,就此被牵连。
刘固无辜吗?当真无辜。
因为他和景清实际上没有密切往来,甚至他们的关系就止步于景清劝他来南京上任的一封信。
而景清之所以劝刘固来南京,仅仅是出于为朝廷着想的爱才之心,并没有那么多的个人色彩。
但急于立威的朱棣不这么想,而且就算刘固是无辜的又怎样,他要的就是哪怕滥杀无辜,也无人敢议论的威慑恐怖气氛。

▲朱棣杀进南京城。来源/电视剧《大明风华》
04
刑场上,刘固拉着刘超的手,对他说:“儿啊,我们受朝廷厚恩,如此也算为朝廷尽忠义了。”
话音刚落,刘固就被刽子手摁下,手起刀落,人头滚落在地上,断颈里喷出一道热血,四处飞溅。
眼前这幕彻底激怒了刘超,他气运丹田,仰天一呼,拼尽全力挣脱绳索,夺过身边刽子手的大刀,猛地挥向他们,一阵乱砍,数十名刽子手倒地而亡。
朱棣闻讯后,怒火升腾,“诏磔之”,刘超被凌迟碎尸。
刘超一家去世后,南京城内的屠戮,还在继续。
鲜血染红了新帝国的夜幕,也为朱棣之后的治世,投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 推荐阅读 #
唯一一张太平天国封王的照片
靖难之役后,朱棣清洗建文旧臣
朱元璋抢臣子老婆不成,把媒人剁成肉泥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