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若在山上发现这种植物,记得带回家它价值珍贵,煲汤是一绝
在农村有许多的野生的植物,在这些野生的植物当中,有很多价值都非常珍贵,只是这些野生植物,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对它的价值不懂,没有加以利用,这些野花野草,在懂的人眼里是宝,在不懂的人的眼中是草,一文不值。
今天小吴就为大家介绍一种农村山上的野生植物,这种植物叫做土茯苓,别名叫做冷饭团、硬饭头、红土苓,禹余粮、白余粮、草禹余粮、刺猪苓、过山龙、硬饭、仙遗粮等。
土茯苓在中国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都有生长的,多生于山坡或林下。
土茯苓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攀缘状灌木,它的茎光滑没有刺,土茯苓叶互生;常有纤细的卷须2条,脱落点位于近顶端;叶片薄革质,狭椭圆状披针形至狭卵状披针形。伞形花序单生于叶腋,通常具10余朵花;雄花序总花梗长2-5mm,通常明显短于叶柄,极少与叶柄近等长,在总花梗与叶柄之间有1芽;花序托膨大,连同多数宿存的小苞片多少呈莲座状。浆果直径6-8mm,熟时黑色,具粉霜。花期5-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4月。
土茯苓的根状茎是近圆柱形,或不规则条块状,有结节状隆起,具短分枝,比较粗厚,与匍匐茎相连接,粗2-5cm。表面黄棕色,凹凸不平,突起尖端有坚硬的须根残基,分枝顶端有圆形芽痕,有时外表现不规则裂纹,并有残留鳞叶。质坚硬,难折断。
切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粉性,中间微见维管束点,并可见沙砾样小亮点(水煮后依然存在)。质略韧,折断时有粉尘散出,以水湿润有粘滑感。气微,味淡、涩。以断面淡棕色、粉性足者为佳。
土茯苓是一种很好中药材,它的入药部分是选择干燥后的根茎。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后干燥、入药;或趁鲜切成薄片后干燥、入药。甘、淡,平。归肝、胃经。具有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的作用。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
土伏苓的吃法一般用来煲汤,用土茯苓煲猪蹄汤时,我们选择猪蹄460克、土伏苓40克、生地20克、赤小豆80克。把猪蹄用开水过一下血水,然后锅内放水烧开,然后放下猪蹄、土伏苓、生地、赤小豆煲滚,慢火煲三至四小时,下盐调味即可。
正因为土茯苓的这些价值,在农村有一些懂得它价值的人,运用现在高速发展的网络科技 ,把它们拍成图片视频发布在网上,通过自媒体平台,把这些农村特有的野生植物走出大山去,在方便别人的同时,为自己赚上一份辛苦钱。这种土茯苓在电商网站的价格卖到30多元一斤,新鲜的,非常的不错了。
朋友们,在你们的家乡,有这种土茯苓吗?你还知道它的其它的价值吗?欢迎大家在下面留言,一起说说看。如果你也喜欢农村植物知识,记得关注我,每天为您分享农村植物知识。