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珠,曾经是深圳成千上万“打工妹”中的一员,每天在流水线上忙碌着,后来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功转行成为文字工作者,并加入了区级作协。如今,回首自己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收获,家住龙岗区布吉街道某小区的刘桂珠感慨万千,她向晶报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家庭与深圳的故事,并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带来的巨变表示由衷的赞叹。
晶报记者 罗俊杰/文 成江/图
儿时梦想
深圳,从小就向往的地方
“我是广东省梅州市梅县畲江镇人,1981年生,差不多和深圳经济特区同龄。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就从来深圳打工的姑姑那儿听闻过深圳。那时候,在亲友们的描述中,深圳经济特区是一个十分繁华的地方,有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人,让小小年纪的我对深圳十分向往。”市民刘桂珠向记者讲述了她与深圳结缘的由来。不过,刘桂珠坦承,当时并没想过后来有一天会到深圳工作生活,从而使深圳成为自己的“人生主场”。
刘桂珠告诉记者,父亲是一位传统木匠,一年到头在周边县市、乡镇揽木工活,给人做家具。她母亲则在家务农,一年到头在田间地头忙碌,同时还要兼顾家务。刘桂珠共有四姐妹,她排行第三,前面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下面还有个妹妹。“小时候,父亲长年不在家,我们姐妹几个从小就要帮家里干农活和做家务。”
刘桂珠从小就喜欢读书,她是全村第一个上高中的女孩子。刘桂珠告诉记者,家境贫寒的她,当时差点就像村里其他女孩一样,读完小学或初中就出来打工了。“初三毕业后,本来家里不让我继续读下去的,当时我已经在家乡一个工厂上了半个多月班。不过,我自己非常想继续读下去,心里很难受,每天都默默流泪。我姐姐见了,就说“想读就继续读吧,由我来供你读书。”谈及姐姐,刘桂珠表示对她一直非常敬重和感激。
人生转折
被招工到深圳成“打工妹”
2000年8月的一天,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刘桂珠迎来了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在梅县劳动部门举办的人才招聘会上,她成功应聘深圳市三洋华强激光电子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的一员。“当时,像我们这样有中专或高中学历的人员,是被三洋公司作为储备人员招进去的。不过,进去之后需从基层做起,我们被安排在同一个车间的同一条流水线上,成为一名流水线上的工人。”
“我至今非常清楚地记得当时前来深圳的情景:我们共有6个人被录用。随后,就由我负责带队,连夜乘坐从梅州到深圳的大巴,开始了几个年轻人的‘鹏城寻梦故事’,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也是第一次到深圳。”刘桂珠回忆说:“第二天早上,我们在布吉关口的独树村车站下车,等待厂方派来的车接我们到工厂去。我们的工厂在梅林,当时还是深圳经济特区比较偏僻的一个地方,跟我之前想象中的深圳有不小的差异。”当时,深圳还是一个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新兴城市,来自全国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正一波又一波地涌入深圳,成为鹏城百万“打工仔”“打工妹”的一员。
刘桂珠回忆说,当时想到马上就要开始工作了,内心非常激动。因为,此前几年就曾听姐姐说过工厂的生活,所以对到深圳进厂打工既神往又激动。“我姐进厂后怕家人担心,所以一直都是报喜不报忧,要么说全班人到哪里去游玩,要么说由于自己表现好被提升为班长,还加了薪。因此,当时不谙世事的我,误以为进工厂是件非常幸福快乐的事,既开心又可以赚钱,却不知工厂生活是‘一早起床,两腿齐飞,三洋打工,四海为家,五点下班,六点眩晕,七滴眼泪,八把鼻涕……’”
