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有个资深的专家级老师,业务是一流的,但这人是绝对的米国粉。
这段时间不是法国那边事情比较乱么,她在朋友圈里也老数落法国人,意思就是米国对法国有复国之恩,法国动不动就要自己搞一套,是很不地道D,某种程度上就是文化方面的自信在作怪。
老专家认为法国在文化方面并不能自信,不然怎么轻轻松松就被文化入侵了。
鉴于这位老同志在专业领域的德高望重,很少有人在评论区直接反驳她。
今年她儿子高考结束,就休假带着全家去米国玩一段时间,没想到遇到了国外爱国主义的经典矛盾场景。
前几天不是米国独立日嘛,她看到不少地方的高楼亮起红白蓝(🇫🇷)的灯,就说米国人还挺讲究,国庆节都不忘问候北极熊(🇷🇺)。
这时终于有人忍不住了,说老师啊,这是因为法国为帝国独立可是出了死力的,连自己国王被砍头都于此间接有关。
而且帝国现在三分之一的领土,其实是法国半卖半送的。还有你在哈德逊河口看到的那个举着火炬要自由的焚书的那个老娘们雕像,也是法国人送的……
现在老专家不淡定了,怎么会?
这下逻辑理不清了,米国帮法国复国,那法国还帮米国建国了呢。
难道法国高卢才是鸡,米国是蛋?无意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被解决了。
专家不懂某些世界历史常识,不说很正常吧,也是很常见的,这就像化学专家,往往也不懂社会变化之学。
还记得小学语文那篇陈毅市长拜访化学家齐仰之的课文,说的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大部分专业领域的专家,别说跨学科了,很多本专业的细分领域就要花大半辈子心力进去,其他方面的涉猎小了,也合情理。
像齐仰之这样能被陈毅这样的开国元勋亲自开解视野的专家其实是极少数。
而像丁仲礼院士那种既能搞地质变化研究,又深谙世界和社会形势变化,立场坚定还能言善辩的博学型专家,则是少之又少。
很多时候专家对于专业外的领域的常识,往往就是基础教育时期的框架。
而我们这样一个几十年里快速进击的社会,基础教育的时代烙印确实很难回避。
修正的方案,并不是治愈那一代人,而是让那一代人慢慢过去,让新一代人抓紧登场。
个人的思想钢印无法用思想教育纠正,只能随着物质基础的湮灭而消失,社会的思想领域才会有新的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