当时刚进厂的刘桂珠,首先是试用期三个月,暂时跟着老员工学习。试用期1天上班8个小时,工资是480元/月。“每个月宿舍床位费是40元。吃饭工厂里有饭堂,一个月不用100元。这样算下来,一个月还能存下约300元寄回家去,帮补一下家里。”那时候的深圳,给刘桂珠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到处都是工厂,走在路上见到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仔”“打工妹”。“在那个时间段来深圳的人,大多是先进厂打工的。因为工厂包吃包住,容易站稳脚跟。我那时候真是把工厂当成自己的家,工作上非常积极主动,干劲十足。”
刘桂珠当年在工厂宿舍。
家境贫寒
与“大学生”擦肩而过
“记得来到工厂第三个星期某一天的中午,班长向我的工作台上丢过来一封信,这是我离开家半个多月收到从家里寄来的第一封信,我高兴极了!信是母亲从家里寄来的,内容不多,只是歪歪扭扭地写了几个字:“三妹(我小时候的乳名),你的录取通知书寄给你,你考虑一下要不要去读大学?”信里夹着刘桂珠的高考录取通知书,是广州的一家专科院校。
“收到来信之后,我非常兴奋。”接着,同一条流水线的工友瞬间炸开了锅,她们为刘桂珠欢呼和感到高兴。她们说不知道刘桂珠是参加了高考的准大学生。那时呆在工厂里打工的都是学历较低的山里女孩,很少有读完高中的。不久,刘桂珠考上大学的消息传遍了整个车间。“我当时是多么地希望可以离开那充满嘈杂机器声的车间,回到梦想中的校园。可是现实总是残酷的,生于农村家庭,父母靠着一亩三分地的微薄收入把我们姐妹几个抚养大,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让他们继续供我上大学,实在是太困难太吃力了。因此,我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当晚失眠了,考虑了整晚。”
随后,刘桂珠给家里的母亲回了信,告诉母亲在工厂里上班很好,也像大学一样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如流水线上的装配、焊锡、测试,还有外观检查和成品包装等。“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就不回去读大学了。请您放心,我以后还可以有机会再读大学的!”刘桂珠说,她心里知道,母亲之所以让她自己选择,是因为家里实在是供不起她读大学,但是又不想让她失去读大学的机会,所以左右为难。
“尽管信里说得很好,其实我心里很无奈也很无助,有着难言的惋惜以及对梦想中的高校渴求。写信的时候,泪水瞬间夺眶而出,滴到了信笺上,模糊了字,我马上拭去纸上的泪水,生怕被母亲看出我的泪水浸湿了信笺。”好在,身边的工友们给了刘桂珠莫大的勇气,使她坚持了下来。“有人告诉我,其实在深圳,实现梦想的方式和机会还有很多。”
刘桂珠当年和工友一起合影。
圆大学梦
一边打工一边参加成人教育
刘桂珠在入厂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和两位要好的工友先后都去参加了电脑培训班。因为面对工厂流水线的生活,她们都不甘心长期在流水线上工作,希望可以在车间谋求更加好的工作岗位,比如车间统计员或者是物料员。要竞争这些工作岗位,前期必须做足准备,学习各方面的技术。这样的话,待车间办公室里张贴出招聘信息时就可以马上去报考。“当时,电脑、网络刚刚兴起,内勤岗位都需要用到电脑,所以我们就赶紧先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不久,刘桂珠参加车间考试,成功考取了车间物料员,从此脱离了车间流水线上的工作,开始了不一样的打工生活。
因为家贫没有去上大学,这一直是刘桂珠心中的痛。在工厂物料房里的工作与流水线差别很大,需要学习的东西更加多了,对她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车间里越来越多的管理人员去读成人教育,还有的去考资格证书。录用刘桂珠做物料员的车间领导,建议她去读成人大专,还帮她选好了比较容易入学的深圳电大,并帮她选好了专业,给了她许多建议。于是,刘桂珠开始就读非全日制的大专学校。“我是2005年春季开始报读的,直到2008年7月才正式毕业。我当时有一种想法,就是觉得尽管没有去上过全日制的大学,但是通过参加成人教育,也算是完成了自己上大学的心愿。”
报名之后,刘桂珠就边上班边利用业余时间上课学习。“一边工作一边读书是非常辛苦的。那时周一到周五晚上有三天需要上课,每次都是还没有吃饭就急匆匆地赶到学校。上课结束后回到工厂宿舍已经快晚上11点了,工厂的集体澡堂晚上9点半就关门了。宿舍为了杜绝安全隐患不可以在宿舍烧水,所以我那时洗冷水澡是经常的事。冬天的时候,冷水从身上淋下来还会冒出白气。周末是白天上课还好点,即使辛苦上课回来还能吃上饭堂的饭菜,还能洗个热水澡,然后在不到10平方米却住了12个人的拥挤宿舍里躺在铁架床上美美地睡上一觉,那时候觉得这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至今,回忆起当时艰苦求学的情景,刘桂珠觉得仿佛就在昨天。
在刘桂珠的记忆中,当时工厂的领导、同事们都很支持她读书。“我们的车间主任平日里对我们非常严格,但是对我们这些报名读书的员工却非常关照。有次她跟我说,以后你要去上课或者考试都可以提前下班,随时可以批假给你。”刘桂珠回忆说:“在读书的三年时间里,通过自己一千多个日夜的坚持和努力,我终于顺利地修完了所有的课程,成功地拿到了毕业证。毕业时,我还拿到了‘优秀毕业生干部奖’。”
刘桂珠当年的工作现场。
成功转行
“充电”之后从事文字工作
不断“充电”的结果,为刘桂珠的人生带来了变化。“到了2006年的时候,我已经来深圳五六年了,也在三洋公司待了五六年,觉得有点‘审美疲劳’了,而且那里工资不高,时间又长,就想换个环境,于是就辞职了。”刘桂珠说,当时她电大大专还没毕业,就拿着学生证去找工作。结果,很快就被车公庙一家物流公司聘为客服人员。随后,又先后在别的公司做过仓库主管、仓库经理。
不过,刘桂珠认为这些都不是自己喜爱的工作:“尽管工资高一点,但是每天都围绕着工作转,没有太多的业余时间可以用来看书或写文章。”于是,她2015年又辞职,接着应聘到一家名为《客家人》的杂志当编辑,开始转行从事自己喜欢的文字工作。
“我在《客家人》杂志工作到2017年底,今年年初才到深圳市梅县商会担任文秘。”刘桂珠表示,自己喜欢从事文字方面的工作。“梅县商会的领导们都很支持我,给予了我非常多的鼓励和帮助!”她认为,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才开心,也更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深圳,刘桂珠组建了家庭,还生了一个女儿。女儿今年已经10岁,正在上小学四年级。近期,刘桂珠又报读了成人本科——华中师大汉语言文学。“我觉得自己既然喜欢从事文字工作,也喜欢写作,所以还是要在专业上进一步学习,多掌握这方面的知识。现在平时晚上的时候,经常一边是女儿在做作业,一边是我忙着通过网络上课和做作业。”
刘桂珠展示她勤奋好学取得的荣誉。
笔耕不辍
加入地区作家协会
“近期,我刚刚加入了深圳市福田区作家协会。”刘桂珠告诉记者,她从高中的时候就喜欢写作。“后来,我来深圳打工之后,不管工作多忙多累,这个爱好都没有间断过,一直坚持到现在。它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了,可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
在此之前,刘桂珠已于2015年7月加入了广东河源市龙川县作家协会,并经常投稿给《河源晚报》的龙川文学栏目。2016年,刘桂珠又加入了广东梅州梅县区作家协会。她表示,平时会给一些报刊投稿,每次看到自己写的文字刊发出来都非常高兴。
刘桂珠告诉记者,当她还在深圳三洋公司上班时,因为厂里自己办有内部报纸,所以她就经常投稿,不时稿子被选上发了出来。当时,工厂或工厂所在的街道有征文活动,她也经常会投稿参加。“主要是写工厂里的生活,也报道工作上的一些事。此外,我以前喜欢写一些诗歌,现在则会写一些随笔散文。”
感恩深圳
改变了我的人生
从2015年初起,刘桂珠开始参加义工活动。今年,她还与龙岗区各街道和社会组织团体的40多名志愿者一起参加了龙岗区义工联志愿者通讯员培训班。谈及为什么参与公益活动,她表示作为深圳人,有义务为这座自己已经工作生活了18年的城市作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可能因为我是一名客家人缘故,所以觉得自己还是比较能吃苦耐劳,并没把许多坎坷放在心上。在深圳这些年,尽管经历了许多艰辛,但是学到了许多东西,也成长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人生,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人生财富。”刘桂珠认为,尽管自己不是什么成功人士,但是这一路走来,有血有泪,有付出也有收获,自己个人的成长经历其实也是这座城市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不管多么的艰难,我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其实,这不单只是我自己,而是我身边无数深圳人的共同点。”
她表示,自己对深圳和改革开放充满感激之情,假如没有来深圳,自己的人生将完全不一样。“从19岁的豆蔻年华来到深圳,到如今已近不惑之年,18年来,自己一直跟着这座城市共同成长,始终在不断地学习和充实自己,努力使自己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您能在右下方【点赞+在看】,分享给更多的朋友看到,获得更多精品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